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人能穿得體面、蓋得暖和,要感謝兩個人:朱元璋和黃道婆

作者:江南明月照吳鈎

我們中國人能穿着暖和、透氣、舒适的棉衣,蓋着合适的棉被,有兩個人應該特别要被感謝,一是黃道婆推廣了棉花紡織技術,二是朱元璋推廣了棉花種植。

一、中國宋代以前沒有棉花,勞動人員大多過着衣不蔽體的貧困生活。

中國本來并不産棉花,棉花的原産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國家,或者南美的秘魯。

據《宋書》記載,棉花在中國的南北朝時期才傳入我國,但當時仍多在新疆地區、海南島等邊疆種植,到宋末元初時才陸續傳入内地。

中國人能穿得體面、蓋得暖和,要感謝兩個人:朱元璋和黃道婆

《我去新疆摘棉花》,一部真正好看的小說

南宋著名的詩人範成大在他的《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中寫道:“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裡的“夜績麻”,就是說夜裡開始分麻纖維、接麻纖維的意思,相當于後來的棉花紡線。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宋代時用來織麻布的“線”,還是不能夠用工具來“紡”的,這就是當時中國紡織業的基本情況。

中國人能穿得體面、蓋得暖和,要感謝兩個人:朱元璋和黃道婆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宋朝之前,漢字之中隻有“綿”字,“棉”則在宋書之中才出現。

不過很快,中國的紡織技術的革命就與黃道婆一起來了。

二、黃道婆從海南黎族帶來了先進的棉紡織技術,帶動了漢族人民的服裝面料從麻和絲綢向棉花的轉變。

黃道婆是南宋末年松江府的一個童養媳,因為再也無法忍受婆家的無盡虐待,她就深夜從房頂開了一個洞、躲到一隻海船上逃到了海南島(崖州),聰明的她在這裡跟黎族婦女學到了精湛的棉紡織技術,并掌握了棉紡織工具的相關技術。

中國人能穿得體面、蓋得暖和,要感謝兩個人:朱元璋和黃道婆

在海南生活了30年後,晚年的黃道婆又選擇回到了家鄉松江,在這裡,她把自己學習到的技術全部傳授給了當地的紡織業,并改進了紡織工具,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的棉紡織技術的進步。

中國人能穿得體面、蓋得暖和,要感謝兩個人:朱元璋和黃道婆

三、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強力推進棉花的種植,棉衣開始走進千家萬戶。

棉紡織行業光有技術不行,還要有大量的棉花才可以發展起來,這個曆史程序也很快地到來了。

元朝初年内地開始引入棉花,之是以元朝能夠開始從邊疆地區引進棉花種植,這與元朝統治範圍大、中原與西域南疆等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得到了加強有關。

棉花在中國更大範圍内的大規模推廣,則是在明朝初年。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赤貧,小時候吃不上穿不飽,父親死時隻用席子卷了一下就埋了起來。

是以明朝建立後,當貧民皇帝朱元璋認識到了棉花這種新的農作物的價值後,他就在全國範圍之内、以強制性的手段推廣這種經濟作物,目的很簡單、初心很單純,就是為了能讓天下窮人有衣穿有被子蓋。

朱元璋規定,隻要家裡有十畝地的,必須種棉、麻、桑各半畝,這基本上就解決了老百姓能吃飽能穿暖的問題,很快江蘇、河南、河北、湖北等地成了棉花的主要産地。

中國人能穿得體面、蓋得暖和,要感謝兩個人:朱元璋和黃道婆

朱元璋的初心

是以我們要感謝朱元璋,因為他對棉花種植的推廣,窮人開始改善了基本的生活條件。

四、這樣就有一個問題來了,在沒有棉花的古代,中國人穿什麼、蓋什麼?

最初就是穿動物皮。

黃帝出軍訣之中有這樣一段記載,黃帝沒有攻克蚩尤前,夢見西王母派了一個穿着玄狐之裘的道人“以符授帝”。

玄狐之裘,就是用黃色的狐狸皮做的衣服。

古代有錢人穿的是貂皮、狐皮或者羊羔皮,特别是貂皮從明朝開始就規定了商人或者下層人民不能穿;平民則穿着鹿皮、羊皮等制作的白色皮衣。

有人又要問了,冬天可以穿皮衣,夏天怎麼辦?夏天當然有辦法,那就是穿“麻衣”或絲綢的衣服。

中國人能穿得體面、蓋得暖和,要感謝兩個人:朱元璋和黃道婆

穿麻衣、腰系麻繩,這是當時的标配

窮人一般穿便宜的麻衣,男人們大多赤裸上身;貴族和有錢人就穿絲綢的衣服,絲綢量小,一般人包括織綢的人家也是穿不起的。

再說一下被子。

在北宋以前,所謂的被子其實是可以披在身上的厚睡衣,《說文解字》的解釋是:“被,寝衣,長一身有半。”

為什麼古代有錢人的衣服都很寬大?因為白天當衣服穿,夜裡就是當被子用了。

很多窮人家到了冬天,夜裡就是身上蓋塊獸皮,身下鋪的一般都是麥草稻草等東西,哪裡有什麼正經的被子,看電視和電影,你被騙了幾百次了還不知道呢。

中國人能穿得體面、蓋得暖和,要感謝兩個人:朱元璋和黃道婆

古人都蓋這樣的被子?你把我傻子了,還要我鼓掌!

中國人能穿得體面、蓋得暖和,要感謝兩個人:朱元璋和黃道婆

這就是”墊被“

中國人能穿得體面、蓋得暖和,要感謝兩個人:朱元璋和黃道婆

結束語:是以從明代開始,中國人才算是吃得溫飽、穿得體面,這就是曆史的真相,你說要我們要不要感謝黃道婆和朱元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