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文學習方法之蒲松齡的“五要”讀書法

蒲松齡的“五要”讀書法

這是一種從時間、書籍、方式三方面保證讀書順利進行的讀書方法。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這是郭沫若對《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的高度評價。蒲松齡何以能有如此超人的藝術手腕呢?這和他以“五要”讀書法如饑似渴地讀書密不可分。“五要”的具體内容是:

一要天天讀。蒲松齡采取每天記錄進度的方法,督促自己不間斷地堅持天天讀書。他二十五歲那年,應摯友李希梅的邀請,去李家讀了幾年書。他們“朝分明窗”、“夜分燈火”,發奮苦讀。蒲松齡自己訂了一個本子,每天清晨起床後,就标上日期,一天中讀了什麼書,寫了什麼文章,都一一記在上面。如果有一天,日期下面出現了空白,他就會愧疚萬分,似無地自容,非補上不可。蒲松齡把自己在書山跋涉的腳印記錄下來,堵死“自我原諒”的後路,讀了大量的書。

二要夜夜讀。蒲松齡生活清貧,白天常要忙于生計,能用來讀書的時間不多。是以,在長達數十年的讀書生涯中,他特别注重利用“生命的三分之一”--夜晚的時間。他經常是一卷書、一盞燈,埋頭苦讀到深夜。上床後,他還要就着燭光看上幾頁書。有時到半夜睡不着覺,還起床挑燈再讀。這樣,他赢得了很多讀書時間。

三要老年讀。蒲松齡到晚年,頭發白了,耳朵聾了,牙齒掉了,但眼睛還好。他感到莫大欣慰,寫詩說:“僅目一官能盡職,翻書幸足開心情”。意思是說,他晚年隻有眼睛這一器官能派用場,借以翻書閱讀使自己心情愉快。他在重暮之年,仍披閱各種書籍。在《寂坐》一詩中,他寫道:“平生喜攤書,垂老如昔狂。日中就南腦,日斜随西窗。”

四要抄書讀。沒有書,怎麼辦?隻好抄書。這樣既加深了印象,又由無書變為有書。蒲松齡在畢際有家教書三十年不 願 離去,其中有個主要原因,就是畢家有很多書,可以借來抄讀。蒲松齡信奉的是“架上書堆方是富”。他安貧樂道,以借書讀、抄書讀為幸。

五要分類讀。蒲松齡把書分成精讀、泛讀兩類,有差別地讀,他說,有的書,可以“一涉獵辄棄去”,即浏覽一遍,了解大意就行了,有的書要反複誦讀,不斷玩味,讀通為止。如何才算“讀通”?他的要求是:自找疑問,自求解答,濾盡渣滓,盡得精華,使一本書變得像一杯清澈見底的水一樣,一眼看透。他寫詩形容說:“讀書析疑如濾水,務使滓盡清澈底。”

蒲松齡的“五要”讀書法,涉及到讀書時間、書籍來源、讀書方式三個方面。他争取時間,抄書讀書,“因書而異”、精泛結合等做法,對我們仍有着不少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