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涯織女黃道婆:不認命,才最好命身若飄萍,向死而生天涯織女,镂月裁雲澤潤蒼生、衣被天下

作者:鏡鑒青年
天涯織女黃道婆:不認命,才最好命身若飄萍,向死而生天涯織女,镂月裁雲澤潤蒼生、衣被天下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玲珑心

經常聽見身邊的女性朋友說:做女人,太難了!

愛情、婚姻、家庭、職業……似乎任何一個,都有可能成為女人的桎梏,将人生打入黑暗的囚籠。

但卻有這樣的一位女性,她以一己之力推動中國物質文化史,尤其是棉紡織曆史的程序。她沒有愛情,沒有子女,甚至連名字都沒有,卻活成一個璀璨耀眼的傳奇。她用實力演繹:高手在民間,女人當自強。     

生為女人多坎坷,隻因未讀黃道婆。

天涯織女黃道婆:不認命,才最好命身若飄萍,向死而生天涯織女,镂月裁雲澤潤蒼生、衣被天下

<h1 class="pgc-h-arrow-right">身若飄萍,向死而生</h1>

所有的史書中都沒有她真名的記載,隻知她姓黃,人們尊稱她為黃道婆、黃婆婆。

哪個女人沒有豆蔻年華呢?可如果說人生是一副牌,她最初拿到手中的,簡直爛透了。

南宋理宗淳祐五年,黃道婆出生于松江烏泥泾鎮(今上海華泾鎮),這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多事之秋,蒙古鐵騎來勢洶洶,國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她是貧苦人家的女孩,十二三歲就被賣作童養媳。在封建社會,這是平常的事情,童養媳由婆家養育,待到成年正式結婚,比如《窦娥冤》裡的窦娥,瓊瑤劇中的婉君。但她們還算幸運的,曾得到婆家真心實意的關懷照顧。

天涯織女黃道婆:不認命,才最好命身若飄萍,向死而生天涯織女,镂月裁雲澤潤蒼生、衣被天下

大多數的童養媳,身世飄零雨打萍。幼時為奴為婢,成婚後依舊得不到尊重與憐惜。黃道婆,顯然是後者。

從踏入這家的門檻開始,小小新娘的她,如同亂世中的一粒微塵,命運,被别人牢牢攥在手心。

每天都要幹活。中國古代以小農經濟為基礎,崇尚男耕女織,奉行男主外女主内,而黃道婆卻家裡家外都要兼顧,白天忙着地裡耕稼,回來要洗衣煮飯伺候一家老小,夜間辛勤織布補貼家用。

無休止的勞碌,不算什麼,讓黃道婆無法忍受的,是公婆和丈夫的非人虐待。稍不順心,他們就罵她打她,一家人全上陣,用手掐,用腳踢,有時還抄上工具,打得她遍體粼傷。餓飯,關禁閉,更是尋常事。

家暴,真的是女人的噩夢。直到今天,仍有很多女性默默忍受,無力反抗。

作為封建社會的童養媳,黃道婆的處境顯然更為艱難,她目不識丁,無依無靠,這樣的弱女子,除了向命運屈服,還能如何?

天涯織女黃道婆:不認命,才最好命身若飄萍,向死而生天涯織女,镂月裁雲澤潤蒼生、衣被天下

又一次遭受婆家毒打後,黃道婆蜷縮在陰暗逼仄的柴房裡。清冷的月光從門縫裡透進來,她端詳着自己的傷口,審視着自己的人生。

黃道婆決定出逃,縱使前路茫茫,也好過坐以待斃。她在房頂上掏了個洞,費力地爬了出來。

抗争,是黃道婆人生的第一華章。這一刻,她的女性自我意識覺醒,勇敢地扼住了命運的咽喉。

《肖申克救贖》中說:“有一種鳥兒是關不住的,它的每一根羽毛都閃爍着自由的光輝。”

不認命,才能改命!沒有被命運青睐的女人,更不能向命運認慫。唯有奮力抗争,才有機會掌握人生的主動權。        

<h1 class="pgc-h-arrow-right">天涯織女,镂月裁雲</h1>

夜色深沉,黃道婆一路狂奔。天大地大,哪裡是她的容身之所?

身上的傷口撕心裂肺的疼,腹中的饑餓亦如烈火炙心,她來到黃浦江邊,江風獵獵,四野無人,唯有零星幾艘海船靜靜泊在岸邊,黃道婆心一橫,縱身躍下。

天明時分,船老大來了,很快發現藏身此處的這個年輕姑娘,聽聞她的遭遇,善良的船老大歎息一聲,同意帶她遠行。

開船了!故鄉的風景從身後飛速掠過,溫暖的陽光照在黃道婆的臉龐上,她眼含熱淚,如獲新生。

黃道婆随船到了海南島南端的崖州(現在的海南崖縣),這片風光秀麗的土地熱情地接納了她,賦予她自強不息的希望。趟過前半生苦難的河,黃道婆正式主宰自己的命運。

天涯織女黃道婆:不認命,才最好命身若飄萍,向死而生天涯織女,镂月裁雲澤潤蒼生、衣被天下

她人生的第二華章奏響:進取,創新。

崖州是黎族同胞的居住地,黎族婦女勤勞善良,擅長紡紗織布,黃道婆是個閑不住的人,安定下來後便和她們一起勞作。她天性聰穎,又虛心學習,博采她們身上的長處,内化為自身成長的養料,很快青出于藍。

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中描述歐洲工業革命前的狀況:“要找一個能同時紡兩根紗的紡紗勞工,并不比找一個雙頭人容易。”

然而中國的黃道婆做到了,不是兩根紗,而是三根。她将當時的紡麻單錠單紗的腳踏紡車改成三錠三紗腳踏式棉紡車,工作效率一躍為從前的三倍。這種技術,比西方領先好幾百年。

沒有付出,談何收獲。

黃道婆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日日夜夜的鑽研,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赢得了命運的獎賞。

崖州幾十載的時光,黃道婆與棉紡事業為伴,迎着陽光奔跑,終于與最好的自己相逢。

史料沒有隻言片語介紹黃道婆後來的感情生活,她沒有再婚,亦沒有兒女。漂泊異鄉多年,歸來時仍孑然一生。

天涯織女黃道婆:不認命,才最好命身若飄萍,向死而生天涯織女,镂月裁雲澤潤蒼生、衣被天下

那又如何呢?婚姻與家庭,并不是一個人的必需品。

張愛玲說:“所有的女人,終有栖息之地,不是他人,唯有自己。”

女人的底氣,終究是自己給的。這時的黃道婆,活在自己的節奏裡,不是任何人的附庸。她有獨立的思想和人格,有專屬的事業與夢想,她活得自信而充實,凸顯了大女主的光環。

她在天涯海角處,織出了燦若雲霞的青春。

<h1 class="pgc-h-arrow-right">澤潤蒼生、衣被天下</h1>

元代有詩雲:“崖州布被五色缫,組霧紃雲粲花草。片帆鲸海得風口,千軸烏徑奪天造。”

元朝元貞年間,雙鬓染霜的黃道婆,風塵仆仆地回歸故裡。

月是故鄉明。元統一後,百姓的生活漸趨穩定,但黃道婆發現,家鄉的紡織業,還是那麼落後。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缫絲的國家,絲綢柔軟舒适,卻價值高昂,普通的百姓無福消受,日常服裝衣料,均以麻布為主。

麻布價廉,卻相對粗糙,也不夠保暖。其時中原已有棉花種植,但因技術限制,無法廣泛使用。

天涯織女黃道婆:不認命,才最好命身若飄萍,向死而生天涯織女,镂月裁雲澤潤蒼生、衣被天下

黃道婆歸來後,将自己高超的紡織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家鄉人民。她發明創造了一整套先進的棉紡織機械,除了三錠三紗腳踏式棉紡車外,還有棉花脫籽機,用機器剝離棉籽,解放雙手提高工效。以及弓式肩挂手工彈棉機,使棉花纖維分布均勻膨松,得到如雲朵一般柔軟溫暖的棉絮。

在黃道婆的巧手改進下,棉織機織出細膩柔滑的棉紗棉布,有着各式各樣精美的花色圖案。棉布比絲綢便宜,比麻布舒适,迅速成為中國人最心儀的衣料。

“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隻筒子兩匹布。”

新興的産業鍊形成了,她的家鄉松江地區乃至整個江南,一躍發展成為全國的棉花種植中心和棉紡織手工業中心。黃道婆的貢獻,無異于一場技術上的革命,推進中國乃至世界紡織曆史的程序。

澤惠桑梓,衣被天下。這是黃道婆人生最美的華章。

人們常說,一個女人最重要的是四點:揚在臉上的自信,長在心底的善良,融進血裡的骨氣,刻進命裡的堅強。

這些,黃道婆都做到了,甚至遠遠不止。此時的她,已從小我上升為大我,在創造與奉獻中得到精神上的升華。她是中國棉神,活成一束光,一個奇迹,一張時代的文化名片。

天涯織女黃道婆:不認命,才最好命身若飄萍,向死而生天涯織女,镂月裁雲澤潤蒼生、衣被天下

這時的她,已經是滿頭銀絲的老婆婆了。

“什麼是年輕?不是沒有皺紋的臉,而是沒有皺紋的心,是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放棄對世界的探索和熱愛。”

是的,黃道婆已不再年輕了,可她的生命依舊生機勃勃,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結出累累碩果。

紅顔彈指老,時光卻帶不走她的芳華。作為一個女人,從青絲到白發,她不屈從命運的擺布,永不停步地努力,活得多姿多彩。

她是黃道婆。

綻放一生,莫問芳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