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左传》:鲁隐公十一年之三年

作者:用户点蜡烛上网

孔子何信天命?

《春秋》载: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三月庚戍,天王崩。

按《春秋》记大事的原则,日食不是什么大事,孔子为什么记录在案?是不是因为“三月庚戍,天王崩”?孔子相信日食是天子崩驾的征兆吗?为什么左丘明舍去日食的记录,他不相信天象与人事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吗?

天子讣告何迟?

《春秋》上说,周平王三月庚戍去世,《左传》解释说,庚戍日是鲁隐公收到天子讣告的日子,实际上,周平王是王二月壬戍日去世的,两者相隔四十天。孔子以讣告为准,左氏是如何得知天子去世的准确日期的?难道左氏住在京都洛邑,查阅了王室的档案资料?左氏家族有着深厚的史学渊源吗?

左氏何等人物?

网上一搜,左丘明的个人资料洋洋大观,令人惊羡终日。左氏生于-556年,卒于-451年,是当时极为罕见的老寿星。他出身史学世家,长孔子五岁,任鲁国史官,与孔子惺惺相惜。孔子称他为君子,他称孔子为圣人。晚年,孔子与左丘明游学京都,钻进皇家图书馆,一番餮饕之后,回到鲁国,消化吸收。孔子感于史料芜杂,着手编写《春秋》,不久绝笔,继而去世;左丘明感于《春秋》大义而惜乎《春秋》过简,于是以古稀之年为《春秋》作注;后明之后,又作《国语》。兀兀三十余年,两部巨著,支撑他活成百岁老人,成就了他文宗史祖的崇高地位。

隐公何其低调?

《春秋》载:夏四月辛卯,君氏卒。

“君氏”是鲁惠公的姬妾声子,也是鲁隐公的母亲。《春秋》对一位国君的母丧记录这么简单,是因为鲁隐公极为低调地安葬了自己的生母——没有向诸侯散发讣告,没有到祖庙哭祭,没有在祖庙放置牌位,没有称夫人,没有记载下葬的情况,甚至连姓名也没有记上一笔,只是因为她是隐公的妈妈,史料上才有“君氏”一笔。这么简单的史料,孔子照录,既表达了对史官的肯定,又表达了对隐公克己复礼的赞许。

王室何其衰微?

《春秋》载:秋,武氏子来求赙。

赙,读fu,去声,办丧事的财物。武氏子,郑武公的儿子郑庄公。孔子为什么对郑庄公这么不感冒?上次“降”他的爵位,这次干脆削了他的爵位,像称呼平民百姓一样。《左传》解释,郑庄公协助周平王迁都,立有大功,又是姬姓诸侯,所以做了天子的公卿,主持东周的政务。周平王为防止郑庄公势力过大,便将部分政务交托给虢公处置。这本来是天子的职权和主权,诸侯无权过问,但郑庄竟然理直气壮地质问,周天子竟然毫心虚地否认,竟然信誓旦旦,竟然和郑庄公交换人质,以王子“典当”公子。周平王崩驾后尚未入葬,郑国就派军队抢京畿的麦子。想当年,孔子写到这里,一定为东周王室的式微心头滴血,为郑庄公的欺君犯上怒火中烧。

穆公何未得赞?

《春秋》载:八月庚辰,宋公和卒。冬十有二月。。。癸未,葬宋穆公。

《左传》注,宋穆公名和,宋武公之子,宋宣公之弟。宋宣公去世前,依照殷商兄终弟及的传统,将君位传与弟弟和,和再三推让,最终只好依从兄命。临终时,和执意传位于宣公的儿子与夷,而将自己的儿子公子冯送到郑国寄养。

按说,宋国公室这种兄友弟恭、诚实不欺的美德正符合孔子的口味,但为什么没有得到孔子的点赞呢?答案可能是,《春秋》简笔,褒贬从曲,不以专辞。如记宋公“八月庚辰”去世,“冬十有二月”葬,停尸四月零三天,不符合诸侯停尸五月的礼仪,记述本身暗含贬意;宋公去世时称其名“和”,入葬时称其谥号“穆”,表明宋国遵从了君逝追谥的制度,这又暗含褒意。

美言如何不录?

《左传》里有一段石碏对卫庄谏语,很格言,《春秋》却没有记载。

公子州吁是卫庄公宠妾的儿子,喜欢舞刀弄枪,卫庄公却不加制止,大臣石碏便规劝卫庄公,大致是说,父母教子,要以义方,当去骄、奢、淫、逸四恶,防止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六逆,导以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六顺,注意防微杜渐。

《春秋》笔简,不能记言,恐怕与孔子年长,自知不能完成浩繁的史学工程相关;左氏能为《春秋》详注并作补迭,除了长享岁月外,还跟他文史功底雄厚并与圣人同气相知有关。总觉得孔子与左氏有着默契的配合:孔子为《春秋》提纲,左氏将《春秋》成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