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漫步柳泉曲曲路

青未了|漫步柳泉曲曲路

故鄉,那片山瘦土薄的地場,因了蒲松齡而名揚中外,我也因了蒲老先生常常火借風威高人一等了。

其實,蒲翁故居也不過是幾間簡陋的村舍,四圍院舍多系後人添磚。記得七十年代後期去成都杜甫草堂觀瞻時,竟感慨萬千:名為草堂,俨然一座規模宏大、建築堂皇的帝王宮殿,相比之下,一代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蒲氏故居,倒是極其寒酸潦倒了。當時觸景生情,很有幾分忿忿不平。可細細一想,怨發何人?這是曆史,是諸多因素造成的。這裡有文化基礎素質和氛圍的反射,有經濟基礎的緣由,勿庸諱言,也有各級上司者們的重視與認識程度。

但話又說回來,也許這剛好遂了蒲老先生的心願:生前窮苦寥落,豆棚瓜架,清淡寡欲,情寄青林黑塞。死了,倒把它裝扮得富麗豪華,先生在九泉之下也許心神不安吧。

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聊齋先生,就出生和終卒在淄川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莊,一座普普通通的茅舍小屋,做了一輩子普普通通的私塾先生。

我垂青的正是這“普通平常”。

少年時在淄川城裡上中學,剛從山溝裡鑽出來的土坷垃蛋孩子,就與一幫“猴毛”同學,結伴東遊。聊齋故居那青磚月門;披荔纏藤的影壁牆;磚鋪地,竹為棚,古香古色和那殘漆斑剝的書案,都留了永恒的印象。說也奇怪,從那次拜谒之後,在學校裡我國文水準就日見起色,竟至期中、期末的考試作文,都上了學校範文選。

再後來,因了能有點爬格子的技能而步入機關,混了碗飯吃。真應該好好謝謝蒲老先生啊!

開館以來,國内外人士慕名沓至,留下了美不勝收的珠玑名章。齋房中,常有人駐足良久,仰先生高風傲骨、曠世之才華;柳泉邊,細柳輕拂,泉水汩汩,常有人吟哦佳句;聊齋陳列櫃前,有人探幽浩卷,扶微史海,精研細思,構思出一篇篇論著鴻篇。無怪乎,蒲學著名研究專家山東大學教授馬瑞芳在一篇文中诙諧地寫道:全國今有多少搞學問、搞戲劇的是所謂“吃蒲松齡飯的”?秀才蒲松齡又“提拔了多少教授、副教授?——這當然是些笑談,但也道出了蒲氏的曆史地位和其著作的無價。

終其一生,蒲松齡除年輕時在寶應做了很短時間的幕賓外,一輩子就是坐館、教書、著書,一生平平淡淡,沒有奇迹和波瀾。可是就在這樣一個處處都“普通”的環境裡,他卻為世界文庫提供了如此燦爛的東方瑰寶!當今世界上主要的百科全書都介紹了這部奇書。近代,更是譯著四海,研注蜂起。我最近在故鄉大加鼓動:要掀起一股弘揚、繼承蒲派文學的熱潮,宏願在于:一代“王”者的後裔,不要光坐在這張寶座上享受祖蔭,要奮發努力,潛心研究其著作的風格和真谛,繼承發揚,在文學上樹起淄博特有的蒲派文學流派。可謂心比天高,志存高遠。聽者可能疑我有神經異常之嫌,但,在我,可是醞思良久了。首先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竭力鼓勵本地區有志之士去做,同時也懇盼海内外名人學者,都來推波助瀾,共謀大計,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也許能在這方面幹出點什麼來。

倘若真有心志承繼蒲公遺風,首先要學習蒲老夫子的嚴謹治學精神。他自青年時期即開始撰寫聊齋故事,康熙十八年四十歲時《聊齋志異》初步成書。寫小說在那個歲月裡可不是件時髦的活計,不僅得不到什麼文學獎之類,還要遭世人的白眼。但老夫子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锲而不舍,潛心著述,寫寫改改,直到垂暮晚年,兩鬓如霜,還在寒窗下修訂。“書到內建夢始安”。可以說這部奇書使蒲老先生這盞奇異明燈,熬得油盡燈枯。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時,七十五歲的老作家又在聊齋依窗而坐,正在構思狐魅鬼怪的世界時,竟“依窗危坐而卒”,寫完了一代文學巨匠的一生。

帶着百感交集的心情,走出郭沫若手書的“蒲松齡故居”的正門,沿着青石鋪地的尋常巷陌,出東門,順石階而下,就到了“一曲清泉數行柳”的柳泉勝地。

這井,原名滿井,莊名曾是以名為滿井莊。到清末,蒲姓人日漸增多遂改名蒲家莊。别看這條樹林間蜿蜒的小道,當年曾是青州府至濟南府的大道。井四周,翠柳數百,合環籠罩,田野禾稼青青,一派田園風光,旖旎動人。井中泉水清冽,甘甜爽神。井旁青石碑上镌刻着沈雁冰手書的“柳泉”二字,蒼勁俊逸,又結一景。井東北側,建有茅亭一座,中置石桌石座。傳說當年蒲老先生就在此設茶待客,聽過往行人說狐談鬼,廣羅民間傳說,為聊齋搜集素材。

蒲松齡非常喜愛這個所在,自号柳泉居士。在一首《柳泉消夏雜詠》中寫有:“月黑忽來星一點,流螢飛上讀書燈”的詩句,從中可略見當時自柳泉向南,拾階穿亭,有一條曲曲幽幽的林蔭小徑,這就是通往蒲氏墓地的三百米小道。這裡是蒲氏老林,冢間有古柏數十株,古墓幾十座。墓前立有雍正三年同邑後學張元撰文《柳泉蒲老先生墓表》石碑一座,一九五四年修複故居時建有四角碑亭,以保護石碑,可惜皆毀于十年動亂。一九八零年據原碑拓片重刻建,亭前安有沈雁冰手書的“蒲松齡柳泉先生之墓”石碑。

墓地毗連四野,清清濙淡,一如先生一生。伫立墓前,極目如茵田野,耳畔松鳴陣陣,不僅想起了“一生遭盡揶揄笑”的蒲老先生,終于走完了坎坷窮苦的人生,長眠在這片極尋常的地下,找到了永恒。據說先生頭枕西南的萬山,足登東北的黉山,生前懷鄉戀土,死後魂系山野,足見其心靈深處内含的高深。

站在墓地的高處,回首通往故居的這條鬥折蛇行的尋常小道,不正是恰到好處地描繪了蒲老先生的人生軌迹嗎?不少中外名人研究他,頌道他,并以“王冠”加身,但,他仍然是他:普通淡泊。你我、他難道不可以從中悟出點什麼嗎?這時,耳畔響起了詩人蘇文河的詩句:

今尋蒲翁曲曲路,

綠濤湧西東,

一代巨匠仍在此,

解我心中思,

促我長路行……

青未了|漫步柳泉曲曲路

作者簡介:鄭峰,山東淄博人,筆名關山海、金川、雪岩,别号山海堂主,雲鶴齋主,田園草堂主人,蓼河子等。為政多年,筆耕不辍。著有長篇小說《蓼花河》,《鄭峰中短篇小說選》,散文集《夢萦是鄉情》、《月野集》、《山水飛鴻》、《鄭峰散文選》、《田園丹青》、《可可托海—我們遠方的家》,書畫集《田園牧歌》等;主編《淄博名人、名景、名物》系列叢書、《淄博民間故事大全》、《淄博曆史名人》;大型報告文學集《般陽新潮》;電影《石頭村》、《空山》編劇等。其書畫作品多次參加海内外重要展覽;作品被多家紀念館、展覽館、大學圖書館收藏。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協會會員、淄博師專、山東理工大學特聘教授、清華大學通路學者。

壹點号 鄭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