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聊齋”中的虎故事|景一屏

“聊齋”中的虎故事|景一屏

這是瑞典藝術家Lisa Larson創作的Mikey, 可惜十二生肖不帶貓玩

在迎來虎年的日子,重讀《聊齋志異》,自然而然特别留意起書中的“虎故事”。

蒲松齡在寫“虎故事”時,多采用幻化的手法。所謂“幻化”,“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之幻”。《苗生》篇寫的就是虎幻化為人的故事。在本篇中,作者讓老虎幻化成一個書生,此人同時又是一位“偉丈夫”,“言噱粗豪”,飲酒時“捉臂勸釂”,使人“臂痛欲折”,争辯時“遽效作龍吟,山谷回應,又起俯仰作獅子舞”;最後竟因“怒甚”,“伏地大吼,立化為虎,撲殺諸客,咆哮而去”,這時候“而又偶見鹘突,知複非人”。露出了虎的真面目。

《向杲》篇寫向杲的庶兄向晟被豪橫的莊公子打死,向杲寫好了狀詞去官府告狀,卻因莊公子“四處使錢”而無處申冤,“隐忿中結,莫可控訴”,後來穿上道士送給他的道袍,化為虎而撲殺莊,“龁其首,咽之”,莊之保镖射虎使向複為人形。此篇先後采用了兩種幻化形式,先是人幻化成動物,後來,動物又幻化成人。

追根溯源,唐人小說中已有類似的構思。《太平廣記》中即有多篇人虎幻化的故事,其中有的故事也有虎吃人的描寫。如李複言《續玄怪錄》中的《張逢》,寫張逢郊遊時忽化為虎,久之頗饑,乃銜去過路的鄭錄事食之,而複為人形。後于酒席間言及此事,鄭之子在座,持刀欲殺之,被衆人勸阻。在故事《張逢》中,張逢化虎純屬偶然,撲殺鄭隻是為了充饑。《李徵》一篇中寫李徵化虎吃人亦因“饑腸所迫”。

将故事内容稍作比較,可以看出,“聊齋”中的《向杲》更多地融入了作者的社會倫理觀念——為兄報仇。人無法完成的事,隻能借虎來複仇。“然天下事足發指者多矣,使怨者常為人,恨不令暫作虎!”人之是以幻化為虎,是借助超自然、超現實的力量,去複仇,去争取現實生活中求而不得的公正和公平。

“聊齋”中還有一類虎故事,蒲松齡寫獸中之王也有引頸受戮、俯首為奴的時候。《大人》中,作者讓“一女子荷兩虎”,而“男子煮虎肉饷客”。《黑獸》中,老虎在地下埋一隻鹿,然後,像邀請尊貴客人一樣,請了一隻黑獸來,因為埋的鹿此前已經被人偷走,“虎探穴失鹿,戰伏不敢稍動”,黑獸爪擊虎額,虎立斃。

關于老虎,還有不少頗具人情味的故事。郦道元《水經注》有故事說,九江郡有虎吃人,老百姓苦不堪言;宗均當太守後,斥退貪官污吏,老虎也是以離開九江郡。《廣異記》中,漁人張漁舟為老虎拔去掌中之刺,後受到老虎報恩。宋人彭乘《墨客揮犀》說,老虎每吃一人,耳朵上就增加一個缺口。有朱泰其人,是個孝子,被一隻耳朵變成鋸齒般的猛虎叼住了往深山跑,朱泰大叫:“老虎,你太殘忍了!你吃了我,我母親靠誰呢?”此言一出,老虎便将朱泰放下,孝子逃過一劫。而在《夷堅志》中,有“義虎”報恩的描寫。《趙乳醫》雲:有乳醫趙十五嫂者,被人請去收生,至則入一洞,見雌虎方娩不下,趙以術使其産下三子,乃被送歸。明夜,戶外有人雲:“謝你救我妻,出此一裡,他虎傷一僧,便袋内有金五兩,可往取之。”黎明而往,如言得金。

在《聊齋志異》中,也有幾則虎故事中的老虎,是以“義虎”的形象出現。《趙城虎》裡的虎,誤食了一個年逾七十的老太太的獨子,後來良心發現,俯首領罪。令人稱奇的是,老虎盡自己所能,供養着老太太。老虎先是在老太太家的院子裡放了一隻死鹿,老太太賣了鹿肉和鹿皮,當作生活費用。此後,老虎就常來常往,叼來金銀布匹,放在老太太家的院子裡。老太太覺得,這隻老虎對她的幫助,甚至“超過了兒子”。老太太死後,老虎還到墳前緻哀。《二班》寫的也是義虎。母虎化為老妪,派兩個兒子班爪、班牙,延請良醫殷先生,治好母虎口角的兩個贅瘤,酬醫以肉。三年後,殷先生于山中遇到狼群圍攻,危急時刻,兩虎突然現身,将醫生救下。虎離開後,殷先生又遇老妪,邀至其家款待。醫生醒後,見一虎“方睡未醒,喙間有二瘢痕(殷先生幫老虎治療瘤子時,創口愈合留下的瘢痕),皆大如拳”,“始悟兩虎即二班也”。

蒲松齡筆下的虎,被更多地賦予了儒家倫理觀念,具有人性,知恩報恩,“能求醫,能酬醫,能報醫,不可謂非孝且義矣”。清代《聊齋志異》點評家但明倫,在談及蒲松齡寫的“義虎”時,頗有見地,但明倫說:“人皆憎虎、畏虎、避虎而不敢見虎,不願有虎,不自知其有愧此虎。蓋虎而人,則力求為人,故皮毛虎,而心腸人;人而虎,則力學為虎,故皮毛人而心腸虎。虎不皆具有人心之虎,然人鹹以其虎也遠之、避之,其受害猶少;人或為具有虎心之人,則人尚以其人也,而近之、親之,其受害可勝言哉!”

作者:景一屏

編輯:謝 娟

責任編輯:舒 明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