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他讀書勤奮,才華橫溢,筆耕不辍,文學上造詣極高。《誨學說》就是他在茫茫史籍中,結合自身的經驗,留給他的次子歐陽奕的精神财富。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歐陽修其人。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籍貫江西廬陵(即今天的江西吉安市永豐縣),出生于綿州(今四川綿陽市)。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歐陽修進士及第。他一生先後在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為官,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歐陽修為人正直,注意選拔後進,曾支援範仲淹的革新運動,到了晚年思想趨向保守,後來與司馬光一起反對王安石的“新法”。死後谥号“文忠”,是以一般也稱他為歐陽文忠。
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轼、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他是宋代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轼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歐陽修發展了韓愈的古文,引領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歐陽修基于他正确的古文理論而開創了北宋新一代文風,他創作的散文成就很高。同時,他還變革了詩風和詞風。他和宋祁合撰《新唐書》,編撰了《新五代史》,說明他有較高的史學成就。現在傳世的有《歐陽文忠集》。
那麼,歐陽修《誨學說》的具體内容是什麼?我們從中可以受到怎樣的啟示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付奕。
這段文字出自《歐陽修全集·筆說》,用現在的話來解釋就是:
玉石如果不雕琢,就不能成為器物;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懂得道理。然而玉石作為一種物質,擁有不能改變的恒常品性,即使不雕琢為器物,也仍然不損害它作為玉的本性。人的品性,會随着外物的影響而發生變化。人如果不學習,就會放棄成為君子而變為小人,怎麼能不思考這個道理呢?這就是為父對你(歐陽奕)說的話。
在歐陽修4歲時,他的父親就去世了,家庭很貧困,但是他的母親對教育很嚴格。為了節減開支,歐陽修的母親以蘆葦、木炭作筆,在地上教歐陽修寫字,這就是“畫荻教子”的故事。他的母親經常以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教育他,在母親的影響下,歐陽修在家訓中也表達要兒子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從中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這篇《誨學說》就是他教育二兒子歐陽奕時寫下的,鼓勵他兒子努力學習、提升道德修養。《誨學說》的目的就在于此。
歐陽修在《誨學說》中讨論了“玉”與“人”辯證關系。他想表達的意思是,玉石如果不經過雕琢與打磨,就不能展現光芒被人喜愛。人如果不能靜下心、不經過鍛煉,就不能成為擁有高尚品德的君子或有所作為。當今社會,物質發達、欲望泛濫,假如人們再不努力學習,就會碌碌無為、失去精神方向,更找不到幸福和快樂。是以,《誨學說》中的警句名言其實是在幫助我們,時時提醒自己、檢討自己,把我們内心的欲望和灰塵擦去,恢複我們内心本來的清淨面目。我們努力學習讀書,勤勞奮鬥就是為了擁有更幸福和更有意義的人生。面對現實中的不正之風,如果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風熏陶,很容易就會走上邪路歪路。歐陽修在《誨學說》告誡教育兒子要做個正直的人,要走正道,這對歐陽奕為官做人都起到了很大的引導作用。
《誨學說》中指出“人之性,因物則遷”。如果細心觀察,會發現曆史上确實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我們熟悉的《三字經》中說道:“昔孟母,擇鄰處。”在戰國時期,孟子的母親為了教育好孟轲,先後三次搬家,就是為了給孟子尋找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孟母最後安家在學堂附近,這樣孟子就能夠常常親近仁者,在老師與同學的氛圍中成長,得到良好的熏陶。最終孟子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成為一代儒家聖賢。
是以我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做人做事同樣如此,親近仁者,就會變善;親近惡人,就會學壞,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如同貼着朱砂會變紅,挨着墨汁會變黑一樣。荀子也說過:“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他的意思是:蓬草生長在麻叢中,不須扶持自然就會長得挺直;白沙混進黑泥裡,就會變得和黑泥一樣黑。是以,這就是“環境造就人”的意思。是以,父母家庭的言傳身教顯得彌足珍貴,孩子的行為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如果在一個家庭中,父母長輩有很多不良嗜好,都會深深影響到孩子,例如抽煙、喝酒、賭博等等。是以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
此外,歐陽修還善于識别人才和培養人才。他曾舉薦過的蘇轼、曾鞏、王安石等人,曆史證明确實都是人才,後來都受到了朝廷重視。而且,歐陽修所引領的宋代詩文革新運動,旨在傳承和發揚古文,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産生了重大的影響。蘇轼、曾鞏、王安石等人的人格與文學成就相得益彰,在他們後面都能看到歐陽修的教誨與影響。是以,歐陽修寬廣的胸襟,對人才的鑒别與培養,對文學革新事業的貢獻,讓後人切實感受到他的人格力量。
《誨學說》中提到的玉有不變恒常的屬性,但是人的心性會随着外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人生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沒有勤奮努力好學的習慣,很有可能會遠離道業,由君子變為小人,不可不謹慎小心。再者,人的一生,若是沒有學習的目标、方向、習慣,難免會有迷茫和無助,缺少了學習的信仰,更會不知所措、遺憾空虛。
通過學習歐陽修的《誨學說》,我們對“玉”與“人”的辯證關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其中的名言,“玉不琢,不成器”可謂是誨學良言,發人深省,引人向善。
◎本文原載于《人民政協報》(作者王傑),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