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念的美食,不是山珍海味,不是米其林三星,卻通常是普通的一個點心,一道小菜。 看似普通,卻獨一無二,因為這道美食背後是我們與故鄉的連接配接,是濃濃的人情。
(注:這是“生活捕手”2016年春節期間的一組原創約稿,讓我們一起來回憶“舌尖上的童年“。轉載請注明出處。生活捕手微信公衆号:hunter_stella)
作者介紹:翼是我中學六年的同班同學,曾經有數年還是同桌。但知道她是一個吃貨,還是在畢業多年後。去年暑假她帶兒子來北京玩,同學們挑了牛街的聚寶源火鍋,羊肉和燒餅雖好,但總是要排長隊。大家信誓旦旦要提前去,結果翼同學下午四點就到了,拿了二号。這是一種怎樣的吃貨精神!
愛吃,會吃之人往往性格開朗樂觀,翼同學就是如此。更為難得的是,她的文筆還很好(老實說這方面的天賦以前真沒有發現),她寫的一篇紀念去世母親的文章,曾經讓我淚流滿面。
南通的美食很多,翼選擇了寫鹽齑絲還是挺讓我驚訝的。不過仔細一想,開水泡飯配一碟鹽齑絲,也是我最喜歡的開胃飯。
洗盡鉛華終究染懵懂,學會感受平淡小食的美好,這是另一種境界。

說起兒時的年味,就想到臘月裡家家戶戶門前懸挂着的香腸、臘肉;就想到剛出籠的熱騰騰饅頭、包子;就想到門闆上紅燦燦的對聯、福字。
如今,生活品質好了,人的口味刁了,年味越來越淡了,可是有幾樣美食,我們南通人隻要一吃就會覺得“嗯,這是過年的味道”,比如韭黃春卷、比如荠菜豆腐,但首當其沖,一定是“野雞絲”。
“野雞絲”,咋聽以為是山珍,其實與這絲與野雞沒有半毛錢關系。“野雞絲”,隻是南通俗稱,學名應該叫“鹽齑絲”,取生姜絲、腌包瓜絲、裡脊肉絲一起炒制而成。
古語中“齑”即為腌菜,甜包瓜就是腌菜。唐朝時,通州地方廚師用此菜單制成冷盤,稱為“裡脊絲”,可當時大唐為“李”姓,為了避諱,把“裡脊絲”改成“冶脊絲”,之後一代又一代老百姓口口相傳,“冶脊絲”便成了“野雞絲”,少了謹小慎微,多了鄉情野趣。
南通的啟海方言中自古便把“鹹菜”稱為“鹽齑”,這一帶的百姓喜歡喝“鹽齑湯”,考據史料,“鹽齑湯”起源于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駱賓王因為《讨武檄文》見罪于武則天,被貶斥到呂四一帶,生活窘迫,為了度過難關,駱賓王把海邊沙灘上的野菜洗淨拌鹽後攤曬,腌成“鹽齑”,平時就用這“鹽齑”加上海邊撈起的小魚小蝦煮湯以當口糧,據說這湯的滋味勝過“海陸八珍”,駱賓王還有詩曰“清清鹽齑湯,美味百歲羹”。
“鹽齑燒豆瓣”也是南通地區的一道名菜,這道菜故事很多,可以另說。
“野雞絲”看着配菜簡單,實則内藏玄機。甜包瓜是南通地方特産,腌制包瓜的醬料香味撲鼻、甜鹹适口,炒制包瓜前将其從醬缸中取出泡水,時間不可太短,亦不可太長。時間短了,包瓜鹹味沒去掉,太鹹影響口感,時間長了,就不脆了,也影響口感,這個竅門“因瓜制宜”,時間長短都在南通百姓自己的手中。
生姜最好選嫩姜,辣味不沖鼻,卻脆得正到好處,再加上上好裡脊肉,三種主料全部切成絲,且越細越好,下鍋炒制,臨出鍋時烹點料酒,加勺糖便可,甜鹹鮮辣香五味俱全,老少鹹宜、有口皆碑。
過去生活條件差,過年才能吃頓肉,舍不得一次吃完,那就切成絲,再加上是冬天,食物不易變質,一大盆“野雞絲”可以吃一個春節。如今雖說生活條件好了,可人人忙碌,為自己和家人烹制一餐美食竟成了奢侈。
下班回家隻想填飽肚子罷了,這時候如果有一碗開水泡飯,一小蝶“野雞絲”那就是既簡便又美味還當飽的一餐美食了,這種惬意是可以從舌尖一直到肚臍的。
生活,其實就是一碗人間煙火,饕餮如滿漢全席,小巧如“野雞絲”,繁簡都有情趣,隻不過年少時的滋味讓人無法忘懷罷了,再賦予一些年味,更成了記憶深處抹不去的一味香甜。
(歡迎關注微信公衆号:hunter_stella,w吃貨科學家将與你分享美食、中醫和生活智慧的混搭拼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