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會讓他人,便是渡自己。
作者:洞見·yebo
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怎樣才算成熟?”
年少之時,意氣風發,在世界橫沖直撞也無關緊要;
人到中年,行至半坡,身上肩負着重擔,早已被現實生活磨掉了脾氣。
原來,一個人越長大,會變得越來越慫。
1
忍,是一種修行
在一次畢業典禮上,北大校長王恩哥說:
“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想要做好,都需要一個基本素質——那就是忍耐。”
人生路上,我們難免會遭受他人的曲解和白眼,凡事若過于計較,隻會陷入無盡的糾紛,使自己身心俱疲。
唯有低下頭,受得了毀謗,忍得住屈辱,才能保持定力,不斷修行。
人人都愛說《聊齋》,但很少有人知道蒲松齡的故事。
蒲松齡生于家道中衰的書香門第,19歲初次赴考,文筆驚人,奪得縣府道三試第一。
這是他人生的高光時刻,但也是他一生屈辱坎坷的開始。
其後的50年,他逢場必考,逢考必敗:
21歲參加第一次參加鄉試,名落孫山;24歲再應鄉試,未中;32歲參加第三次鄉試,未中……
為此,他常常招人奚落和恥笑。
有次宴會,衆目睽睽之下,一個商人陰陽怪氣地問:“久聞蒲先生文才出衆,怎麼不見先生金榜題名呢?”
蒲松齡隻得說:“最近我已經棄筆從商了。”
那人奚落道:“經商可是挺賺錢的,可蒲先生衣着平平,是不是血本無歸呀?”
面對他人的嘲諷和羞辱,蒲松齡沒有反擊,也沒有辯解,而是選擇忍受。
他默默站起來,獨自離開了宴席。
往後的日子,蒲松齡一邊繼續備考,一邊寫他極感興趣的狐鬼故事。
72歲他再赴考場,終于考取了貢生。
更重要的是,在幾十年的沉潛中,他把世态人情融入筆觸,寫就了流傳千古的巨著《聊齋志異》。
《金剛經》裡有言:“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
生活中,成年人都活得不容易,什麼都不能忍的人,注定一事無成。
在職場中,沒法咽下委屈,就會處處與人結怨;
在家庭裡,不能多些耐心,好好說話,婚姻就散了;
在社會上,不懂得收斂,凡事争強好勝,注定被人排擠。
常言道:“事不三思終有悔,人能百忍自無憂。”
人活于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唯有耐得住失落、辛苦和屈辱,才會将人生道路越走越寬。
2
讓,是一種格局
知乎上有人曾問:“為人處世,最難做到的一點是什麼?”
底下有個高贊回答是:“點到為止,留有餘地。”
凡事懂得讓一讓,給别人一些便宜,也是給自己留條退路。
有這樣一個故事。
唐朝大将郭子儀,戎馬半生,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被封為汾陽王。
由于身處高位,他受到很多同僚的妒忌,經常遭人诋毀。
當朝宦官魚朝恩,有次趁着郭子儀出征,居然派人掘了郭家的祖墓。
消息傳到京城,朝堂一片嘩然。
郭子儀麾下的幾名将軍得知後,義憤填膺,想去京城為他出口惡氣,卻被他制止了。
更出人意料的是,郭子儀回京後,竟将責任往自己的身上攬,說:
“臣常年領兵在外,管教不嚴,手下士兵們不知毀了多少人的墳墓。如今自家墳墓遭到破壞,也怨不得别人,這是報應。”
郭子儀這番話,很快傳入魚府。
魚朝恩深感慚愧,立馬派人将郭家祖墳修好,并修書一封緻歉,兩人反倒成為好友。
面對他人的逼迫,郭子儀并未放計較,反而以豁達的胸襟包容對方,以讓步赢得人心。
後來,郭子儀遭人彈劾,是魚朝恩站了出來,力挺郭子儀,幫助他渡過難關。
有一句話說:“在這個世界上,誰都會有馬高蹬短,山窮水盡的時候,留一些餘地,是給自己一些退路。”
生活中誰都會遇到些找茬挑刺的人,一味強強相抗,針尖對麥芒,隻會讓沖突更新,不可收拾。
倒不如,自己吃點虧,适時讓三分。
如《朱子家訓》所言:
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不把事情做絕,看似是給别人行友善,其實也是給自己絕後患,攢情面。
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人生在世,學會讓他人,便是渡自己。
3
退,是一種智慧
《史記·楚世家》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某天,在吳楚邊界,一楚國女子和一吳國女子因采桑葉而發生口角與争執。
楚女搶輸了,回家找父親哭訴。
楚父聽後,便叫上親戚,去那戶吳國人家人讨說法。
見面後兩家彼此指責,互不退讓,繼而大打出手,鬧出了人命。
兩國邊邑長官聽說自己國家的人死了,一怒之下,便起兵互相攻伐。
最終引發了國戰,結果兩敗俱傷。
從始至終,雙方都不曾後退半步,原本小小的争執,最終導緻兩國元氣大傷。
想起微網誌上有個話題:“什麼技能,會在關鍵時刻救你?”
高贊的回答就兩個字:“後退。”
很多時候,退一步,不是無能,而是一種智慧,是在給幸福讓路。
看過陳丹青的一則轶事。
有天早上,陳丹青和朋友出門,他們找了個小餐館吃早飯。
店裡生意特别紅火,等了半天,才有一張桌子空了出來。
夥計忙得顧不上收拾桌子,他們等不及了,便親自動手收拾起來。
收拾沒一會,來了個老頭,朝他們嚷道:“我的飯還沒吃完,你們就把我的飯收拾了,怎麼辦吧!”
陳丹青說:“要不我給您再買一份吧。”
那人把嗓音提高說:“不行,我一天的好心情被你們破壞了,給些錢當賠償吧。”
朋友聽了十分生氣,準備上前理論。
陳丹青攔住他,從口袋裡掏出一些錢給了那個老頭。
看着朋友不解的樣子,陳丹青說:
和一個蠻橫的人講道理,接下來就是無休止的争吵。
我退一步,可以讓事情最小化,那為什麼不呢?況且我們還要趕時間。
聽了這話,朋友豁然開朗。
很多人認為,遇事後退是軟弱的表現,自己不理虧,就一定要據理力争。
其實不然。
活在世上,我們總會遇到磕磕碰碰,一味糾纏,隻能讓自己陷入泥淖當中。
一個人懂得适時退避,不僅展現了為人的胸襟,更彰顯出處世的智慧。
人生過半,願你懂得後退的道理,修得從容的心境,不懼起落,無畏風雨。
▽
《遺教經》有言:“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唯有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為常人所不能為。
人生下半場,選擇忍、讓、退,不是“慫”了,而是我們“懂”了。
懂得堅韌,懂得低頭,懂得寬容。
人到中年成熟的标志,不過是開始收起鋒芒,放下身段,柔軟地活着。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