天天看點

唐高宗為何将妹妹以皇後禮下葬?難道……

三觀要正,開車要穩。

——李三觀

《野史綱目》第265期

——野史綱目——

唐高宗李治将妹妹以皇後之禮下葬,這意味着,李治和這個妹妹的關系還真就不一般。

“髒唐亂宋”可不是說說就算了,背後的瓜是一個比一個大,李治與這個妹妹的關系,大緻概括為:寵妹狂魔李治,一刀一個小驸馬;

唐高宗為何将妹妹以皇後禮下葬?難道……

并且在墓穴的壁畫中,還有一處值得玩味的細節,墓穴内壁畫的侍女,全都被人為刮去了臉部,這背後到底隐藏了哪些故事,且聽我細細道來。

唐朝以其博大的胸懷,吸收來自世界的文化。唐朝也是一個屬于女性的盛世,在唐朝,湧現了一大批傑出的女性,她們在時代的舞台上,賣力地展現自己,以自己的力量,影響了曆史的程序。

李唐王室的公主們,一個個也都蠻優秀,無論個人學識方面,還是私人的感情生活方面,都堪稱是獨一檔的存在。

當年平陽公主陪伴李淵打天下,立下赫赫戰功,堪稱女中豪傑。也有高陽公主私會辯機和尚,成為後世的笑柄,這公主與公主之間,就差了一個字,這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本文的公主,講的是李世民與長孫皇後的小女兒——新城公主。作為皇子裡面的老幺妹兒,她的身上又發生了哪些不同尋常的故事?

唐高宗為何将妹妹以皇後禮下葬?難道……

NO1自古無情帝王家,新城公主的坎坷婚姻路

李世民與長孫皇後一共有四個女兒,分别是長樂公主、城陽公主、晉陽公主與新城公主。新城公主是他們的小女兒,生于公元643年。

李世民中年得女,再次向世人證明了他寶刀不老,在生孩子這方面,足以媲美他老爹李淵。在新城公主2歲時,長孫皇後便因病去世,要是在普通人家,李世民就得過上又當爹又當媽的日子。

雖然身為皇帝的他不用自己去照顧孩子,但作為老父親,對于這個幼女的感情是不一樣的,為了補償她失去的母愛,他将更多的父愛傾注在她的身上。或許,對一個老父親來說,他能做的也隻有這些了。

公元642年,時年公主八歲,李世民便将其封為衡山郡主,不僅實封而且又得贈賦。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封号,在當時,唐朝對此有相關的明文規定,凡是名山大川都不得作為封号。

衡山又貴為五嶽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對新城公主的寵愛已經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令人悲哀的是,即便是李世民愛女兒,可他也沒有擺脫掉時代的印記,還是将她拉進了聯姻的苦海之中。

唐高宗為何将妹妹以皇後禮下葬?難道……

在封建社會中,女子的命運大多不由自己,新城公主雖然蒙受了父親巨大的恩惠,但她還是被擺上了聯姻的桌上。

李世民與魏征譜寫了一段令世人動容的君臣佳話,但話說回來,在那個社會背景之下,君臣之間關系為了再進一步,依舊還是通過婚姻這種最原始最靠譜的方式。

在公元643年,魏征病重,李世民攜太子與新城公主共同去探望魏征,當時的魏征已經處在彌留之際,李世民當場将自己的小女兒許配給了魏征的兒子魏書玉。李世民此舉,一來是為了表征魏征的功績,與他結為兒女親家。

二來我認為還是做樣子,魏征雖然死了,但樣子還是要做給活着的人來看。當老一代人都去世之後,新皇帝還需要這些人的支援,李世民這是在給他的兒子提前鋪路。

可在第二天,魏征便去世了,原本這也不會耽誤新城公主的成婚計劃。可又發生了一件事,讓新城公主的首次婚姻還沒有開始,便宣告結束了。

唐高宗為何将妹妹以皇後禮下葬?難道……

李世民由于對于魏王李泰過于關愛,讓李承乾的心裡愈發地空虛起來,他擔心太子之位被李泰搶走,于是幹脆一不做二不休,選擇聯合侯君集造反。學老爹向着皇位沖擊一把,畢竟,搏一搏,單車變摩托。

李承乾失敗了,侯君集被處死,杜正倫被罷免,而這哥倆,都是魏征曾力推具有宰相之才的倆人。這讓李世民不得不懷疑,如果魏征不死,會不會也會加入到太子一夥?

就這,随着李承乾的倒台,魏征一家或多或少地受到牽連,基本上也就喪失了原來的地位。而李世民要選新太子,就要給新太子培養班子,在這種情況下,新城公主再嫁給魏書玉也就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李世民的公主也不是大風刮來的,沒有意義的事情,他才不去做呢。于是便以此為由,終止了新城公主與魏書玉的婚約。誰說皇帝金口玉言的?皇帝反起悔來,那也一個賽一個的。

NO2新城公主的第一任老公,因李治而死

李承乾倒台之後,李世民在猶豫是不是要立魏王李泰為太子,魏王李泰也在奮力地表現自己,可他還是說出了“殺子傳弟”的話。

李世民就怕他們兄弟們相殘,李泰也專挑李世民喜歡地說,但這句話必然是有點違背人倫了,李泰自作聰明,玩脫了。于是,晉王李治慢慢浮現在李世民的眼前。

原本李治就對皇位沒什麼期盼,是以他性情格外的仁義。而長孫無忌也看中了這一點,力推李治。李世民也沒有别的更好的選擇,便立了李治為太子。

于是,也便确定了以長孫無忌為核心的輔佐團隊,好鋼得用在刀刃上,李世民要在自己為數不多的時間裡,為李治掃清障礙,搭建班底。既然确立了長孫無忌為輔佐核心,那長孫家族務必就要拉攏一番。

在公元649年,李世民精挑細選之後,便将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長孫诠,根正苗紅的皇親國戚。李世民在自己的晚年,為了李治也是操碎了心了。

李世民敲定了婚事之後,便開始籌措公主的婚禮。可惜沒有籌措完,李世民便駕鶴西去了。老爹死了,這婚禮必然要暫停了。

唐高宗為何将妹妹以皇後禮下葬?難道……

在古代,子女要為雙親守孝三年,才符合禮法。在公元652年,李治為新城公主增邑5000戶,新城公主也是在那一年與長孫诠順利完婚。

李治在登基的前幾年,不單單在忙活妹妹的事,也在忙活自己的事。而長孫無忌也順利成為了輔政的核心大臣,國家大事方面倒是也算是有條不紊。

而新城公主也和長孫诠渡過了7年的美好時光。

李治在執政初期,王皇後與蕭淑妃鬥得不可開交,王皇後于是便想着引武媚娘進宮,借機打擊蕭淑妃。這正好順了李治的心意,便将武則天接入了後宮。蕭淑妃也受到了冷遇,仿佛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發展。

可就在武媚娘順利生下了一個女兒之後,王皇後在探望她女兒後,結果小公主卻被人掐死了。這口黑鍋無論如何也沒辦法在她頭上摘下去。王皇後被扳倒了,武則天便想趁機上位。

武則天的出身與履曆是個硬傷,要想當皇後,實在是不符合标準。于是,新一輪的争鬥又開始了。長孫無忌為代表的老臣,就是不同意武媚娘當皇後。

李治為了集權,也為了完成武媚娘當皇後的心願,便開始重點打擊了長孫家族。于是,長孫诠也跟着遭了殃。新城公主也是以失去了她第一個丈夫。

唐高宗為何将妹妹以皇後禮下葬?難道……

哥哥就算是再親,也親不過自己的老公,新城公主不好明面上與李治翻臉,她卻用不再梳妝打扮,用冷漠消極的态度表達自己的不滿。

言下之意也很明顯,女為悅己者容,悅己者死了,也就沒必要梳洗打扮了。

NO3新城公主憂郁而死,李治以皇後之禮葬之

新城公主郁悶之極,又不能将怒火發到李治的身上。李治自然也知道其中的原因。為了讓妹妹早日走出陰霾,他便尋思着再給她另找一戶好人家。

在不久之後,李治便下诏将她許配給了京兆韋氏的韋正矩。為了讓韋家感念公主的恩情,也為了讓妹妹在夫家有地位,李治将韋正矩連升八級,升遷速度好比火箭一般迅速。

李治的一番好意,還真就沒有挽救妹妹失落的心情。原本需要靜靜療傷的新城公主,在嫁給韋正矩之後,更加郁悶。兩人在成婚後不久便傳出了“遇主不以禮”的傳言。

李治知道這一切跟他有很大的關系,于是便在公元663年,為公主興建寺廟祈福,畢竟公主要是死了,李治心裡也難辭其咎。可偏偏就在這時,新城公主還是病逝了。

李治很是郁悶,這個鍋必然是要有人背的,李治便将怒火噴向了韋正矩,認為他沒有照看好公主,還沒事惹她生氣,導緻公主是以而死,韋正矩百口莫辯,被李治處死。

李治為了表達自己的歉意,便在公元664年,将新城公主以皇後之禮下葬。整個大唐也就僅此一家。

李治之是以這麼做,并不是說他與新城公主的感情有多麼深,新城公主的幸福,是李治一手葬送掉的。甚至在長孫诠去世之後,李治讓新城公主獨居,都比讓她再度嫁人好一些,所有的一切,都被李治弄巧成拙。

新城公主再嫁,這個韋正矩并不是她自己主動接受的,而是李治選的,這樣新城公主對于李治的怨恨,會更上一層。在扭轉不了自己命運時,她也隻能在郁悶中走完這一生。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這就是李治害的。李治為了堵住天下的悠悠之口,也隻能是将新城公主的規格不斷地往上提。最終一個公主,最終以皇後之禮下葬。

唐高宗為何将妹妹以皇後禮下葬?難道……

NO4墓室壁畫的詭異之處,又該如何解釋

在墓室的壁畫中,侍女的頭部都被人為刮掉,針對這個現象有兩種解釋:一、新城公主埋葬時人為所緻。李治将怒氣不單單撒到了韋正矩的身上,還撒到了陪侍的宮女身上,被人為抹去的面龐,就好比将她們斬首一般。

二、這是後期盜墓者所為,盜墓者進入墓室,壁畫之人栩栩如生,令盜墓者心生寒意。為了克服内心的恐懼,便将壁畫侍女的面龐塗掉。

NO5後記

新城公主這一生,可以說是一場悲劇。李世民雖然将她推到了聯姻的漩渦中,她好歹還是與長孫诠培養出了真感情。

但李治卻是活脫脫的将這個妹妹的幸福毀了個稀巴爛,即便是最終以皇後之禮下葬她,也沒能掩蓋李治一手摧毀了新城公主的幸福這一事實。

是以,這件事的背後并不是李治與新城公主的感情有多深,而是李治欠新城公主足夠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