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毛主席參觀杜甫草堂

毛主席參觀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建立北大門

位于成都青華路的杜甫草堂是有關杜甫平生創作館藏最豐富、儲存最完好的地方。成都杜甫草堂因詩名揚天下,借詩聖而後世流芳。

1958年3月7日,毛主席在“成都會議”召開前的空閑,參觀了杜甫草堂。

下午3時許,毛主席一行由原草堂寺山門進入草堂。他事先未讓人打招呼,進門後,便在庭園内信步遊覽。他先到“花徑”旁的影壁前,面壁佇立良久,被壁上“草堂”兩個醒目的大字所吸引。據說,清人周竺君在書寫“草堂”二字時,不用筆,而是用手抓大米寫成,字型敦厚而遒勁,加之後來用瓷器碎片鑲嵌在上面,更顯得别緻而格外引人注目。

毛主席順着“花徑”邁着穩健的步伐,緩緩地走着,随意觀望着四周的翠竹、蒼松和高大挺拔的楠木樹,神态愉快而安祥。他走過小橋,踏上“柴門”的台階,浏覽了柴門兩側壁嵌紀念杜甫的詩文石刻,然後走進“工部祠”,在這裡迎候的草堂紀念館的林延年同志向毛主席介紹了祠内陳列的碑刻和塑像,主席對祠内左壁嵌着的後人憑吊草堂的詩句石刻看得很仔細,有時用右手輕托着下颚,有時又把微彎着的左臂背在身後,仿佛在低吟微詠。

林延年介紹到,“工部祠”内除有清人所塑杜甫像外,其兩旁還配祀有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和陸遊的塑像。據祠内碑刻記載:黃、陸配祀杜甫,是因與杜甫“心迹相同”,思想相通,在詩歌創作方面繼承了杜詩的風格和傳統。另外他倆與杜甫一樣,均非蜀人而流寓或宦遊蜀中。

聽了林延年的介紹,毛主席發出了會心的微笑。對清人所作的如此安排顯示出深刻的了解和贊許。

毛主席參觀杜甫草堂

離開工部祠,毛主席從後門步入“詩史堂”,看到兩壁懸挂着各種杜甫石刻像拓片和畫像,問道:這是什麼地方?林延年告訴他:“這是詩‘恃史堂’,是後人為紀念杜甫修的。”并一一介紹了每張像的來曆。毛主席一面吸着香煙,一面端祥着杜甫塑像。在陽光的輝映下,今天“詩聖”也好像神采奕奕了。

毛主席對詩人及其作品有個人的偏愛。1957年,他在和詩人臧克家等同志談話時,毫不掩飾地表示對杜甫的詩“不甚喜愛”。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毛主席把他和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相比,更為喜愛李白的作品。但這并不影響他對杜甫詩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從中汲取有益的營養。曾在他身邊長期工作的同志從他在中南海故居的藏書中看到,毛主席讀過不少杜甫的詩,僅圈劃過的就有67首,其中圈劃三四遍的有《夢李白二首》、《詠懷古迹五首》、《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等10多首。

參觀草堂後,毛主席還派人到草堂紀念館借去各種版本的杜甫詩集12部共108冊仔細閱讀。在給陳毅同志的信中談到寫詩要用賦、比、興的手法時,曾舉杜甫的《北征》為例,他還能背誦杜甫的很多詩。1964年主席乘火車由湖南返京途經嶽陽地段時,還欣然索筆手書了杜甫的《登嶽陽樓》。

離開“詩史堂”,在林延年同志的陪同下,毛主席沿着古雅别緻的回廊,走進杜詩版本陳列室。這裡陳列着杜甫草堂紀念館從國内各地搜集到的自南宋以來各個朝代的杜甫詩集的各種版本,以及朝、俄、日、英、法、德等l0多種語言的外文譯本。毛主席對宋、元刊本特别感興趣,他指着一部用雪白宣紙影印的宋本《杜工部集》,問是什麼時候印制的,回答是上海最近發行到成都來的。看來主席是想尋根究底,林延年同志又補充道:“發行到成都的有10多部。”“太少了。”也許此刻作為一個在深厚民族傳統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偉人,出于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偏愛,也為杜甫的詩未能在群眾中普及發出感慨和遺憾吧!

毛主席參觀杜甫草堂

毛主席在看完了明、清和近代刻印的各種不同版本的杜詩後,望着陳列在櫥内的詩集說道:“是政治詩。”毛澤東以一個政治家的眼光來洞悉、了解杜詩而作出獨到深刻的評價。

毛主席來到“大廨”,在一排坐南向北的“飛來椅”上坐下稍事休息,神态從容安祥。過了一會兒,他的目光被“大廨”内懸挂的一幅清代學者顧複初所撰長聯吸引住了,不禁起身端祥并輕聲念道:“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卧幾詩客;”揣摸片刻,然後說道:“是集杜句”,又走到西頭仔細看下聯:“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他慈祥的臉上露出微笑,指着長聯,用贊賞的口吻說道:“好!”

一個多小時,毛主席就參觀完杜甫草堂,臨别後與草堂紀念館的從業人員握手道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