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左傳》:《魯隐公十一年》之五年

作者:使用者點蠟燭上網

隐公觀魚于棠

《春秋》載:五年春,公矢魚于棠。

《左傳》注,魯隐公想到棠地觀魯,貴族臧僖伯勸阻,說,國家元首是為國家活着的,不是為自己活着的,一舉一動都有儀軌,不可擅為。興緻沖沖的隐公不想取消這次活動,就說:“我是打算到棠地視察呢。”于是到了棠地,觀察了一下捕魚的場面。

魯隐公似乎作了一點折中:行動上沒有接受僖伯的規勸,但将純粹觀魚改成視察漁場,不失對民生的關注和君主的身份,接受了僖伯規勸的初衷。《春秋》記載此事,一是表示隐公的行為不合于禮,二是認為棠地離首都太遠,國君不可輕出,三是贊揚僖伯能盡大臣的本份。

春秋左傳兩簡

隐公五年春天,晉國曲沃的莊伯帶領鄭軍、邢軍進攻晉國的都城翼地,周桓王竟然派後協助。四月後,曲沃背叛周桓王,周桓王又指令虢公讨伐曲沃并在翼地擁立晉哀侯。這件事,《左傳》寫得簡略,後人無從判斷是非,但從《春秋》略去此事不記來看,莊伯打臉天子,孔子是非常憤慨的。同時,周桓王一朝天子,處事失當,無儀無威,也實在叫人無語。

燕軍不備不虞

魯隐公五年,鄭國入侵衛國城郊,衛國則率領燕軍讨伐鄭國。鄭國将三軍堵在燕軍前面,又派制邑的軍隊從後面偷襲燕軍,燕軍大敗。燕軍既畏懼鄭軍的強大,又沒有防備制軍的襲擊,潰敗是必然的。這個戰例要是放在戰國,很難出現這樣的低級錯誤。可見春秋時期和戰争僅限于征伐聲讨,以兵“戰”的手段“争”一個說法或“争”回面子,是以難言激烈,水準不高。

這件事,《春秋》沒有記載,可能是鄭、衛、燕都是姬姓諸侯,同宗同祖,同室操戈,在孔子看來,就是“無義戰”吧?

隐公祭祀仲子

《春秋》載:九月,考仲子之宮,初獻六羽。

周禮,貴族祭祖,必獻歌舞。天子八佾,六十四人歌舞;諸侯六佾,三十六人歌舞;大夫四佾,十六人歌舞;士二佾,四人歌舞。舞又分文武,文舞操羽旄,武舞持幹戚。仲子是魯惠公的正妻、未來魯桓公的生母,是以享受諸侯的祭禮,三十六個舞蹈演員執羽旄出場。聲子是隐公自己的母親,雖在攝政之位,但還是低調辦理母親的喪事。魯隐君遵從周禮,不失本份,孔子是暗暗點贊的。《春秋》不以—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開筆,卻以—722年魯隐公登基開筆,恐怕與此相關。要知道,孔子可是周禮最優秀的學者專家呢。

宋國不以誠交

《春秋》載:邾人、鄭人伐宋。

《左傳》注,邾鄭兩國讨伐宋國,宋國向魯國告急。隐公聽說邾鄭之軍到了宋國的城郊,準備相救,就問使者:“軍隊到了哪裡?”使者卻說:“還沒到國都。”魯隐公很惱怒宋國隐瞞實情,就拒絕了宋國的請求。

隐公厚葬僖伯

《春秋》載:冬十有二月辛巳,公子彄卒。

《左傳》注,隐公五年十二月辛巳日,僖伯去世。隐公說:“叔叔對我有意見,我不敢忘記他的忠誠。”于是,禮加一級厚葬僖伯。等于是将僖伯當作侯爺埋葬。

春秋貴族之死,稀能入《春秋》。孔子記此,是贊君明臣忠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