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尼克松:您怎麼稱呼蔣介石?毛主席回複7個字,讓尼克松哭笑不得

作者:暴走吧曆史

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松在他的著作《上司人》中說,在一定時期内,中國曆史很大程度上是三個人的曆史。這三個人分别是毛澤東、周恩來和蔣介石。解放戰争期間,這個發生在國共兩黨内的争鬥也始終存在着第三方美國的影子。

1953年的尼克松上位美國副總統後就和蔣介石保持着非常好的私人友誼,而1972年中美關系破冰,尼克松前來中國通路,他對毛主席表達了自己多年的疑惑:“蔣介石稱你們為土匪,您怎麼稱呼蔣介石呢?”毛主席笑了笑,一句簡單的回複讓尼克松啼笑皆非。

尼克松:您怎麼稱呼蔣介石?毛主席回複7個字,讓尼克松哭笑不得

尼克松和毛主席握手

毛澤東和蔣介石的結識始于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年1月20号召開的國民黨一大讓他們坐在了同一個屋檐下,在20世紀政壇上濃墨重彩的兩個人這時還隻是共産黨的湖南代表和普通的與會者。

毛澤東以共産黨員的身份在國民黨機關工作了兩年,因為“中山艦事件”與蔣介石發生了争吵,從此離開國民黨部門,1926年6月1日的國民黨常委會議則是他們在20年代的最後一次會面。

1927年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蔣介石政府對共産黨的态度隻有一個字——剿。從井岡山的“會剿”、中央蘇區的五次“圍剿”到“西北剿匪”,蔣介石不顧日軍鐵蹄已經踏遍大半中國,決心要把國内的革命力量絞殺殆盡。

面對山河淪陷、國破家亡的空前危機,毛主席在1936年12月1日聯合黨内的19位進階将領向蔣介石發出了聯合抗日的倡議書。而11天後的“西安事變”直接推動了抗日聯盟的成立,兩黨放下10年前的舊怨,再次展開合作。

八路軍配合正面戰場上國民黨軍隊擊退了侵華日軍,結束了長達八年的抗戰。而迅速成長為一代領袖的毛澤東再次成為了蔣介石的心腹大患,眼見中共越來越得民心,蔣介石連發三封電報邀毛主席到重慶進行談判。

毛主席以“彌天大勇”乘坐國民黨飛機抵達重慶,被蔣介石安排在林園居住。向來習慣晝伏夜出的毛主席黎明時分出來散步,竟碰上了蔣介石。對于蔣介石關于睡眠的問候,毛主席一語雙關:“有道是,前三十年睡不醒,後三十年睡不着啊!”

尼克松:您怎麼稱呼蔣介石?毛主席回複7個字,讓尼克松哭笑不得

毛主席和蔣介石合影

蔣介石啞口無言,在接下來的談判中盲目地對中共和談計劃書進行反駁,沒有展現絲毫誠意,反而趁此機會向華北、東北大量運兵,準備一舉吞并解放區。

經過43天的談判,國共雙方始終不能達成一緻。周恩來提議毛主席先行傳回延安,雙友善把談判記錄整理成冊,稱為《雙十協定》。然而《雙十協定》的存在并未限制國民黨大軍進攻解放區的行動,1946年6月,國共軍隊在全國範圍内開始解放戰争。

八個月的時間内,毛主席放棄了105個城市,卻殲滅了國民黨軍隊71萬人。三大戰役勝利後,蔣介石敗局已定,他從南京退到重慶,最終帶着剩下的100多萬國民黨殘軍飛往海峽彼岸的台灣。

由于蔣介石政府始終和美國維持着較為親密的聯系,對中國有着不可告人企圖的美國多次想要在中國制造第二個北韓半島,多次向蔣介石提出另立國家的建議。

雖然美國人也對蔣介石的謀略、氣度及胸襟遠不及毛主席達成了共識,但蔣介石在國家大義面前卻罕見地合格,稱美國人的想法是極大的錯誤,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尼克松:您怎麼稱呼蔣介石?毛主席回複7個字,讓尼克松哭笑不得

蔣介石和馬歇爾

1950年海南島解放後,蔣介石集團驚慌失措,美國總統杜魯門也發表了“棄蔣聲明”。蔣經國找到與陳毅有姻親關系的李次白,請他到大陸表示願與中共合作的消息。陳毅剛剛轉達了中央不急于解放台灣的消息,美國就出兵北韓,第七艦隊也駛入了台灣海峽。

美國明目張膽将軍艦駛入我國領海的行為遭到了中央的強烈譴責,杜魯門則公開宣稱“台灣地位未定”。心情複雜的蔣介石一方面渴望借美國之手負隅頑抗,一方面又對美國的陰謀心知肚明。

第二天,蔣介石便授權葉公超發表聲明:台灣屬于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國民黨接受美國防務計劃,但不影響中國對台灣擁有主權。毛主席看到聲明後說:“蔣介石還算有點良心,不想成為千古罪人。”

1955年,周總理根據毛主席的意思公開發表了中國人民和平解放台灣的意願。一年後,毛主席和周總理又再次發出“願意進行第三次國共合作”的消息。周總理還請外賓給蔣介石傳話:“如果他願意将台灣歸還祖國,中國人民會寬恕他的。”

尼克松:您怎麼稱呼蔣介石?毛主席回複7個字,讓尼克松哭笑不得

周恩來

這年7月,曹聚仁按照蔣介石的示意抵達北京,和周總理商讨了有關“第三次國共合作”的具體事宜。周總理表示“隻要政權統一,其他都可以商量。”毛主席也在中南海會見了曹聚仁,針對合作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提議。

然而1958年宋宜山從北京回到台灣彙報大陸情況時,蔣介石卻因毛主席治國有方而惱羞成怒,頻繁派飛機對閩浙地區進行騷擾,甚至在西南一帶空投許多特務,企圖破壞人民政府的秩序。

美國見縫插針,再次加大對台灣的軍事援助,還形成了統一的指揮體系,要求蔣介石放棄金門和馬祖等島嶼,和毛主席“劃峽而治”。毛主席當即針對美國的陰謀和蔣介石的蠢蠢欲動做出決策,解放軍于8月23日開始對金門進行炮擊,震懾美蔣。

美國軍艦駛入台灣海峽後為蔣艦護航,毛主席下令“隻打蔣艦,不打美艦”,對美國和蔣介石的聯盟進行試探。沒想到解放軍開炮後,美軍艦落荒而逃,留下蔣介石在後面大罵“美國人混蛋”。

1958年10月,毛主席兩度起草《告台灣同胞書》,重申中國人民應立場一緻,面對共同的敵人。在沒有美艦護航的情況下,金門守軍可以輸送給養物品。解放軍間歇性對金門的無人區進行炮轟,還提前廣播通知島上居民,将國民黨軍隊留在了金、馬島上,也粉碎了美國徹底分裂兩岸關系的陰謀。

尼克松:您怎麼稱呼蔣介石?毛主席回複7個字,讓尼克松哭笑不得

告台灣同胞書

無論是與曹聚仁的多次會面,還是持續二十一年的金門炮擊,都是毛主席對國共合作的誠意。隻要蔣介石能夠同美國斷絕關系,國共合作就近在眼前。可以說,美國的存在和從中作梗是海峽兩岸人民暢通無阻、國共兩黨重修舊好的最大阻礙。

60年代的美國一直通過宋美齡和孔家向蔣介石傳達“兩個中國”的念頭,當時的新中國被聯合國排斥在外,也與宋美齡脫離不了幹系。而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讓法國和中國建交,世界上支援中國的國家越來越多,美國不得不重新考慮對待中國的态度。

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臘斯克依然抱着毛、蔣并立的幻想,極力說服蔣介石同意他們的方案。宋美齡和她的外甥孔令侃也積極勸說蔣介石“審時度勢”,屈從美國的觀點。蔣介石引用《後出師表》中“漢賊不兩立”這句話,表達了自己堅持一個中國的底線。

隻不過蔣介石放棄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并不是出于對人民政府的擁戴,而是認為“中華民國”和新中國并立就意味着他承認了毛主席的正統政權,也達到了美國“分裂中國”的目的。

後來毛主席提出,要想徹底解決台灣問題,就得緩和與美國的關系。1969年1月,尼克松上任美國總統後,同樣有心緩解中美兩國外交關系和狀态。他先後請巴基斯坦和羅馬尼亞的總統傳達口信,作出尋求改善關系的姿态。

尼克松:您怎麼稱呼蔣介石?毛主席回複7個字,讓尼克松哭笑不得

尼克松與夫人

1971年,毛主席邀請美國乒乓球隊到中國通路,周總理也多次約見美國作家斯諾訪華,傳達了中國願意破冰的信号。同時,中國政府态度鮮明地表示:中美關系恢複的根基建立在美國從台灣地區撤走一切武裝力量。

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秘密前來中國,對尼克松總統來華一事達成了協定。尼克松總統和夫人于1972年2月21日這天乘飛機抵達北京機場,周總理親自前去迎接。兩個國家跨越二十多年的鴻溝,再次建立了聯系,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尼克松:您怎麼稱呼蔣介石?毛主席回複7個字,讓尼克松哭笑不得

中國歡迎尼克松儀式

當天下午,毛主席和周總理在主席寓所和尼克松進行了秘密會談,雙方上司人的會面主要圍繞國際形勢和中美關系問題展開交談,而印度支那問題和台灣問題則是談話的重中之重。

毛主席還主動提到了尼克松的另一位好朋友,遠在台灣的蔣介石,說:“他最近還在講話中稱我們是共匪,你見了嗎?”尼克松則反問:“蔣介石把主席稱為共匪,主席怎麼稱呼蔣介石呢?”

毛主席笑了笑,回答了七個字:“我們也叫他土匪”。周總理在一旁補充道:“我們一般稱他們為蔣介石集團,有時在報紙上互稱為匪,不過是互罵罷了。”

聽完之後的尼克松卻哭笑不得,他領悟到了此話背後的深意,認為中共和蔣介石的關系就像忽上忽下的滑行車一樣。共産黨身份的他們憎恨蔣介石,然而站在中國人的身份上,他們又很尊重蔣介石。即使蔣介石從未向尼克松表露過同樣的看法。

而中共和蔣氏集團雖然彼此互稱為匪,他們卻出奇一緻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份獨屬于中國人心照不宣的默契對美國的亞太戰略産生了極大影響。

後來,尼克松在他的《上司人》一書中提到毛、周和蔣三個人,對他們進行了客觀評價。即便蔣介石和他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原則,尼克松卻認為蔣介石是一個神經過敏、動作拘謹的小個子,作為戰略家過于死闆。

尼克松:您怎麼稱呼蔣介石?毛主席回複7個字,讓尼克松哭笑不得

尼克松與蔣介石

尼克松認為周恩來是比毛主席更具有遠見卓識的一個人,但不得不佩服毛主席領袖智慧。尼克松說他是一個從容不迫、動作穩重也很機智熱情的天生領袖。這次交談期間,尼克松注意到毛主席的辦公室雖然擺放淩亂,卻從來不會發生有人進來彙報、打斷主客交談的情況發生。他認為這是毛主席的“聖人”地位所決定的,他的運籌帷幄和大智慧也是他能夠戰勝蔣介石的根源。

尼克松對毛主席及中共的欣賞為中美接下來的合作奠定了基礎。1972年2月28日周總理和尼克松在上海簽署《聯合公報》,對“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份”“解放台灣屬于中國内政”等問題進行了着重聲明。

這一關鍵點的解決讓中美兩國接下來的合作更加順理成章,中美關系的改善也成為了20世紀政治史上的一件裡程碑式事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