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左傳》:魯隐公十一年之三年

作者:使用者點蠟燭上網

孔子何信天命?

《春秋》載: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三月庚戍,天王崩。

按《春秋》記大事的原則,日食不是什麼大事,孔子為什麼記錄在案?是不是因為“三月庚戍,天王崩”?孔子相信日食是天子崩駕的征兆嗎?為什麼左丘明舍去日食的記錄,他不相信天象與人事之間存在必然聯系嗎?

天子訃告何遲?

《春秋》上說,周平王三月庚戍去世,《左傳》解釋說,庚戍日是魯隐公收到天子訃告的日子,實際上,周平王是王二月壬戍日去世的,兩者相隔四十天。孔子以訃告為準,左氏是如何得知天子去世的準确日期的?難道左氏住在京都洛邑,查閱了王室的檔案資料?左氏家族有着深厚的史學淵源嗎?

左氏何等人物?

網上一搜,左丘明的個人資料洋洋大觀,令人驚羨終日。左氏生于-556年,卒于-451年,是當時極為罕見的老壽星。他出身史學世家,長孔子五歲,任魯國史官,與孔子惺惺相惜。孔子稱他為君子,他稱孔子為聖人。晚年,孔子與左丘明遊學京都,鑽進皇家圖書館,一番餮饕之後,回到魯國,消化吸收。孔子感于史料蕪雜,着手編寫《春秋》,不久絕筆,繼而去世;左丘明感于《春秋》大義而惜乎《春秋》過簡,于是以古稀之年為《春秋》作注;後明之後,又作《國語》。兀兀三十餘年,兩部巨著,支撐他活成百歲老人,成就了他文宗史祖的崇高地位。

隐公何其低調?

《春秋》載: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君氏”是魯惠公的姬妾聲子,也是魯隐公的母親。《春秋》對一位國君的母喪記錄這麼簡單,是因為魯隐公極為低調地安葬了自己的生母——沒有向諸侯散發訃告,沒有到祖廟哭祭,沒有在祖廟放置牌位,沒有稱夫人,沒有記載下葬的情況,甚至連姓名也沒有記上一筆,隻是因為她是隐公的媽媽,史料上才有“君氏”一筆。這麼簡單的史料,孔子照錄,既表達了對史官的肯定,又表達了對隐公克己複禮的贊許。

王室何其衰微?

《春秋》載:秋,武氏子來求赙。

赙,讀fu,去聲,辦喪事的财物。武氏子,鄭武公的兒子鄭莊公。孔子為什麼對鄭莊公這麼不感冒?上次“降”他的爵位,這次幹脆削了他的爵位,像稱呼平民百姓一樣。《左傳》解釋,鄭莊公協助周平王遷都,立有大功,又是姬姓諸侯,是以做了天子的公卿,主持東周的政務。周平王為防止鄭莊公勢力過大,便将部分政務交托給虢公處置。這本來是天子的職權和主權,諸侯無權過問,但鄭莊竟然理直氣壯地質問,周天子竟然毫心虛地否認,竟然信誓旦旦,竟然和鄭莊公交換人質,以王子“典當”公子。周平王崩駕後尚未入葬,鄭國就派軍隊搶京畿的麥子。想當年,孔子寫到這裡,一定為東周王室的式微心頭滴血,為鄭莊公的欺君犯上怒火中燒。

穆公何未得贊?

《春秋》載:八月庚辰,宋公和卒。冬十有二月。。。癸未,葬宋穆公。

《左傳》注,宋穆公名和,宋武公之子,宋宣公之弟。宋宣公去世前,依照殷商兄終弟及的傳統,将君位傳與弟弟和,和再三推讓,最終隻好依從兄命。臨終時,和執意傳位于宣公的兒子與夷,而将自己的兒子公子馮送到鄭國寄養。

按說,宋國公室這種兄友弟恭、誠實不欺的美德正符合孔子的口味,但為什麼沒有得到孔子的點贊呢?答案可能是,《春秋》簡筆,褒貶從曲,不以專辭。如記宋公“八月庚辰”去世,“冬十有二月”葬,停屍四月零三天,不符合諸侯停屍五月的禮儀,記述本身暗含貶意;宋公去世時稱其名“和”,入葬時稱其谥号“穆”,表明宋國遵從了君逝追谥的制度,這又暗含褒意。

美言如何不錄?

《左傳》裡有一段石碏對衛莊谏語,很格言,《春秋》卻沒有記載。

公子州籲是衛莊公寵妾的兒子,喜歡舞刀弄槍,衛莊公卻不加制止,大臣石碏便規勸衛莊公,大緻是說,父母教子,要以義方,當去驕、奢、淫、逸四惡,防止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六逆,導以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六順,注意防微杜漸。

《春秋》筆簡,不能記言,恐怕與孔子年長,自知不能完成浩繁的史學工程相關;左氏能為《春秋》詳注并作補疊,除了長享歲月外,還跟他文史功底雄厚并與聖人同氣相知有關。總覺得孔子與左氏有着默契的配合:孔子為《春秋》提綱,左氏将《春秋》成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