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想念的美食,不是山珍海味,不是米其林三星,却通常是普通的一个点心,一道小菜。 看似普通,却独一无二,因为这道美食背后是我们与故乡的连接,是浓浓的人情。
(注:这是“生活捕手”2016年春节期间的一组原创约稿,让我们一起来回忆“舌尖上的童年“。转载请注明出处。生活捕手微信公众号:hunter_stella)
作者介绍:翼是我中学六年的同班同学,曾经有数年还是同桌。但知道她是一个吃货,还是在毕业多年后。去年暑假她带儿子来北京玩,同学们挑了牛街的聚宝源火锅,羊肉和烧饼虽好,但总是要排长队。大家信誓旦旦要提前去,结果翼同学下午四点就到了,拿了二号。这是一种怎样的吃货精神!
爱吃,会吃之人往往性格开朗乐观,翼同学就是如此。更为难得的是,她的文笔还很好(老实说这方面的天赋以前真没有发现),她写的一篇纪念去世母亲的文章,曾经让我泪流满面。
南通的美食很多,翼选择了写盐齑丝还是挺让我惊讶的。不过仔细一想,开水泡饭配一碟盐齑丝,也是我最喜欢的开胃饭。
洗尽铅华终究染懵懂,学会感受平淡小食的美好,这是另一种境界。

说起儿时的年味,就想到腊月里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着的香肠、腊肉;就想到刚出笼的热腾腾馒头、包子;就想到门板上红灿灿的对联、福字。
如今,生活质量好了,人的口味刁了,年味越来越淡了,可是有几样美食,我们南通人只要一吃就会觉得“嗯,这是过年的味道”,比如韭黄春卷、比如荠菜豆腐,但首当其冲,一定是“野鸡丝”。
“野鸡丝”,咋听以为是山珍,其实与这丝与野鸡没有半毛钱关系。“野鸡丝”,只是南通俗称,学名应该叫“盐齑丝”,取生姜丝、腌包瓜丝、里脊肉丝一起炒制而成。
古语中“齑”即为腌菜,甜包瓜就是腌菜。唐朝时,通州地方厨师用此菜单制成冷盘,称为“里脊丝”,可当时大唐为“李”姓,为了避讳,把“里脊丝”改成“冶脊丝”,之后一代又一代老百姓口口相传,“冶脊丝”便成了“野鸡丝”,少了谨小慎微,多了乡情野趣。
南通的启海方言中自古便把“咸菜”称为“盐齑”,这一带的百姓喜欢喝“盐齑汤”,考据史料,“盐齑汤”起源于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骆宾王因为《讨武檄文》见罪于武则天,被贬斥到吕四一带,生活窘迫,为了度过难关,骆宾王把海边沙滩上的野菜洗净拌盐后摊晒,腌成“盐齑”,平时就用这“盐齑”加上海边捞起的小鱼小虾煮汤以当口粮,据说这汤的滋味胜过“海陆八珍”,骆宾王还有诗曰“清清盐齑汤,美味百岁羹”。
“盐齑烧豆瓣”也是南通地区的一道名菜,这道菜故事很多,可以另说。
“野鸡丝”看着配菜简单,实则内藏玄机。甜包瓜是南通地方特产,腌制包瓜的酱料香味扑鼻、甜咸适口,炒制包瓜前将其从酱缸中取出泡水,时间不可太短,亦不可太长。时间短了,包瓜咸味没去掉,太咸影响口感,时间长了,就不脆了,也影响口感,这个窍门“因瓜制宜”,时间长短都在南通百姓自己的手中。
生姜最好选嫩姜,辣味不冲鼻,却脆得正到好处,再加上上好里脊肉,三种主料全部切成丝,且越细越好,下锅炒制,临出锅时烹点料酒,加勺糖便可,甜咸鲜辣香五味俱全,老少咸宜、有口皆碑。
过去生活条件差,过年才能吃顿肉,舍不得一次吃完,那就切成丝,再加上是冬天,食物不易变质,一大盆“野鸡丝”可以吃一个春节。如今虽说生活条件好了,可人人忙碌,为自己和家人烹制一餐美食竟成了奢侈。
下班回家只想填饱肚子罢了,这时候如果有一碗开水泡饭,一小蝶“野鸡丝”那就是既简便又美味还当饱的一餐美食了,这种惬意是可以从舌尖一直到肚脐的。
生活,其实就是一碗人间烟火,饕餮如满汉全席,小巧如“野鸡丝”,繁简都有情趣,只不过年少时的滋味让人无法忘怀罢了,再赋予一些年味,更成了记忆深处抹不去的一味香甜。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hunter_stella,w吃货科学家将与你分享美食、中医和生活智慧的混搭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