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空青
人生該是追求美的旅程。
靜下來,讀讀詩吧。
【緣起】
元宵,是食物名,也是節日名。
可惜現在,無論食物還是節日,好像都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了。
小時候的自己特别喜歡黑芝麻餡兒的元宵,也特别喜歡最經典的五仁月餅。慢慢長大,花裡胡哨的月餅和元宵層出不窮,我從來都沒有正眼看過。
小時候也喜歡過元宵節,雖然是小縣城,也會挂上一整條街的燈籠,會有漫天的燈謎,會有糖葫蘆,會有一大片一大片的紅色和喜慶。
兒時時光一去不複返。
物非,人尤是。

這篇文章,想講一首古代元宵節的詞,來自宋代歐陽修。前幾日回老家,又恰好讀到這首詞,實在勾起了太多回憶。
這首詞很經典,還在國文課本上出現過。但最近關于這首詞的作者是不是歐陽修,學術界又起了新的争議。
我們先來讀詞,再來講這一段争議。
【詩篇】
生查子·元夕歐陽修 〔宋代〕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誦析】
上面說到作者起了争議。因為現在又有觀點認為這首詞其實是才女朱淑真的作品。
這一觀點具體出自何方沒有考證到,但他們的主要證據則是這首詞的主題。
因為宋代女子受封建束縛很重,就算寫出這樣一首《生查子·元夕》,肯定也是流傳不出去的。
而且詞的内容又是關于元宵幽會,懷念舊人。如此露骨的相思就更加讓那些衛道士們不舒服,唯恐傳播出去壞了女子風氣,是以後人才把這首詞安在了歐陽修名上。
這樣的說法流傳甚廣,是真是假無從分辨,隻能是聊備一說,為詩歌史再增一抹神秘與朦胧。
元宵節,唐代開始有觀燈鬧夜的民間風俗;宋代更是發展壯大、盛況空前。不僅開宵禁,晚上也可以自由出行;而且又是新春,正是男男女女春心萌動、談婚論嫁的年紀。
于是乎,元宵節又多了一個社會功能,那就是男女幽會、談情說愛。
詞所記載,正是此事。
詞分八句,前面四句以“去年”領起;後面四句以“今年”領起,結構分明。
還記得去年元宵節的時候,賣花的集市上燈光璀璨,如同白晝;
圓圓的月亮漸漸爬出東山,跳躍到臨近的樹梢上,一雙靈動的眸子,注視着天底下有情的男女。
那時候的我們,悄摸摸地溜出來,約定好黃昏以後見面。晚上的時光,有燈有月,風花雪月,何等溫情。
今年,依然是滿月、依然有漫天的月輝。
但是,你去哪裡了呢?
沒有人跟我相約黃昏以後了。
帶着乏味的心情出門賞燈,看街上一對對男女柔情蜜意。
心中,思念愈甚,痛苦愈甚。
不知不覺間,淚水就打濕了衣服,打濕了袖口。終于不堪承受這裡熱鬧歡快的氣氛,隻好一個人回家,默默無言。
一首很簡單的相思詞。上下兩阙分别寫了去年會情人的甜蜜與今年的痛苦。語言曉暢,明白如話,讀來卻情深動人。
詞與崔護的“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有異曲同工之妙。場景各異,主人公心中痛苦感傷卻如出一轍。物是人非的感喟也是一樣的扣人心弦。
【空青語】
書接前言部分。
我希望有一天,人們能夠重新重視起老祖宗留下的智慧與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日日熏陶,時時利用。
我希望有一天,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能夠跨過上世紀的斷層,繼續帶着它的中華兒女,昂首挺胸地往前走、往世界走!
有多久沒吃過元宵了呀。。
文中圖檔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煩請聯系,我會立即删除!
你的關注與評論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編輯 空青
排版 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