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魯文公擴建宮廷的時候,孟文子為什麼要反對呢?

魯文公擴建宮廷的時候,孟文子為什麼要反對呢?

魯國曆史上的世家大族們權力非常的大,不僅在魯國掌握了經濟大權,還掌握了軍事大權,這即導緻整個魯國的朝政為世家大族所占,其中持續時間最長的則是三桓家族,他們可以廣泛的參政議政,很多時候還能犯言直谏國君,以糾正國君的過失。

魯隐公時代,魯隐公想要去棠地觀賞漁牧之事,權臣臧僖伯認為這個行動不合禮制,漁牧之事是庶人們經營的,是屬于卑賤的業務,國君不應該去觀看。結果可能棠地的漁牧之事是魯國的流行之事,魯隐公仍然以巡視邊境為由,還是堂而皇之的跑到棠地觀漁。而作為國君近臣的臧僖伯本應跟随,卻因為國君拒絕了自己,就說自己有病,沒有跟随魯隐公。

臧僖伯隻是禮勸國君,隻是盡了臣子的本分。在魯國還有很多臣子,根本就不把國君的指令當回事,即便國君明确說了觀點,這些臣子還要擅自改變國君的指令。魯宣公曾經去泗水捕魚,大史裡革反對這種行為,居然當衆“斷其罟而棄之”,還指責魯宣公“今魚方孕,不教魚長,又行網罟,貪無藝也”。這件事情雖說是魯宣公的錯誤,可是大史裡革的決絕就可見魯國國君的地位。

魯文公擴建宮廷的時候,孟文子為什麼要反對呢?

魯宣公時代還有個權臣季文子,這個季文子對魯宣公更是不尊重。當年有莒國人帶了珍寶來投奔魯國,魯宣公分封了土地給這個人,結果季文子受命而後,居然指令司寇把這個莒國人逐出魯國,還說了“今日必達”,季文子這是對魯宣公的指令視若無睹,完全就可以說是站在對立面。

魯國是個推崇禮制的國家,尤其是國君們,由于有先祖周公的祖訓,大多國君都溫文爾雅,不是那種霸氣的君主,就是有開疆拓土之意,也不過是小打小鬧和乘機揩油,往往隻有欺負周邊小國。整個春秋戰國,魯國人主動發動對大國的規模化戰争屈指可數。而魯國國君的這種性格,在很多年之間就形成了“君弱臣強”之勢,這跟晉國的“君弱臣強”還有所不同,晉國是權臣奪權,魯國完全就是國君的放任自流,是以三桓家族的形成,可說是魯國國君的咎由自取。

魯文公擴建宮廷的時候,孟文子為什麼要反對呢?

那些魯國的卿大夫們,經常都抗君令而不遵。有個魯文公本來想擴建宮廷,由于擴建的地方牽扯到了臣子孟文子的舊宅,居然就遭到了拒絕。而魯文公作為一國之君,不敢得罪孟文子,直接就放棄了擴建宮廷的計劃。還有個魯莊公,跟齊國對戰的時候,公子偃不聽号令,私自帶着大軍偷襲宋國。

魯國的國君們到後來根本沒辦法控制權臣,就是有把聖賢孔子提拔為執政大臣,也是不能控制三桓家族的強大。三桓家族最後各自在封地發展,力量也是日趨膨脹,除了城牆,更是私養軍隊,圈養門客,後來三桓家族的門客甚至都擁有了超大權力,幾乎能夠發動與三桓之間的戰争,魯國之亂可想而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