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鲁班是工匠,为何他的鲁班书被列为禁书?看看开篇第一句就知道了

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915期

——野史纲目——

提起鲁班,在我脑海中浮现出的便是四个字:能工巧匠。但当我细细查阅关于鲁班的经历时,我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那便是鲁班也是个怀才不遇且内心脆弱之人。

单纯就承受力而言,鲁班绝对称得上是“青铜渣”。否则,《鲁班书》也不会被搞成了禁书。那么问题来了,《鲁班书》被搞成了禁书,是不是鲁班一手造成的?

个人认为,《鲁班书》走偏,鲁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此同时,也违背了鲁班创作此书的初衷。

那么,鲁班到底经历了什么?他把木头研究得好好地,却又为何改了初衷?

巧匠鲁班

按照春秋时期的叫法来看,鲁班并不姓鲁,鲁代表的是鲁国,这一点熟悉历史的人都明白。他姓公输,名班,出生在一个普通人的家庭中。

可虽说如此,鲁班出生当天就天降异象,一群白鹤齐聚家中,家里的屋子中充满了奇香,几个月都没有散尽。按照这个“剧本”来看,鲁班必然是个奇才。

果然,小鲁班从小就展现出不一样的天赋,尤其是学习动手能力超强,在他十五岁之后,便开始离家游历列国以增长见闻。

在游历的过程中,拜在了子忧门下,并且很快就掌握了师父所有的技艺。年少成名的鲁班,膨胀了,他公开表示对于其他诸侯国同行的不屑,自己认为在这个领域已经天下第一了。

年幼的鲁班还是不懂社会的险恶,在那个宗法制横行的年代,有才华的人并不一定能够拥有展现才华的机会,鲁班也不例外。

他游说列国,可都被排除在外,年少的他体会到了社会的残酷,自信心受到了重挫,最终跑到了小和山归隐。

这一份经历为之后鲁班的“黑化”埋下了伏笔。

鲁班的人生再遭重创

怀才不遇,原本就已经足够郁闷了。就像是求职,当自己把所有的公司都投递了一个遍,结果一家都没有应聘上,这逼得鲁班都去隐居了。

隐居归隐居,但他还是要赚钱养家糊口,除此之外,他也要服从鲁国国君的调配,尽一个公民该尽的义务。

鲁班被召到鲁国国都做工,来往路途遥远,一去就是多天。为了能够多回家看看,鲁班便发明了一只木鸢,经常坐着飞回家。

而木鸢除了需要借助风力之外,还需要咒语来催动。一次鲁班乘坐木鸢回家,在外出时,他新婚的妻子也好奇,便自己乘坐木鸢,飞上了天。

毕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驾驶经验不足,仅听到了起飞的咒语,但她不知道降落的咒语,导致了飞上天就下不来。

情急之下,在木鸢身上跌落一尸两命。这件事彻底击碎了鲁班的内心,一度让他认为,自己被诅咒了。

鲁班黑化,诅咒天下学习《鲁班书》的人

鲁班没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格局,既然自己受到了诅咒,那他也要诅咒其他学习《鲁班书》的人。

总结下来,鲁班书开篇的内容可以转化成为:欲学此术,必先绝后;学习鲁班书,就要忍受鳏、寡、孤、独、残,在古代,但凡是碰上一样,都意味着将会后继无人。所以,《鲁班书》又叫做《缺一门》。

鲁班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讲的是道术,而下侧是解法以及医疗法术,这些法术并没有在书中写明练习方法,仅仅是标明了咒语和符。

这无异于是给了一扇门,但没有给钥匙,要想真正掌握方法,想必还需要借助于书籍之外的东西才可以。

原本鲁班写这本书是为了传承自己的技艺,除此之外,他还揉入了不少“害人的符咒”,一来是为了让匠人不再受到歧视和欺负,解决工程完工,追款难的这一千古难题。

再者也是为了能够提升工匠的社会地位,有利的保护自身的权益。这也就是他为何仅仅是书写咒语而不写明练法的原因。

教什么样的人,需要经过确认才行,一旦书和法被别有用心之人学去,必然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为祸人间。

为了让其断掉贪欲,只得用所谓的“缺一门”来制约,以此来拒绝那些“投机倒把”之人。鲁班之后干的这些事,虽然是为了提升工匠的影响力,但如果应用不当,也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最终《鲁班书》成为了禁书。

后记

虽然《鲁班书》中记载了很多不合时宜的东西,但是其中依旧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如果能将其中积极的东西提炼出来,想必会有非常多的意外之喜。

可是,《鲁班书》没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来,留给人无尽的遗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