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58年,毛主席參觀杜甫草堂,留下了四字評價,成了杜甫詩的标簽一、 毛主席遊杜甫草堂二、毛主席眼中的杜甫結語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毛主席赴蜀主持“成都會議”。在為期十八天的會議期間,連續發表了六篇氣勢如虹的長篇講話稿。

工作之餘,毛主席和周總理、郭沫若一行人遊覽了成都著名景點——杜甫草堂。同時,毛主席還對杜甫草堂内清代學者顧複初留下的楹聯,贊不絕口。

随後,毛主席又從杜甫草堂借閱了12種版本,共108冊杜甫詩集。經仔細閱讀之後,毛主席給杜甫的詩下了一句四字評語——是政治詩!

1958年,毛主席參觀杜甫草堂,留下了四字評價,成了杜甫詩的标簽一、 毛主席遊杜甫草堂二、毛主席眼中的杜甫結語

杜甫的詩誕生于唐朝時期,興盛于宋朝時期。自宋朝以後,俨然就成為了“文以載道”的詩歌典範。它的長處就是揭露真實的曆史,同情生活在底層的勞動人民。

1957年,毛主席曾經私下對臧克家等人表示,自己并不太喜歡杜甫的詩。然而,毛主席也沒有因為個人的偏好,就不認可杜甫的詩。

毛主席在大量閱讀了杜甫的詩歌以後,對《春望》、《蜀相》、《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反複圈點批注,并對漢學家費德林說:“他(杜甫)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人民詩人。”

成都會議期間,毛主席親自選編了兩冊四川地方的古詩集。在上冊(唐宋)卷中,也選用了大量的杜甫的詩。

毛主席遊覽杜甫草堂看到的那一副楹聯,是清代大才子顧複初在流寓成都的時候,為杜甫草堂題寫的一副對子,正挂在杜甫草堂的大廨前面:

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幡虎卧幾詩客?

先生亦流寓,有長流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遊覽杜甫草堂的時候,毛主席曾經在這副對子面前徘徊了良久,仔細閱讀之後贊道:好,集杜詩句!

1958年,毛主席參觀杜甫草堂,留下了四字評價,成了杜甫詩的标簽一、 毛主席遊杜甫草堂二、毛主席眼中的杜甫結語

因為對聯中的“異代不同時”,恰好出自杜甫《詠懷古迹》中的“蕭條異代不同時”。顧複初借着杜甫本人的詩歌,表達了對杜甫的贊賞。

這副楹聯上聯的意思是說:杜甫和宋玉,雖然身處在不同的時代,但是他們卻有同樣的蓋世才華。試問天下間藏龍卧虎,像他這樣的詩人,又有幾個呢?

下聯的意思是說:想不到像杜甫這樣的人才,也會和我一樣流寓到成都。不過,這算是天地間的大幸運吧!正因為有詩聖的來到,才會留下了這一間月白風清的草堂。

杜甫在詩歌上面的才華是蓋世的,千百年以來,江山人才輩出,有詩仙、有詩鬼、詩王還有詩佛 ,但是像杜甫那樣一輩子關注社會底層的“人民詩人”,又能有幾個呢?

白月風清的草堂,也同時象征着杜甫的人品。毛主席、周總理和郭沫若對顧複初這幅對聯贊不絕口。郭沫若點評此聯:“句麗詞清,格調高永……曾為名祠添史料。”

1958年,毛主席參觀杜甫草堂,留下了四字評價,成了杜甫詩的标簽一、 毛主席遊杜甫草堂二、毛主席眼中的杜甫結語

另外,毛主席還在“史詩堂”前,吟誦了杜甫的《水檻遣心二首·其一》,這首詩恰好就是寫草堂景色的作品,原文如下: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毛主席身臨杜甫草堂,身體内詩人的浪漫基因,又勾起了他對杜甫的詩歌的興趣。于是在這一次遊覽完杜甫草堂後,毛主席就借閱了一百多冊杜甫的詩集。

在這些詩集中,包括宋、元、明、清曆朝曆代對杜甫詩歌的注解。毛主席仔細看完了這些詩集以後,給出了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四個字評價:是政治詩。

那麼,毛主席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都知道,杜甫的詩歌号稱“詩史”。據說,杜甫一生創作了數萬首詩,留存并且傳下來的大約有1500首。

這些詩歌中的内涵,幾乎覆寫了杜甫的整個遊宦生涯。傳世的作品,幾乎全部涉及了唐朝當時的社會生活。

1958年,毛主席參觀杜甫草堂,留下了四字評價,成了杜甫詩的标簽一、 毛主席遊杜甫草堂二、毛主席眼中的杜甫結語

同時,又因為杜甫本身一生不得其志,是以他觸目所及,皆是民間疾苦,是以說他是在用自己的詩歌,替底層的人民發聲。

一旦替人民發聲,那麼必定與唐朝統治階級形成“對立”。比如杜甫詩中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纨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這些的句子,顯然是具有“政治性”的。

再比如杜甫的“三史三别”,其中《石壕吏》反映的官兵強征民夫的社會現實,顯然會讓人聯想到唐朝時期嚴重的“階級壓迫”。

另外,杜甫還在《歲晏行》中,描寫了農民因為交不起租子,被迫賣兒鬻女的事實。在《有感五首》中,更是直指“盜賊本王臣”。

諸如此類的杜甫詩歌名句,可謂是數不勝數。這些句子所表達的内涵,在革命年代足以激起人民群衆對反動統治階層強大的反抗精神。

隻不過古代的社會底層人民,大多都是不識字的,是以杜甫詩歌的影響力,隻能抵達一些有識的文人。底層的人民,事實上是根本了解不到的。

1958年,毛主席參觀杜甫草堂,留下了四字評價,成了杜甫詩的标簽一、 毛主席遊杜甫草堂二、毛主席眼中的杜甫結語

尤其是宋朝,在這個中國古代文人地位空前提高的時代,文化圈層内對杜甫詩歌的推崇,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峰。不過,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除了一些明顯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以外,杜甫在抒發個人情感的一些詩篇裡,也會摻入對社會政治的關注。

比如杜甫寫的《登樓》,開頭是在寫景,但是後面又繞到了“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的政治話題上。

在表達對唐王朝恢複的信心之後,卻又忍不住借“可憐後主還祠廟”兩句,罵唐代宗李豫像蜀後主劉禅一樣被小人蒙蔽了,結果導緻了吐蕃的入侵。

是以,仔細讀杜甫的詩以後,你就會發現,這位詩聖的個性其實是極為剛烈的,因為他幾乎沒事就在寫詩,抨擊唐朝的政治。

就在杜甫生命中最後時刻,也就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時候,他還是會借着“戎馬關山北”的句子,表達對前線的戰事的關心。

1958年,毛主席參觀杜甫草堂,留下了四字評價,成了杜甫詩的标簽一、 毛主席遊杜甫草堂二、毛主席眼中的杜甫結語

正是因為杜甫的詩歌,有了這些特點,是以毛主席在仔細讀過杜甫的集詩以後,才會肯定地說杜甫寫的“是政治詩”。

毛主席不僅喜歡杜甫,還更喜歡李白。因為杜甫的詩是“沉重”的,他的大部分詩歌都在關心底層人民,關心國家大事,不但主題沉重,并且情緒也十分傷感,讀着讓人喘不過氣來。

其實杜甫的詩歌,最适合沒有打過仗,也沒有吃過苦頭的人去讀。讓這些人多了解自己身外的世界,激發起他們對底層人民的同情心。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現象,難道生活底層的那些人民,自己會不知道嗎?其實,真正不知道的這種現象的,還是那些唐朝社會上層中“何不食肉糜”的人。

事實上,杜甫在晚唐以後就受到推崇,也是因為一些有學識的上層文人,能夠讀懂杜甫的詩歌,并且從中得到了感情。

但是毛主席不一樣,他是從民間走出來的,是打小就苦過來的人,他自然不願意再在詩中看到這樣的場景。是以毛主席說自己不太喜歡杜甫的詩,也是人之常情。

1958年,毛主席參觀杜甫草堂,留下了四字評價,成了杜甫詩的标簽一、 毛主席遊杜甫草堂二、毛主席眼中的杜甫結語

然而,有人是以誤會毛主席不認可杜甫,這完全就是大錯特錯了。因為毛主席已經說得非常明白了,李白、杜甫二人,都是無可替代的。

毛主席認為,李白和杜甫,一位是“不朽的藝術家”,一位是“人民的詩人”。人民在毛主席心目中的分量到底幾何,想必也不用我再多說了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