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人能穿得体面、盖得暖和,要感谢两个人:朱元璋和黄道婆

作者:江南明月照吴钩

我们中国人能穿着暖和、透气、舒适的棉衣,盖着合适的棉被,有两个人应该特别要被感谢,一是黄道婆推广了棉花纺织技术,二是朱元璋推广了棉花种植。

一、中国宋代以前没有棉花,劳动人员大多过着衣不蔽体的贫困生活。

中国本来并不产棉花,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国家,或者南美的秘鲁。

据《宋书》记载,棉花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才传入我国,但当时仍多在新疆地区、海南岛等边疆种植,到宋末元初时才陆续传入内地。

中国人能穿得体面、盖得暖和,要感谢两个人:朱元璋和黄道婆

《我去新疆摘棉花》,一部真正好看的小说

南宋著名的诗人范成大在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里的“夜绩麻”,就是说夜里开始分麻纤维、接麻纤维的意思,相当于后来的棉花纺线。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宋代时用来织麻布的“线”,还是不能够用工具来“纺”的,这就是当时中国纺织业的基本情况。

中国人能穿得体面、盖得暖和,要感谢两个人:朱元璋和黄道婆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朝之前,汉字之中只有“绵”字,“棉”则在宋书之中才出现。

不过很快,中国的纺织技术的革命就与黄道婆一起来了。

二、黄道婆从海南黎族带来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带动了汉族人民的服装面料从麻和丝绸向棉花的转变。

黄道婆是南宋末年松江府的一个童养媳,因为再也无法忍受婆家的无尽虐待,她就深夜从房顶开了一个洞、躲到一只海船上逃到了海南岛(崖州),聪明的她在这里跟黎族妇女学到了精湛的棉纺织技术,并掌握了棉纺织工具的相关技术。

中国人能穿得体面、盖得暖和,要感谢两个人:朱元璋和黄道婆

在海南生活了30年后,晚年的黄道婆又选择回到了家乡松江,在这里,她把自己学习到的技术全部传授给了当地的纺织业,并改进了纺织工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棉纺织技术的进步。

中国人能穿得体面、盖得暖和,要感谢两个人:朱元璋和黄道婆

三、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强力推进棉花的种植,棉衣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棉纺织行业光有技术不行,还要有大量的棉花才可以发展起来,这个历史进程也很快地到来了。

元朝初年内地开始引入棉花,之所以元朝能够开始从边疆地区引进棉花种植,这与元朝统治范围大、中原与西域南疆等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得到了加强有关。

棉花在中国更大范围内的大规模推广,则是在明朝初年。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赤贫,小时候吃不上穿不饱,父亲死时只用席子卷了一下就埋了起来。

所以明朝建立后,当贫民皇帝朱元璋认识到了棉花这种新的农作物的价值后,他就在全国范围之内、以强制性的手段推广这种经济作物,目的很简单、初心很单纯,就是为了能让天下穷人有衣穿有被子盖。

朱元璋规定,只要家里有十亩地的,必须种棉、麻、桑各半亩,这基本上就解决了老百姓能吃饱能穿暖的问题,很快江苏、河南、河北、湖北等地成了棉花的主要产地。

中国人能穿得体面、盖得暖和,要感谢两个人:朱元璋和黄道婆

朱元璋的初心

所以我们要感谢朱元璋,因为他对棉花种植的推广,穷人开始改善了基本的生活条件。

四、这样就有一个问题来了,在没有棉花的古代,中国人穿什么、盖什么?

最初就是穿动物皮。

黄帝出军诀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黄帝没有攻克蚩尤前,梦见西王母派了一个穿着玄狐之裘的道人“以符授帝”。

玄狐之裘,就是用黄色的狐狸皮做的衣服。

古代有钱人穿的是貂皮、狐皮或者羊羔皮,特别是貂皮从明朝开始就规定了商人或者下层人民不能穿;平民则穿着鹿皮、羊皮等制作的白色皮衣。

有人又要问了,冬天可以穿皮衣,夏天怎么办?夏天当然有办法,那就是穿“麻衣”或丝绸的衣服。

中国人能穿得体面、盖得暖和,要感谢两个人:朱元璋和黄道婆

穿麻衣、腰系麻绳,这是当时的标配

穷人一般穿便宜的麻衣,男人们大多赤裸上身;贵族和有钱人就穿丝绸的衣服,丝绸量小,一般人包括织绸的人家也是穿不起的。

再说一下被子。

在北宋以前,所谓的被子其实是可以披在身上的厚睡衣,《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被,寝衣,长一身有半。”

为什么古代有钱人的衣服都很宽大?因为白天当衣服穿,夜里就是当被子用了。

很多穷人家到了冬天,夜里就是身上盖块兽皮,身下铺的一般都是麦草稻草等东西,哪里有什么正经的被子,看电视和电影,你被骗了几百次了还不知道呢。

中国人能穿得体面、盖得暖和,要感谢两个人:朱元璋和黄道婆

古人都盖这样的被子?你把我傻子了,还要我鼓掌!

中国人能穿得体面、盖得暖和,要感谢两个人:朱元璋和黄道婆

这就是”垫被“

中国人能穿得体面、盖得暖和,要感谢两个人:朱元璋和黄道婆

结束语:所以从明代开始,中国人才算是吃得温饱、穿得体面,这就是历史的真相,你说要我们要不要感谢黄道婆和朱元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