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時候逼孩子做這4件事,将來他會感謝你

孩子的童年過得沒一點壓力,

長大了未必會對父母感激。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

01

“逼”孩子養成一項興趣愛好

并堅持下去

“小朋友

你是否有很多問号

為什麼别人在那看漫畫

我卻在學畫畫 對着鋼琴說話”

這是周傑倫的《聽媽媽的話》中的一段台詞,講訴了他小時候學琴的故事。

周傑倫4歲的時候,媽媽葉惠美發現兒子在音樂上的興趣和天賦,便請來老師為他輔導。

時間久了,小孩子貪玩的本性就暴露了。為了讓兒子堅持下去,每次練琴時,媽媽就拿着藤條站在後面監督,正是有了媽媽的督促,才能讓他在音樂的道路上堅持下來。

周傑倫在某次節目中說道:“現在真的就是很感謝她,是以我寫了《聽媽媽的話》。”

這句感謝,媽媽聽到會覺得很欣慰吧。

才藝并不是對所有孩子都是必要的,興趣班也要根據孩子的興趣、父母時間精力和家庭的經濟情況量力而行。

但孩子有一項興趣愛好并能堅持下去是一件很不錯的事情,比如閱讀興趣、一項體育運動、某項特長.......這些愛好短期來看無功無過,但是長期下來會成為孩子的一項特别的優勢。

如今的教育環境和觀念已經變了, 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沒有必要拿個藤條追着逼孩子學,但至少也應該巧妙地推一把,不讓孩子的放棄來得那麼簡單,讓孩子懂得堅持的意義。

因為孩子的童年過得沒一點壓力,長大了未必會對父母感激,反而他們還會埋怨父母當時怎麼不“逼”自己一把,我不止一次聽到身邊的年輕人埋怨:

“當初我爸媽要是讓我學點什麼東西就好了。”

培養孩子某項好習慣和特長,指望孩子自覺是很難的,最重要的是家長的堅持、耐心引導和陪伴,激發孩子的自信心和内驅力。

02

“逼”孩子好好讀書

讓未來有更多選擇的機會

“好好讀書”幾乎成了大多數家長的口頭禅。

但很多孩子根本不明白為什麼要讀書,每天坐在教室裡“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

有的孩子甚至覺得讀書不是自己的事兒,是為了父母,是為了老師。

知乎上有個類似的問題:孩子需要經曆些什麼才會明白學業的重要性?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說的:

“不是每個人都得循規蹈矩地上完高中上大學,上完大學去公司當上班族的。隻不過如果不走這條相對輕松穩定的路,那擺在大多數人眼前的選擇就隻有幹粗活苦活累活。”

很久以前看過一則視訊,有個高二的男生跟媽媽吵架,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為了生活,男孩去了一家包吃住的飯店端盤子刷碗,每天工作長達13個小時。

沒過幾天,孩子就受不了了,他主動聯系母親,想回學校參加期末考試,還向母親承諾,下學期一定好好學習。

讀書不一定是人生唯一的出路,但不讀書絕對是一條艱苦的路。

想起香港的一部真人紀實片,節目組邀請一些社會精英,在一周的時間裡,去體驗流浪漢、環衛勞工等底層生活。

當這些成功人士身處底層時,才真切感受到什麼叫做“沒有出路”。

一位參與者感歎道:

“這兩天,我隻想着吃東西,完全沒什麼盼望,我什麼都不想,我努力工作隻是希望吃一頓好的。我現在明白了他們大部分的想法,怎會計劃下星期、明年、将來會怎樣?最重要是解決下一餐。”

“這個社會正在極嚴厲地懲罰讀不成書的人。”

在孩子成長路上,父母的決定不一定都是對的,但唯獨讓孩子努力讀書這件事上是沒錯的。

有的孩子覺得讀書苦、讀書累,選擇一時的安逸享樂,未來可能要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

到那時,他會發現,不讀書,人生的路也許根本沒得選。

03

“逼”孩子自食其力

讓父母真正地省心

演員蔡少芬曾經在微網誌上曬出了5、6歲女兒下廚的萌照,并配文:“用心做菜的小廚師。

網友們都很疑惑:為什麼讓這麼小的孩子學炒菜做飯?

在一次采訪中蔡少芬解開了大家的疑惑,她回道:

“做飯是最簡單的鍛煉,擔心孩子受傷是正常的。但其實,柴米油鹽也是一種成長和修行。”

是啊,自食其力也是孩子一項很了不起的成就。

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常常把重點放在學習文化課知識上,卻忽略了生活技能的重要性。

其實,自食其力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父母很重要的一項任務,隻有讓孩子從小有了生存的能力,孩子的路才能越走越遠。

在日本,孩子的獨立能力,更像是一種習慣。

孩子很小的時候,學校和家長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别人添麻煩。”在生活中處處培養孩子的自我照顧能力,在此基礎上,再來引導孩子體諒他人。

比如不論多麼小的孩子,無一例外地自己背上書包,父母說:“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一句聽起來很簡單的口号,但讓孩子學會很難,它取決于每一個父母如何從小事上有意識地培養和鍛煉孩子。從洗臉刷牙、穿衣系鞋帶到包書皮、整理書包,從疊被子、打掃衛生到洗菜煮飯,舍得放手,讓孩子擁有自我服務和服務家庭的機會。

把自食其力當成習慣來培養,才能養出真正讓父母省心的孩子。

04

“逼”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從容地過好每一天的生活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哲學家柏拉圖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訓斥了一個小男孩,因為這個小孩總在玩一個很愚蠢的遊戲。

小男孩不服氣:“您怎麼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譴責我?”

柏拉圖答道:“但是你經常這樣做就不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了,你會養成一個使你終生受害的壞習慣。”

孩子偶爾的小毛病不可怕,怕就怕日積月累變成了壞習慣,而改掉一個壞習慣比養成一個好習慣要難太多。

喬布斯說過這麼一句話:

“在你生命的最初30年中,你養成習慣;在你生命的最後的30年中,你的習慣決定了你。”

事實上,一個人的性格和行為習慣培養最關鍵的時期是在10歲前。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都知道習慣非常重要,但是實踐起來卻非常困難,根本原因不僅僅在于沒有耐心和毅力,也是因為在小時候錯過了“習慣養成”的最佳時間,缺少養成好習慣的成就感。

重慶理科聯考狀元謝欣穎的父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

“對孩子來說,從小養成一個好習慣很重要。習慣養好了,自覺性比較強,作為家長就比較輕松。”

特别是國小時期,如果學習上的小毛病太多,再聰明的孩子也會經常遭遇困難。

好的學習習慣,讓孩子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态;

好的生活習慣,可以讓孩子的生活過得井井有條;

好的社交習慣,能讓孩子與人交往中更有分寸感,更受歡迎......

我想要的未來,是看得到安全感

小時候“逼”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其實就是在幫助孩子更加從容地過好自己的人生。

分享、在看與點贊,至少我要擁有一個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