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爱看捕鱼、爱看跳舞的“闲主”鲁隐公,并没能实现归隐山林的愿望

历史上,齐、鲁两国的关系非比寻常。齐国是太公望的食邑,鲁国则是周公旦的封地。这两人同为周朝的开国元勋,曾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得天下,帮助周成王安天下。

齐、鲁两国的创始人,既然如此友好,本该世世和睦、和平共处,然而,齐国的位置处于东海之滨,距离周天子相对较远,靠海的人民性格相对开放,因此齐国慢慢变成了一个开朗务实的国家;而鲁国位处泰山以南,靠近周天子,勤于田耕的人民又颇具礼仪风范,因此鲁国则成为保存周朝“礼法”最完善的国家。

爱看捕鱼、爱看跳舞的“闲主”鲁隐公,并没能实现归隐山林的愿望

淄博姜太公祠——姜子牙雕像

因此,齐国瞧不上鲁国的保守,鲁国看不起齐国的激进,两国之间多有龃龉,争执的事情屡屡发生。到了春秋时期,两国的强弱之分已经开始显现,齐国常常以强欺弱,鲁国也总是因为自己相对弱小,而对齐国敬畏三分。两国即使有“联姻”之好,但实际上并不能扭转这种已经逐渐形成的强弱格局。

这一年,鲁隐公成为了鲁国的君主。我们都知道,《春秋》的起始年代,就是从这一年才有了明确的记载。

正所谓“以闲主国曰隐”,由“隐”这个谥号,就能看出鲁隐公其人,是十分清闲的。《左传》中就记载了他“观鱼”的事情。

爱看捕鱼、爱看跳舞的“闲主”鲁隐公,并没能实现归隐山林的愿望

《东周列国·春秋篇》鲁桓公剧照

鲁隐公在位期间,似乎对国事并不太上心,倒是挺喜欢享受生活的。

经常会有一个念头萦绕在鲁隐公的心中:有个宅子有块田,天天捕鱼养条狗。这不,他听说在鲁国边境的棠地,总能捕上最多最大的鱼,他就起心动念,想去看看热闹,也学习学习捕鱼者的先进经验。

他之前就曾去过棠地视察,深知那里风景秀丽,人民生活和谐。就像现在的人们工作累了总想去乌镇或大理散散心一样,鲁隐公抬起屁股就准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老臣臧僖伯一把拽住了他,对鲁隐公说:“别闹,你可是个国君,跟战争、祭祀无关的东西,你都不应该去关心。国君的职责在于……”臧僖伯一口气说了两百个字的文言文,可想而知其中的信息量有多大了。

说话之间,鲁隐公的思绪早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等臧僖伯说完,鲁隐公沉默了好一阵子,方回过神来,他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接着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我是去视察,不是去观鱼的……”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略地焉”之类,引得满朝文武都放下心来,朝堂之上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臧僖伯第二天终于没有见——大约鲁隐公的确去了。

按照周礼,打鱼是一种贱业,身为一国诸侯却去凑这个热闹,显然是属于“失礼”的行为。更何况,还是放下政事不理,远远地跑到边境的小村庄里游山玩水,这种行为亦可谓是“不君”的行为。

《春秋》把“公矢鱼于棠”当作一件大事,记录了下来。可见,这件事在孔子的眼中,并不是一件“小事”——鲁隐公作为鲁国国君,竟然跑去观鱼,他和鲁国的命运也就可以由此预知了。

爱看捕鱼、爱看跳舞的“闲主”鲁隐公,并没能实现归隐山林的愿望

《东周列国·春秋篇》舞蹈剧照

“闲主”鲁隐公除了喜欢看捕鱼之外,还爱看跳舞。

鲁隐公观赏了“六佾之舞”。这个舞蹈可不得了,舞者八人一列为一“佾”,按照礼制,天子八佾,三公六佾,诸侯四佾,士大夫二佾。可见,鲁隐公身为诸侯,却敢享受三公才有资格享用的礼仪,显然是触犯了周礼。

按照我们对鲁隐公性格的了解,可以推论出,他不是故意的,因为他既没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胆。然而,他的无意之举,却给春秋各国诸侯带了一个不好的头,“礼崩乐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更有甚者在私下里观看“八佾之舞”。

对于鲁隐公来说,称霸事业并没有那么重要,鲁君的宝座也不是必须要坐的。

鲁国大臣公子翚曾经趴在鲁隐公的耳边悄悄地说:“老大你当了这么多年的鲁君,人人都拥戴你,现在你弟弟马上就要成年了,我帮你除掉他,你给我个太宰的位置就行,这样你就能接着当鲁君了”。

鲁隐公的母亲和他弟弟的母亲,都是陪嫁的“媵”。而鲁隐公母亲的地位相对低贱,因此,鲁君的宝座本应属于鲁隐公的弟弟。他们的爹去世时,弟弟的岁数太小,所以鲁隐公才代替他上位执政的。也就是说,鲁隐公的初衷,只不过是暂行“国君之事”。

鲁隐公听完公子翚的“悄悄话”后,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弟弟即位是先君的命令,他现在成年了,我自然应该把君位还给他。我在乡下已经建了房子,正准备装修呢,等弟弟顺利当上国君,我就去那里养老”。

公子翚害怕“悄悄话”泄露到鲁隐公弟弟那里,他心想,万一他弟弟当上君主,自己岂不是小命难保?所以重施故伎,又去弟弟那里说起了“悄悄话”。可悲的是,鲁隐公的弟弟同意了公子翚的计划,就暗杀了鲁隐公,他顺利上位,是为鲁桓公。

爱看捕鱼、爱看跳舞的“闲主”鲁隐公,并没能实现归隐山林的愿望

前有“鲁隐公买房装修回家养老”,后有“季札数次推让君位而不受”。

季札最终顺利归隐山林。他死后,后人在他的墓旁建了季子祠,孔子特意还为他写了墓志铭。

然而,《春秋》并没有记录鲁隐公是如何被安葬的。因为按照惯例,国君被弑,但弑君的坏人并没有被讨伐,就不记载葬礼了。

这二人的结局如此不同,何其可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