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歲看大,7歲看老?不!我是怎麼克服自己童年形成的不良人格傾向?

3歲看大,7歲看老?不!我是怎麼克服自己童年形成的不良人格傾向?

3歲看大,7歲看老?不!我是怎麼克服自己童年形成的不良人格傾向?

文 | 何日輝

釋出 | 晴日心理

01、“3歲看大,7歲看老”并不是絕對的

我們國家民間有句俗話,“3歲看大,7歲看老”,意思是從童年、甚至幼年的孩子身上,就大緻能夠看出他們成年甚至老年時性格、人生軌迹、能不能取得成就等等。

比如很多成功人士在孩提時期就表現出過人的才華或者毅力,而一些窮兇極惡的犯罪分子在小時候就顯露出殘酷、暴力的一面。

我們在深度心理幹預中也發現,個體在嬰幼年時期經曆的一些事情,雖然他們在外顯記憶層面不記得了,但仍會儲存于内隐記憶層面,并深深地影響着他們的性格特質以及心理狀态。

若是個體在嬰幼年、童年時期遭受了疊加性心理創傷,表現出膽小、怯懦的性格,其成長環境和家庭環境也始終不理想,那他們長大後确實很容易繼續延續膽小怕事、自卑内向的性格,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出現抑郁症、雙相障礙、偏執型人格障礙等。

若是個體從小形成了大量積極的、正性的記憶事件,孩童時期表現得活潑大方、明事理,其後續的成長環境和家庭環境也比較良好的話,他們長大後就更有可能養成陽光積極、樂觀向上的優秀性格特質,在學習、工作和人際關系上更加順利,更有可能獲得一些成就。

從上面的角度來看,“3歲看大,7歲看老”确實有一定的道理。

可是,相信很多人也發現了,這句話并不是絕對的。比如有名的“傷仲永”,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比如小時候背書極笨,長大後卻成為晚清重臣的曾國藩。

我們在深度心理幹預中也發現,很多青少年小時候表現優秀,一度是“别人家的孩子”,他們的父母、老師都深感驕傲,認為這些孩子以後必成大器。

結果,這部分孩子中有很多人“後勁不足”,當學業競争增大,遇到較大挫折時,他們的内心逐漸崩潰,不但無法保持學業優秀,甚至還出現嚴重的精神心理問題,休學在家。

比如曾接受我們深度心理幹預的俊辰,他在國小時成績非常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學校裡的大隊委,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他身邊的大人都覺得,他以後考入重點中學、重點大學隻是時間問題,前途一片光明。

但到了國中,俊辰的學習狀态有所下滑,中考沒考好。到了高中後,他的學習狀态持續低迷,還出現嘔吐、腹瀉等軀體化症狀,後續被診斷為抑郁症,嘗試了很多辦法,康複都不理想,病情嚴重時不得不休學。

如果俊辰國小的老師知道他後來的狀态,肯定會非常震驚,根本不敢相信當初那麼優秀的孩子竟然會無法上學。幸好,俊辰經過我們的深度心理幹預後,已經渡過了人生的至暗時刻,慢慢找回狀态,比以前更平和。

我們還遇到一些老人特别愛誇孫輩,總在衆人面前說孫子、孫女長大後必有出息,考上清華北大、當大官、當科學家。

有些老人是出于盲目的寵溺和單純的期待,但有些老人是确實看到了孫輩身上有一些性格或能力的潛力,比如記憶力特别強,邏輯思維能力較突出,又結合“3歲看大,7歲看老”的說法,他們認為孩子長大了極有可能能有一番作為。

但他們并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其實不斷影響着孩子,如果孩子反複受到過度誇獎,又沒有人對他們進行理性、積極的引導的話,他們很容易形成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順境時内心膨脹、自以為是,逆境時無法接受一時的挫折和失敗,埋下了雙相障礙的隐患。

而我們遇到的另外一些青少年,他們是小時候不被看好,但長大後“逆襲”的例子。

比如,2006年時我曾遇到的一位青少年,他的父親是企業家,家庭經濟條件特别好。他從小就愛吃喝玩樂,不願意讀書,後來還染上了藥瘾,濫用止咳水成瘾。他爸媽恨鐵不成鋼,幾乎對他放棄了。其他大人礙于他父母的面子,雖然不敢當面貶低他,但心裡都瞧不起他,認為這個孩子就是個纨绔子弟,基本就是廢了。

後來,在他成年後,他的父親遭遇車禍突然去世,丢下偌大的公司。他的媽媽又沒有能力管理公司,家裡的親戚裡隻能暫時幫一下忙,最終這個擔子就隻能落到他的肩上。

他仿佛一夜之間長大了,在很短的時間内心理就成熟了起來,不但主動求醫,戒掉了止咳水,還努力學習公司管理知識,逐漸接過了父親的公司。

當然,這個案例有一定的特殊性。他突然“浪子回頭”,肯定不隻是因為父親突然身故,更重要的是他在成長過程中有部分較積極的體驗和經曆,以緻于他内心深處其實很愛父母,希望自己能達到父母的期待,并一直對自己有所要求。

隻是因為他遭遇了一些事件而出現了學習障礙,又染上藥瘾,是以表現得不務正業,像個“壞孩子”。

是以,并不是每個人遭遇重大變故都會脫胎換骨,每個人應對挫折與困難的思維模式是不一樣的,有些人會幡然醒悟,也有些人會從此一蹶不振。

02、父母做到這幾點,引導孩子掌握自己的命運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是連續的、動态的,充滿變化的,人生之路存在很多未知數。個體的心理狀态、性格特質等并不一定會循着小時候的軌迹或趨勢發展下去。

“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雖然有一定的現實基礎,但從精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句話并不是真正科學的成人成才的規律。

相反,無論孩子在小的時候是很優秀、很平庸,還是顯得很不懂事、有很多性格弱點,如果父母能有意識地做到以下幾點,孩子長大後将更有可能具備真正的優秀品質,實作人生價值。

第一,引導孩子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都要具備自我檢討、改變及提升的意識和能力,養成寵辱不驚的心态,這能幫助孩子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成長。

第二,引導孩子将每一次困難和挫折都當成學習的機會,及時複盤,哪怕是遭遇重大的變故和困難,雖然難免痛苦,但也要及時增強覺察,意識到這很有可能是自己脫胎換骨、涅槃重生的重大機會。

除了上文我們提到的在父親車禍去世後、“一夜長大”的那位年輕人之外,其實幾乎每一位系統接受完我們深度心理幹預的青少年都是典型例子。

他們的情緒問題、行為問題非常嚴重時,不但無法上學、無法出門社交,還會難以自控地自殘,有強烈的自殺念頭,甚至好幾次差點就真的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對于他們和他們的父母來說,天都塌下來了,人生仿佛看不到絲毫希望。

當經過深度心理幹預後,他們的情緒問題不但大幅度緩解,其認知還得到了快速的提升,變得更加理性、睿智、成熟。而且因為他們經曆過極度痛苦的情緒困境,建立了“高逆商”,生活中有很多波折和困難變得幾乎不值一提了,内心非常強大。

他們的父母也不但從痛苦中走出來,還學會了與孩子科學相處、高效溝通的知識和技巧,快速地改善了家庭關系。有的家長甚至連既有的人格異常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像換了個人似的,脫胎換骨,給家人很大的驚喜。

比如我們在昨天文章提到的偉濤父親,當他深刻地意識到兒子的情緒問題與自己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有關後,他竟然把喝了十多年的酒瘾給戒了。他過去一向主張“男主外内主内”,家裡的事情都丢給妻子,後來卻主動開始做家務、呵護妻兒,偉濤和他媽媽都感到難以置信。

第三,在奮鬥的過程中,盡可能抓住機遇、實作階層躍升,令整個人的認知層次發生更大的變化。

最近根據報道資訊,一名“80後”草根出身的創業家登上廣州首富寶座,他就是年僅39歲的許仰天。

許仰天出生于山東淄博的一戶農民家庭,父母是地道地道的農民。他的家庭經濟條件不太理想,他的大學學費、生活費有一部分是向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借的,另一部分則是他自己打工賺的。最困難的時候,他買了一袋饅頭,一日三餐用饅頭蘸醬油吃,就為了把吃菜的錢省下來。

大學畢業後,許仰天應聘到一家公司做搜尋引擎優化工作,也是這份工作,讓他發現了線上“流量密碼”!

後來,許仰天選擇自己創業,創立了希音電商平台。目前,希音已經成為中國跨境電商巨頭,以估價4000億人民币位列全球第五大獨角獸企業,取代“亞馬遜”成為了美國iOS和Android平台下載下傳量最多的購物應用。

現在的許仰天與當年那個窮小子相比已經判若兩人,這一路走來的經曆,以及他所抓住的重大機遇令他内心更加自信、從容,他已經改寫了命運。

很多人認為現在的社會太卷了,即使努力拼搏也很難改變現狀了,索性“躺平”了、不努力了。但其實,我們當下的時代正是飛速發展的時代,很多新興起的産業會帶來更多、更大的機遇。與其一味抱怨、無奈,還不如多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眼界,盡可能抓住時代的機遇,最大限度地改寫自己所謂的命運。

03、人生充滿變數,父母更應注重家庭教育

最後,我想分享一些我的個人經曆。雖然我沒有許仰天那麼突出的成績,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也改寫了自己的命運,我的人生軌迹沒有印證“3歲看大,7歲看老”這句話。

我出身山東農村,家境貧寒,2歲時父親去世,10歲時母親去世。在農村裡,父母雙亡的孩子經常遭到别人的欺負、歧視。我的内心一度非常自卑、壓抑。

是以,我從小就渴望通過努力學習來改變命運,非常用功刻苦,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受到了老師和長輩的誇贊。這為我的童年增加了難得的一絲鮮豔色彩。

我雖然從學習成績中收獲了一些成就感,但其實并未真正自信起來。童年時期的我其實内心非常敏感,性格内向,總被人欺負。

如果按照“3歲看大,7歲看老”這種觀念,可能在當時的一些大人眼裡,我雖然學習成績好,但也隻是個書呆子,以後可能會考上不錯的學校,畢業後從事一些知識勞動工作,但也隻會按部就班,本本分分,不會取得多大成就,按照現在的說法,隻是一個“小鎮刷題家”。

其實,即使我後來考上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又在複旦大學獲得了醫學碩士學位,但我内心的深處仍是很自卑的,甚至還有一定的偏執型人格傾向,對别人一些無意中的言行舉止非常敏感,容易動怒,給人感覺有點“軸”,與我共事過的同學同僚,體會可能會更深。

比如,我還在麻醉科工作時,每當聽到别人不是喊我的名字、或者喊我“麻醉醫生”,而是直接稱呼我“麻醉師”、甚至是“麻師”的話,我的内心是很生氣的,在一些特殊場合下,我甚至是憤怒的。

但後來我學習了科學的精神心理學知識,随着我們在該領域的工作中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發現,尤其是對精準心理學有了深入的了解,我才真正逐漸變得自信起來,也知道自己之前為什麼會處于“激越狀态”,最終消除了偏執型人格傾向。

而且我不唯上、不唯書、不唯外,隻唯實,勇于打破正常,終于,我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先後創業5次,創立了屬于自己的平台。目前,我即将開始第6次創業。

有時我回首過去的經曆,尤其是幼年的經曆,我常常感覺恍若隔世,仿佛現在的我與過去的我根本不是一個人。當然,我很清楚,這裡面還有時代巨變帶來的機遇。

不過,有很多父母會從另一個角度去了解這種人生的這種不确定性:

既然人生充滿了變數,孩子以後的際遇我們難以預料,也無法安排,那索性任由孩子自由生長吧,兒孫自有兒孫福,放養得了。

而且,很多出生于70後、80後的父母從小也未受到太多父母的管教,确實是放養着長大的,他們長大後各自的生活過得也不錯。

這種觀念的利弊都很明顯。利處是家長不會過分焦慮,不會給孩子施加太大的心理壓力,孩子所處的環境比較寬容、寬松,确實過得比較自由、快樂。

如果無意中有一些積極的因素影響了孩子,孩子甚至可能會很快找到人生目标,并且願意為之不斷努力,獲得一些成就。從表面看來,似乎會讓人覺得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不加幹預,靜待花開。

可是,這種觀念的風險也很大。在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很多家庭都生育了多個孩子,父母忙于生計,忙于解決“生存”問題,根本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父母把孩子生下來,将他們撫養長大就已經是竭盡所能了,至于後續的發展,隻能看孩子個人的造化和時代的機遇了。

但現在早已不是那個時代了。如今我們的生活條件大大改善,大部分孩子一出生就實作了物質滿足,甚至是物質過剩。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他們會特别在意精神上的滿足、情感上的訴求。

父母若采取“放養”的方式,很可能會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甚至在無意中對孩子造成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埋下心理問題的隐患。

而且這個時代充斥着各種誘惑、各種扭曲的三觀和參差不齊的網絡資訊,如果任由孩子自由發展,他們很容易受到了一些負面因素的影響,出現嚴重的品行問題,誤入歧途而不自知。

是以,雖然人生是充滿了變數,但有很多基礎的、根本性的東西還是能掌握在自己手裡的。父母有意識地采取科學的、有智慧的家庭教育方式,掌握成人成才背後的規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保持關注和積極引導,孩子能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品格基礎。

如果孩子将來遇到了機遇,他們就很有可能成為那個“有準備的人”,抓住機遇往上走,實作人生意義。

即使機遇難遇,但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難時,也能及時調整狀态,不至于形成疊加性心理創傷,甚至還可能将壞事變好事,在困難中不斷提升,寵辱不驚,更好地在人生道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