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母親河奏響幸福樂章

作者:光明網

母親河奏響幸福樂章

——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實踐探索

作者:光明日報報道組(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張文攀、趙秋麗、萬瑪加、李曉東、宋喜群、高平、張哲浩、楊珏、王勝昔、王冰雅、李建斌、馮帆 光明日報通訊員 殷夢雪)

黃河迢迢,萬古奔流。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顔喀拉山北麓的黃河,流經9省區,橫跨四大地貌單元和我國地勢三大台階,串起流域幾千年的文明積澱,是我國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經濟地帶。

黨中央始終關懷、牽挂着黃河的保護與治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赴沿黃省區考察調研。10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上強調,要咬定目标、腳踏實地,埋頭苦幹、久久為功,確定“十四五”時期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為黃河永遠造福中華民族而不懈奮鬥。

母親河奏響幸福樂章

河套平原迎來豐收。光明日報記者張文攀攝/光明圖檔

發力“協同治理”,唱好新時代黃河大合唱

金秋十月,山東東營的黃河三角洲上,兩隻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勺嘴鹬悠然漫步。它們被攝影愛好者拍到,這是勺嘴鹬在此地的首次記錄。

近年來,山東東營持續加強栖息地保護,實施關鍵物種栖息地保護、原生植物保育、水生生物恢複,就地保護生物種群。目前,自然保護區有野生動物1630種、植物685種,鳥類由建區之初的187種增至現在的371種,其中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鳥類分别為25種、65種。

中華民族的治水理念經曆了馴水、取水到親水、護水的深刻轉變。新中國成立後,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黃河治理迎來新時代“協同治理”的大合唱,上中下遊、幹流支流、左右兩岸、山上山下、地表地下成為“一盤棋”。

“時代賦予了我們建設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的使命,我們要在不斷提升水資源利用水準、推進大保護協調關聯的同時,堅持築基培優、綠色低碳,促進産業鍊提質增效,確定新時代能源安全。”甯夏回族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主任李郁華說,甯夏堅持生态優先,系統謀劃境内“一河三山”和森林、草原、濕地、農田等“七大生态系統”的保護修複,持續推進突出生态問題整改,強化環境污染綜合治理,築牢西北生态安全屏障。

黃河源頭,10月的鄂陵湖、紮陵湖畔,風吹草低見牛羊。“過去我在黃河源頭放牧,現在要守護‘中華水塔’!”30歲的曲加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的生态管護員。這裡3041名牧民化身草原守護者,為黃河源頭湖泊充盈、水草豐美盡職工作。

四川省境内黃河流域面積1.87萬平方公裡,隻占全流域的2.4%,卻貢獻了黃河幹流枯水期40%的水量、豐水期26%的水量。四川明确17項重大生态保護修複任務,力保境内黃河流域“關鍵的2.4%”。

九曲黃河萬裡沙。于母親河而言,人水和諧的最不穩定變量是“水沙關系”。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崆峒溝,年入黃泥沙量一度高達1.684億噸。“我們通過興修梯田、人工造林種草、修築淤地壩、固溝保塬,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300平方公裡,年入黃泥沙量減少7000萬噸。”慶陽市水土保持管理局副局長盧東平說。

黃河進入内蒙古後,便遇到烏蘭布和沙漠的侵擾。10年前,這裡每年300萬噸的泥沙湧進黃河。如今,烏蘭布和沙漠東緣建起了154公裡、42萬畝的護河林帶,沿黃生态走廊築起綠色生态屏障。

山西“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複治理持續實施,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7萬平方公裡,58個國考斷面全部退出劣v類,穩定實作“一泓清水入黃河”。

陝西将建設攔沙工程2263座、淤地壩420座,實施坡耕地治理102.75萬畝,確定入黃泥沙數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環境明顯改善,綠色版圖持續向北推進。

迢迢之水終入海。黃河上中遊水源涵養能力提升、水土保持加強,為下遊生态改善赢得了先決條件。

聚力“發展質效”,打造高品質發展的動力源

長期以來,黃河流域上中遊大部分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446毫米,僅為長江流域的40%左右,水資源開發使用率遠超40%的生态警戒線,水資源短缺成為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的制約。

破題的關鍵,在于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

今年4月,甯夏啟動包括用水權改革在内的“四權”改革,建立市場化的水權交易機制、政府用水權分級收儲制度、用水權投融資機制,為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先行區建設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用好每一滴水”的探索實踐,伴随着傳統産業不斷更新、新興産業不斷湧現而方興未艾。高品質發展,呈現“大河奔騰向前”的勢頭。

在山東,涵蓋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生态保護修複等領域的193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這是山東省今年集中開工的第二批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重點項目,總投資1261億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創新創造,提高産業鍊創新鍊協同水準。山東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搭建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研究院、人才合作培養基地,全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取得突破、塑造優勢。

黑色煤炭,樹起了綠色标杆。

甯夏甯東能源化工基地,國家能源集團甯夏煤業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項目,讓固體黑色煤炭變身液體透明的柴油、石腦油等,煤炭産業鍊條不斷延伸,園區企業“彼此成為上下遊”“同在一條鍊”。

鄂爾多斯的煤制油、煤制氣、煤制烯烴等煤化工産能達1533萬噸,煤炭實作從燃料到材料、從黑色資源到綠色産業的華麗轉身。

曾經“一煤獨大”的山西,促煤炭先進産能提升的同時,非煤工業、制造業、戰略新興産業和高新技術産業快速增長,形成發展叢集。

黃河“幾”字彎區域,甯夏、内蒙古作為優質奶源基地,吸引蒙牛、伊利等企業的先進生産線落地。優質牛羊肉、綠色蔬菜、葡萄酒等農特産品以“田間—餐桌”的方式走向全國市場。

講好“黃河故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族團結是黃河流域各族群衆共同生存發展的生命線。

10月,甯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召開十二屆十三次全會,鮮明提出努力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範區。前不久,石嘴山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館開館,生動講述不同時期中華民族的好故事。開館20天,就迎來200多批(次)9000多人參觀。

中華民族數千年的發展中,黃河流域各民族交流交融,黃河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熔爐”作用愈發凸顯。

黃昏時,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的熱貢文化廣場上,各族居民聚在一起跳“鍋莊”,社群的民族樂隊、秧歌隊早已成為各民族聯誼溝通的載體。“青海是全國第一個所有市州建成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的省、第一個全國示範縣市區數量過半的省、第一個一次性榮獲全國模範集體縣市區數量最多的省。”青海省民宗委吳德軍說。

甯夏大地上奔湧流淌兩千年的灌溉古渠、1500多公裡的長城遺迹、距今約3.4萬至1.7萬年的水洞溝遺址、記錄遠古先民的賀蘭山岩畫,内蒙古黃河流域舊石器時代的“河套人”文化遺址、大窯文化遺址、阿爾寨石窟……黃河滋潤過的土地,文化遺産星羅棋布,曆史文脈、民族根脈得以延續。

“看了《黃帝千古情》演出,對黃河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為中華兒女驕傲!”國慶長假期間,在河南鄭州遊覽的王珊女士感慨地說。

從黃帝故裡拜祖大典、“三座城三百裡三千年”系列文化旅遊活動到沿黃九省(區)文物精品展、文旅融合合作等,沿黃省區深入挖掘黃河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新時代的黃河故事更具厚重感、親和力。

巡天遙看,從源頭到入海口,黃河穿越重重山谷,跨過千溝萬壑,彙聚萬象;仔細品味,兩岸生機勃勃、民生改善,大河脈動強勁有力,正奏響新時代的幸福樂章。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02日0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