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司馬光:孝文帝你言而無信,誘惑臣子陷于死地首先,我們從司馬光的立場出發分析一下。其次,司馬光忽略了政治的權變,忘記了政治鬥争随着形勢變化要調整政策。第三,免死的前提是君臣一心為社稷,謀反就已經失去這個前提了。結語:立場決定觀點,司馬光的政論難脫其政治背景

公元497年二月,北魏孝文帝到達平城,提審了穆泰、陸睿等謀反的人,他們對謀反行為供認不諱。穆泰陸睿等人因反對遷都而密謀反叛,失敗被抓。最終,穆泰及其親信被處死,陸睿被賜死。

按說孝文帝對這個謀反大案的處理非常正常,但司馬光不這麼認為。

原來,陸睿、李沖、于烈等人都被皇帝賜予過免死诏書,可現在陸睿還是被賜死了。

司馬光是以評論認為:這是君主以言而無信的允諾誘惑他們犯罪,進而認為這是朝廷刑制的最大錯誤。

司馬光:孝文帝你言而無信,誘惑臣子陷于死地首先,我們從司馬光的立場出發分析一下。其次,司馬光忽略了政治的權變,忘記了政治鬥争随着形勢變化要調整政策。第三,免死的前提是君臣一心為社稷,謀反就已經失去這個前提了。結語:立場決定觀點,司馬光的政論難脫其政治背景

司馬光為何對這件事反應這麼激烈呢?

司馬光是保守派的代表,帶頭反對王安石變法。因為宋神宗支援變法,司馬光是以政治失意,轉而在洛陽閉門不出,專心寫資治通鑒。是以,結論很明顯:司馬光批評對孝文帝處死陸睿,就是在替他自身的反對變革的保守立場做争辯;明着說沒用,就把觀點寫到書裡。

司馬光:孝文帝你言而無信,誘惑臣子陷于死地首先,我們從司馬光的立場出發分析一下。其次,司馬光忽略了政治的權變,忘記了政治鬥争随着形勢變化要調整政策。第三,免死的前提是君臣一心為社稷,謀反就已經失去這個前提了。結語:立場決定觀點,司馬光的政論難脫其政治背景

當初許諾陸睿等人不死,我相信皇帝是真心的,對他們好就是為社稷好;如今陸睿因謀反被處死,皇帝也是真心要為社稷着想。

是皇帝不講信用嗎?非也。形勢出現了變化,是政治鬥争的需要。孝文帝正在大力遷都漢化移風易俗,這些重臣卻向反方向使勁,如果容忍這個情況,那麼後續就會有更多人效仿。形勢比人強,這種與孝文帝對着幹的勢頭必須遏止,是以,必須處死帶頭的陸睿以殺一儆百。

司馬光的觀點,拘泥于形式,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不能從實際出發,不能實事求是。

司馬光:孝文帝你言而無信,誘惑臣子陷于死地首先,我們從司馬光的立場出發分析一下。其次,司馬光忽略了政治的權變,忘記了政治鬥争随着形勢變化要調整政策。第三,免死的前提是君臣一心為社稷,謀反就已經失去這個前提了。結語:立場決定觀點,司馬光的政論難脫其政治背景

君主承諾免死,一定是君臣共同努力,達成了很好的目标。現在臣子謀反了,臣子沒有追随君主的目标,免死的前提已經失去了。

因為遷都漢化觸犯了個人利益,陸睿他就謀反了,那麼這種情況還怎麼能要求皇帝兌現免死的承諾呢?

司馬光:孝文帝你言而無信,誘惑臣子陷于死地首先,我們從司馬光的立場出發分析一下。其次,司馬光忽略了政治的權變,忘記了政治鬥争随着形勢變化要調整政策。第三,免死的前提是君臣一心為社稷,謀反就已經失去這個前提了。結語:立場決定觀點,司馬光的政論難脫其政治背景

魏孝文帝雕像

分析一個人的觀點,一定不能忽略他的立場。司馬光作為政治保守派,反對一切變革。

同時,司馬光還隻對君主求全責備,而不要求臣子忠于職守,恐怕他這是在暗中批評宋神宗,批評他支援變法。

司馬光對變法從來是不顧一切加以反對,甚至把變法期間奪取的疆域都丢棄了。這種頑固的立場,限制了他的作為,也是我們分析他觀點的背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