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阿來:未來成都将成為真正的文化之城與産業之城

作者:這是憤世嫉俗的

每經記者:溫夢華 每經編輯:高涵

11月4日,通過網絡線上雲端相聚的方式,以成都、倫敦為雙主會場,以巴黎、阿姆斯特丹等40餘個城市為分會場,2021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全球大會舉行。

一直以來,文化與城市發展,都是世界文化名城論壇熱議的話題之一。成都這座城市,從杜甫那個時代開始,就一直在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文人、藝術家,讓古老的文化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

論壇上,四川省作家協會主席、當代知名作家阿來以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詩《蔔居》為引,和世界各地的朋友們分享了成都的發展與文化。

“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蔔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銷客愁。無數蜻蜓齊上下,一雙鸂鶒對沉浮。東行萬裡堪乘興,須向山陰上小舟。”作為土生土長的四川人,阿來在這短短的56個字中,看到了非常豐富的城市資訊。

他介紹道,浣花溪在今天仍是成都一條最重要的河流。“它在城市西邊時叫浣花溪,穿城而過時,因為唐朝絲織業的發展,兩岸建了很多工廠,需要漂染這些絲綢,河流染上了五彩顔色,是以有了更好聽的名字,錦江。今天這條江水仍在流灌成都市最中心的地區。”

一句“銷客愁”的背後,或許是成都這座城市帶給杜甫的最初溫暖。“美好的自然山水、自然風景對人的心靈和情感有撫慰作用,清澈的浣花溪,對于剛經曆了颠沛流離戰亂的杜甫,無疑有着很大的安撫作用。”

從《蔔居》到如今家喻戶曉的杜甫草堂,杜甫在成都的5年裡,給這座城市留下了200多首詩作,描繪了成都的自然、人文、天氣、曆史以及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阿來認為,成都這座文化古城的面貌、氣度是杜甫定的調子,對成都而言是非常有意義的。

無論是寫下“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的李白,還是眼中有着“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的杜甫,亦或是後來的詩豪劉禹錫、放翁陸遊等,古代詩人們前赴後繼地鋪陳與浸漬,成就了成都詩歌強大充沛的氣場。

阿來觀察到,在這些詩歌中,都非常注意書寫城市與自然山水之間建構的關系,古人常說的山水觀,正是當下頻頻被提及的自然生态觀。

“随着城市發展,勢必會對原始生态帶來一些破壞,但這樣的問題并不是今天才出現的。古人從本着中國人原始的、質樸的、審美基礎之上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來處理;而今天,成都市則提出建立公園城市的想法,這恰恰與古人對成都的書寫高度吻合。”

從錦城公園到桂溪生态公園,再到興隆湖公園,公園面積越來越大,構造越來越有現代公園的風貌,以及更多的文化裝置,這都展現了成都從古到今的精氣神。

“從古至今,成都都是文學家、藝術家最願意旅居的城市。在這個快時代,成都給了藝術家更多的寬容和包容。未來伴随成都文化創意産業的快速發展,成都古老的文化将煥發更多新機,成都将真正成為文化之城與産業之城。”阿來總結道。

每日經濟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