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劉漢橋
武漢市江岸區嶽飛街,老漢口人熟知的霞飛街或霞飛大将軍街。是原法租界時期1902年建成的,初名塔那那利佛街,塔那那利佛原為法屬非洲殖民地馬拉加西首府;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改為霞飛大将軍街,約瑟夫·雅克·塞澤爾·霞飛為法國元帥;1943年,僞市政府收回法租界,改稱聖德街;抗戰勝利後1946年,改為嶽飛街;1967年文革時,改為保衛街;1982年,恢複嶽飛街名。
1896年,中法兩國政府簽訂《漢口租界租約》。1898年初,法國駐漢口領事德托美決定編制市政管理規定及設計街道布局。市政建設,規劃先行。1902年,建成類似國際象棋棋盤四通八達的網狀分布、有人行道、有排污設施、寬闊的7條大街,霞飛街是其中之一。
1901年,法租界在規劃布局範圍内落成了10座歐式建築,已知的如東方彙理銀行、立興洋行、工部局、巡捕房、兵營等,不知嶽飛街1号、3号是否也在這10座建築中?此前法租界隻有一座1895年修建、被洪水沖垮後1892年重建的、位于今洞庭街的法國領事館,一座孤零零的歐式建築,領事館外圍為漢口第一個跑馬場的跑道。

1913年,法租界塔那那利佛街tananarive 田聯申制圖
漢口嶽飛街在民國是一條很有名的街道,在繁華的商業街面上,還居住過多位民國的達官貴人。嶽飛街3号,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人和實業家徐源泉的居住過。
徐源泉(1885~1960)字克成,湖北黃岡倉子埠(今屬武漢市新洲區)人,秘密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任南京臨時政府陸軍部參謀。參加抗戰,1935年曾獲陸軍二級上将銜。1946年退役後,緻力于工商文教事業,任辛亥首義同志會理事,是中國國民黨第五、六屆中央執行委員,1949年至香港,後轉赴台灣,曾任湖北同鄉會理事長等職,并創辦台北金瓯女子商業學校,1960年11月11日在台北病逝。
士兵背後為今嶽飛街1号、3号
2012年,嶽飛街1号 侯紅志攝
2019年6月,筆者曾經到漢口嶽飛街去掃街了一周,對嶽飛街3号印象比較深刻,它的正面被改造過,穿過一條巷子走到它的背後,老房子的裝飾物盡收眼底,看到這些,就覺得這個曆史建築有背景。回到家裡面在電腦上看資料,怎麼也找不到嶽飛街3号曆史建築的建築資料和人物背景。偶爾在網上看到回憶錄中談到是徐源泉公館,還有說隔街斜對面是省主席萬耀煌的公館等等,因為沒有事實證明。
就這樣帶着疑惑,反複又去了幾次嶽飛街。以至于和波依也琴行劉群經理在一起吃飯時,他說這幾天都看到你在嶽飛街這裡轉,我笑着說:在掃街,看老房子。對漢口的曆史建築,看多了就有感情,特别是對目前還沒有挂牌的曆史建築興趣更大,但是現在武漢沒有挂牌的曆史建築的資料很少很少,隻能自己在平時做有心人,多留意收集這方面的資料。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近來在翻閱藏品時,一本書和一枚舊信封,使我看到了破解漢口嶽飛街3号的希望, 可以證明漢口嶽飛街3号就是名人徐源泉的公館。這本書是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原局社會部編印的武漢調查,第85頁中有徐源泉的住址簡介,說明徐源泉在1948年就住在漢口嶽飛街3号。
這一枚信封,是1946年5月8号,徐源泉從漢口嶽飛街3号寄出的信,信劄在當時就沒有了,隻剩下信封,現在從信封的字面上可以看到如下資訊,這是一封徐源泉從漢口嶽飛街3号寄出的信,郵戳時間是1946年5月8号,寄給重慶武昌中華大學校長王震寰(鐵生),信封正面有鋼筆字:徐源泉給王之信,關于學校經費問題。因為徐源泉是武昌中華大學校董,而且很熱心教育,對武昌中華大學多有資助。
就是這兩件收藏品的出現,可以直接證明徐源泉從1946年到1948年,都住在漢口嶽飛街3号這個公館裡。一本書和一枚舊信封證明了沒有挂牌的曆史建築物的人文曆史,看似偶然,答案是必然的,是一個熱愛武漢曆史建築人的長期追求,是有緣的報答,更是對武漢曆史建築保護的期盼。
改造後的嶽飛街3号立面 劉漢橋攝
側面為建築原貌
建築裝飾及通風口
在法租界,據考證還有一處屬于徐源泉的房産。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打撈江城記憶 鈎沉三鎮往事
嶽飛街與中山大道交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