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毛主席参观杜甫草堂

毛主席参观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新建北大门

位于成都青华路的杜甫草堂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成都杜甫草堂因诗名扬天下,借诗圣而后世流芳。

1958年3月7日,毛主席在“成都会议”召开前的空闲,参观了杜甫草堂。

下午3时许,毛主席一行由原草堂寺山门进入草堂。他事先未让人打招呼,进门后,便在庭园内信步游览。他先到“花径”旁的影壁前,面壁佇立良久,被壁上“草堂”两个醒目的大字所吸引。据说,清人周竺君在书写“草堂”二字时,不用笔,而是用手抓大米写成,字体敦厚而遒劲,加之后来用瓷器碎片镶嵌在上面,更显得别致而格外引人注目。

毛主席顺着“花径”迈着稳健的步伐,缓缓地走着,随意观望着四周的翠竹、苍松和高大挺拔的楠木树,神态愉快而安祥。他走过小桥,踏上“柴门”的台阶,浏览了柴门两侧壁嵌纪念杜甫的诗文石刻,然后走进“工部祠”,在这里迎候的草堂纪念馆的林延年同志向毛主席介绍了祠内陈列的碑刻和塑像,主席对祠内左壁嵌着的后人凭吊草堂的诗句石刻看得很仔细,有时用右手轻托着下颚,有时又把微弯着的左臂背在身后,仿佛在低吟微咏。

林延年介绍到,“工部祠”内除有清人所塑杜甫像外,其两旁还配祀有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和陆游的塑像。据祠内碑刻记载:黄、陆配祀杜甫,是因与杜甫“心迹相同”,思想相通,在诗歌创作方面继承了杜诗的风格和传统。另外他俩与杜甫一样,均非蜀人而流寓或宦游蜀中。

听了林延年的介绍,毛主席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对清人所作的如此安排显示出深刻的理解和赞许。

毛主席参观杜甫草堂

离开工部祠,毛主席从后门步入“诗史堂”,看到两壁悬挂着各种杜甫石刻像拓片和画像,问道:这是什么地方?林延年告诉他:“这是诗‘恃史堂’,是后人为纪念杜甫修的。”并一一介绍了每张像的来历。毛主席一面吸着香烟,一面端祥着杜甫塑像。在阳光的辉映下,今天“诗圣”也好像神采奕奕了。

毛主席对诗人及其作品有个人的偏爱。1957年,他在和诗人臧克家等同志谈话时,毫不掩饰地表示对杜甫的诗“不甚喜爱”。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毛主席把他和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相比,更为喜爱李白的作品。但这并不影响他对杜甫诗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曾在他身边长期工作的同志从他在中南海故居的藏书中看到,毛主席读过不少杜甫的诗,仅圈划过的就有67首,其中圈划三四遍的有《梦李白二首》、《咏怀古迹五首》、《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10多首。

参观草堂后,毛主席还派人到草堂纪念馆借去各种版本的杜甫诗集12部共108册仔细阅读。在给陈毅同志的信中谈到写诗要用赋、比、兴的手法时,曾举杜甫的《北征》为例,他还能背诵杜甫的很多诗。1964年主席乘火车由湖南返京途经岳阳地段时,还欣然索笔手书了杜甫的《登岳阳楼》。

离开“诗史堂”,在林延年同志的陪同下,毛主席沿着古雅别致的回廊,走进杜诗版本陈列室。这里陈列着杜甫草堂纪念馆从国内各地搜集到的自南宋以来各个朝代的杜甫诗集的各种版本,以及朝、俄、日、英、法、德等l0多种语言的外文译本。毛主席对宋、元刊本特别感兴趣,他指着一部用雪白宣纸影印的宋本《杜工部集》,问是什么时候印制的,回答是上海最近发行到成都来的。看来主席是想寻根究底,林延年同志又补充道:“发行到成都的有10多部。”“太少了。”也许此刻作为一个在深厚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伟人,出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偏爱,也为杜甫的诗未能在民众中普及发出感慨和遗憾吧!

毛主席参观杜甫草堂

毛主席在看完了明、清和近代刻印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杜诗后,望着陈列在橱内的诗集说道:“是政治诗。”毛泽东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来洞悉、理解杜诗而作出独到深刻的评价。

毛主席来到“大廨”,在一排坐南向北的“飞来椅”上坐下稍事休息,神态从容安祥。过了一会儿,他的目光被“大廨”内悬挂的一幅清代学者顾复初所撰长联吸引住了,不禁起身端祥并轻声念道:“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揣摸片刻,然后说道:“是集杜句”,又走到西头仔细看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他慈祥的脸上露出微笑,指着长联,用赞赏的口吻说道:“好!”

一个多小时,毛主席就参观完杜甫草堂,临别后与草堂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握手道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