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北交通大學與常蔭槐

詩人高學民(科普名家高士其之侄)曾寫過一篇名為「天下交大一家親」(科學時報 2010年1月25日)的文章,其中細說了五所交大的淵源關系。這裡所指的五所交大分别是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和新竹交大(台灣),五所大學同為一源,亦稱「五校一家」。

五所交大中,上海和西南交大是絕對的老大哥,皆建立于1896年,前身分别是南洋公學和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北京交大始建于1909年,前身為郵傳部鐵路傳習所。西安交大系上海交大支脈,遷建于1959年。而1958年誕生于台灣的新竹交大,是五校中真正的小老弟。

除了上述五所血緣相近、輩份較高的交大之外,中國大陸目前還有幾所“交通大學”,具體為華東交通大學(南昌)、蘭州交通大學(原蘭州鐵道學院)、大連交通大學(原大連鐵道學院)和重慶交通大學(原重慶交通學院)。

提起民國時期的交通大學,不少人會聯想到上海、唐山和北京的交大。然而,若說到曾經有所“東北交通大學”,知道的人恐怕就鳳毛麟角了。

1927年6月,奉系軍閥張作霖在北京建立安國軍政府,并任命潘複為國務總理兼交通部總長,常蔭槐為交通部次長(1927.6.21~1928)。此前,常蔭槐在奉軍及北洋政府擔任多處要職,包括擔任京奉鐵路局局長(1926)和交通部唐山大學(即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前身)校長(1926.6~1927.9)。

民國十六年(1927)春,時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長并代行部務的常蔭槐,鑒于東北各省鐵路縱橫,交通專門人才漸感缺乏,遂倡議在錦縣創辦交通大學并定名為唐山大學錦縣分校。常蔭槐派唐山大學校長程崇為籌備錦縣大學處長,并在錦縣車站迤西置地150餘畝以建築校舍,是年6月開工,12月竣工,周圍石牆計長3849英尺,高9英尺,院内樓房4座,傳達、夫役、校警、浴室等8所共房200餘間。

是年9月,交通部以錦縣交通大學章程業經訂定公布,遂将唐山大學錦縣分校按章程之規定改為交通部錦縣交通大學,委派鄭林臯為校長,并于9月3日頒發關防,鄭校長于當日到校任職,由于校舍尚未落成,故暫借電燈廠院内為臨時校舍。

1927年9月19日,交通部錦縣交通大學舉行大學成立及開學典禮,時有預科及補習各一班共計學生90餘人。是年12月遷入新校舍,1928年1月2日,舉行新校舍落成典禮。是年暑假再添預科及補習各一班,加原有學生共四班計160餘人。是年秋季,添修職教員宿舍12所廚房1所校役住室廚房1所,院内外馬路3段并興修洩水溝運動場種植樹木。

錦縣交通大學最初占地350畝,到1929年,學校已形成了由25個單元組成的中西合璧的建築群。而它的規劃和設計者正是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和他的夫人林徽因。

1929年3月,學校奉令改歸東北政務委員會直轄,校名改稱東北交通大學,添設副校長一員,并由政務委員會主席、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張學良(字漢卿)兼任校長,汪兆璠(字悉鍼,美國密歇根大學文科學士、碩士,曆任奉天高等文官襄校員、奉天公立文學專門校長、東北大學文法科學長、東北政務委員會秘書等職)為副校長,3月2日,汪副校長到校任職。

1930年,少帥張學良仍兼任東北交通大學校長,實際負責人為副校長于世榮,教務長劉百昭。至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東北交通大學共招生5個班,學生計205人。

東北交通大學分大學四年和預科二年學制,暫設管理科,科内分設運輸、商業門。

大學必修課程包括:英文、第二外國語、體育、簿記、鐵路運輸概要、鐵路工務大意、商法、商業組織及管理、旅客運輸及運價、貨物運輸及運價、鐵路組織及管理、鐵路機務大意、中國鐵路史、鐵路号志、外國鐵路概況、高等會計、統計、水道運輸、鐵路行車、鐵路财政、鐵路會計、運輸管理、運價原理、鐵路法規、鐵路材料管理、審計、鐵路統計、車站管理、國道運輸、鐵路經濟、鐵路選線、中國重要商品運銷概況、聯運、電信實習、鐵路問題、論文。

大學選修課程包括:政治學、國際公法、貨币及銀行、商業數學、公司财政、财政學、國際商業、工業管理、國内外彙兌、勞工問題、投資學、經濟原理、人事管理、成本會計、電車運輸、空中運輸、軍事運輸、廣告學、官廳會計、哲學、中國哲學史、農産品貿易法、郵務管理。

東北交通大學聘請的教師大多有留洋背景,個個實力不俗。例如:

擔任經濟學、運輸學及簿記教授的趙傳雲,字昂青,1923年畢業于北京交通大學鐵路管理科,交通部選派留美,1926年獲伊利諾伊大學鐵路管理學士、會計碩士。曆任膠濟鐵路站長、美國伊利諾伊中央鐵路實習、交通部路政司營業科員兼排程車輛事務所辦事及郵政司計核科辦事、運輸規章修訂委員會委員、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等職。

擔任英文及經濟學教授的許延英,字荊生,北京交通大學畢業,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鐵路管理科學士,運輸科碩士,曆任美國聖保羅鐵路實習、膠濟路站長、津浦路課員、平漢路課長等職。

擔任英文、财政學及商業組織管理學教授的劉汝翼 字贊青,北京交通大學鐵路管理學士,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鐵路管理科學士,運輸科碩士,曆任北京交通部路政司考工科科員、美國明捷運路公司實習、南京交通部路政司營業科科員、鐵道部管理司運輸科科員兼運價委員會秘書等職。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交通大學學生150人入關避難逃到北平,1932年2月,被東北大學收容,并設立交通學院,以劉百昭兼代院長,3月,劉辭職後,由東北大學文法學院院長曹國卿兼代理交通學院院長。是年6月,流亡北平的馮庸大學、東北交通大學并入東北大學,,7月1日,遷入北平西直門裡崇元觀5号(原陸軍大學校址)。

1931年9、10月間,東北交通大學的校舍曾被臨危受命的米春霖将軍(代理遼甯省主席)選作辦公地點。1932年1月8日,錦州淪陷,東北交大曾一度被日本關東軍竊據為駐錦州司令部和辎重倉庫。1945年8月,抗戰勝利時,除部分平房和校長辦公室幸存外,學校的其他建築均被日本鬼子炸毀。

1948年9月1日,錦州鐵路第一中學在原東北交通大學的廢墟上建成,該校現已更名為錦州市鐵路進階中學。2012年,在鐵路高中校園的南側,錦州市政府興建了占地近1萬平米的東北交通大學遺址紀念公園。

說到東北交通大學暫短的曆史,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這所學校的建校功臣常蔭槐。

常蔭槐(1889~1929),字瀚勃,吉林梨樹人,祖籍山東壽光。1910年畢業于奉天法政學堂第二期,後曆任黑龍江陸軍第一師軍法處長、奉軍騎兵第三旅參謀長、奉天全省軍警執法處長兼清鄉督辦、京奉鐵路局長、安國軍交通總長、中華民國軍政府交通次長(潘複内閣)、東三省交通委員會委員長、黑龍江省政府主席等職。1929年1月,因反對東北易幟,與奉軍總參議楊宇霆同被張學良派員槍殺,史稱“楊常事件”。

盡管常蔭槐死了,但在41年的生涯裡,他還是做了一些利國利民的善事。其中最突出的政績便是擔任京奉鐵路局長和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長期間,對東北鐵路事業的推動。

當時的情況是,東北全境的鐵路均把持在日本“滿鐵”手裡。對此,常蔭槐主張自建鐵路,以抵制日本的經濟掠奪和軍事侵略。他積極籌措資金,先修建了大通(大虎山~通遼)鐵路,繼而完成了大通鐵路與四洮(四平~洮南)鐵路在通遼站的接軌工程。這條由中國自己建造的,與南滿鐵路平行的路線出現在東北大平原上,使北滿貨物可以不經過日本人的“滿鐵”便能直下京奉線。

1928年5月,日本代表逼迫張作霖簽訂滿蒙新五路所謂“承造合同”,張作霖被逼無奈,表示可以簽字,但時任交通次長并代行部務的常蔭槐态度鮮明,拒絕簽字。張作霖無奈,隻好讓趙鎮以司長代常蔭槐與日本簽訂了四條鐵路的承造合同。

在京奉鐵路局長及東北交通委員會委員長任内,常蔭槐還着手整頓鐵路運輸秩序,對那些不買車票蹭坐火車的官兵、聚衆鬧事者、破壞運輸秩序的散兵遊勇及違反路規的客、貨運輸機關,他敢于督令屬員,照章辦事,而且對違章者嚴加處罰,不留情面,不怕得罪包上司及同僚。經過常蔭槐的鐵腕整治,多年混亂的東北鐵路秩序得以改觀。

在擔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最後一任次長并代行部務期間,常蔭槐同時還兼任交通部唐山大學的校長,他利用京奉鐵路局拖欠唐山交大的辦學經費20餘萬元,創辦了唐山大學錦縣分校,即日後更名的東北交通大學。

在對唐山交大曆任校長的回憶中,校友對常蔭槐的評價不高,甚至稱其為“最暴力的校長”。所謂“暴力”倒不是因為其奉系軍警大員背景,而是對他當年“挪用”母校經費另立“分校”耿耿于懷!

“天地鑒餘心,同為流言悲蔡叔。江山還漢室,敢因家事罪淮陰。”這是“楊常事件”後,張學良送給常蔭槐的挽聯。常蔭槐死後3年,東北交通大學也沒了,隻有老校長張學良長壽,活了101歲,直到2010年10月14日客死夏威夷。

東北交通大學與常蔭槐

東北交通大學

東北交通大學與常蔭槐

常蔭槐(1889~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