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宋八大家(中)——曾鞏、王安石

作者:餘溫—故人如詩

哈喽哈!我是餘溫,

今天來聊一聊曾鞏和王安石

先來說曾鞏,字子固,江西撫州南豐人,出生于建昌軍南豐,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沖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曾鞏為政時廉潔奉公,勤于政事,關心民生疾苦。

唐宋八大家(中)——曾鞏、王安石

圖檔來源網絡

曾鞏由歐陽修舉薦到京師當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理校出《戰國策》《說苑》《新序》《梁書》《陳書》《唐令》《李太白集》《鮑溶詩集》和《列女傳》等大量古籍,對曆代圖書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寫了大量序文。

曾鞏的一生,成就很多。尤其是在文學創作上,尤為突出。他積極參與歐陽修詩文革新運動。他散文内容廣泛,義理精深,節奏舒緩,感情醇厚,氣質内潛;主題明确,說理有條不紊;精于煉句,語言淨潔,尤善用排比句、對偶句。《宋史·曾鞏傳》稱他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于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又稱其文“纡除而不煩,簡奧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宋史·曾鞏傳》還稱他“性孝友,父亡,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于委廢單弱之中。宦學昏嫁,一出其力”,既是一個奉父母以德的孝子,又是一個兼顧弟妹于艱難之時的好兄長。

唐宋八大家(中)——曾鞏、王安石

曾鞏文章的特色在幾個不同的方面。首先是論事之文寫得纡餘委備,委婉曲折。其次,曾鞏文章雖質樸少文,然亦時有搖曳之姿,縱橫開合。贈序之文,尤有特點。再有,善于記叙,其特點是條理分明,無不達之意。還有長于記叙、不多寫景,例如《醒心亭記》、《遊山記》等。但也有極刻畫之工,如《道山亭記》。《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于一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當西昆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自然。

他的議論性散文特點是: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芒。《唐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戰國策目錄序》論辯人理,氣勢磅礴,極為時人所推崇。

他的記叙性散文特點是:記事翔實而有情緻,論理切題而又生動。《寄歐陽舍人書》和《上福州執政書》曆來被譽為書簡範文。叙事委婉深沉,語言簡潔凝練,結構十分嚴謹。

曾鞏的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詩。存詩400餘首,其詩特點是比較質樸,雄渾超逸,含義深刻,略似其文,格調超逸,字句清新。

來看他的作品

唐宋八大家(中)——曾鞏、王安石

《詠柳》

亂條猶未變初黃,

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譯文:

雜亂的柳枝條還沒有變黃,在東風的吹動下狂扭亂舞。

把它的飛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間還有秋霜。

這首詩把柳絮飛花的景色寫得十分生動。柳絮在東風相助之下,狂飄亂舞,鋪天蓋地,似乎整個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個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唐宋八大家(中)——曾鞏、王安石

再來看一首

《城南二首·其一》

雨過橫塘水滿堤,

亂山高下路東西。

一番桃李花開盡,

惟有青青草色齊。

春雨迅猛,池塘水滿與堤齊平,遠處群山高低不齊,東邊西側,山路崎岖。

熱鬧地開了一陣的桃花和李花已經凋謝,隻能看見萋萋的春草,碧綠一片。

曾鞏通過桃花、李花容易凋謝與小草青色長久相對比,暗示了這樣的一個哲理:桃花、李花雖然美麗,生命力卻弱小;青草雖然樸素無華,生命力卻很強大。

唐宋八大家(中)——曾鞏、王安石

再來看一首詞

《墨池記》

臨川之城東,有地隐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雲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迹,豈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緻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願有記”。推王君之心,豈夫妻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名為《墨池記》,着眼點卻不在“池”,而在于闡釋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學習的道理,以此勉勵學者勤奮學習。文章以論為綱,以記為目,記議交錯,綱目統一,寫法新穎别緻,見解精警,确是難得之佳作。

  本文意在寫論,但發議之前,又不能不記叙與墨池有關的材料。否則,議論使無所附麗,顯得浮泛,說教空洞。如記之過詳,又會喧賓奪主,湮沒題旨。故作者采用了記議結合,略記詳論的辦法,以突出文章的題旨。開頭,大處落筆,以省險的筆墨,根據荀伯子《臨川記》所雲,概括了墨池的地理位置、環境和狀貌。它不是在記叙之後再發議論,而是記事、議論錯雜使用,渾然一體。盡管議多于記,卻無斷線風韻,遊離意脈之弊,讀來覺得自然天成。可以說《墨池記》脫盡了他人窠臼,辟出了自家蹊徑。

曾鞏一生用功讀書,極嗜藏書,從政之便,廣覽博收。家裡藏古籍二萬餘卷,收集篆刻五百卷。

接着我們來聊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中)——曾鞏、王安石

說到王安石,大家可能比較熟知他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隻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還有《梅花》

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王安石有很多詩都是我們特别熟悉的,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撫州臨川人 。中國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改革家。

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吊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

從文學角度總觀王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餘風作出了貢獻。但是,王安石的文學主張,卻過于強調“實用”,對藝術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他的不少詩文,又常常表現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還有一些詩篇,論禅說佛理,晦澀幹枯,但不失大家風範。

王安石的短文,直陳己見,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獨特風貌,如史論《讀孟嘗君傳》,全文不足百字,然而層次分明,議論周密,詞氣淩厲而貫注,勢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辯的邏輯力量。還有一部分山水遊記散文,簡潔明快而省力,亦記遊,亦說理。

唐宋八大家(中)——曾鞏、王安石

《讀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是以不至也。

白話譯文:

世人都稱贊孟嘗君善于得到人才,是以人才都投靠他的門下,而他終于借助他們的力量,從虎豹一樣兇惡的秦國逃走。哎呀!孟嘗君隻不過是些雞鳴狗盜之徒的頭目罷了,哪裡稱得上善于得到人才呢?不是這樣的話,他完全可以憑借齊國的強大力量,得到一個真正的人才,就可以南面稱王而制服秦國,還用得着這些雞鳴狗盜之輩的能力嗎?雞鳴狗盜之輩出入他的門下,這正是真正的人才之是以不到他那裡去的原因呀。

這篇文章是作者讀《史記·孟嘗君傳》之後發出的感想,旨在破“孟嘗君能得士”的世俗之見。一說該文作于淮南節度判官任上,,一說作于作者在京直集賢院、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期間。全文隻有四句話,九十個字,可是轉折跌宕,氣勢充沛。作者以異于傳統的“士”的标準,反駁了史書中所羨稱的“孟嘗君能得士”之說。

曾鞏和王安石我隻是簡單的介紹了他們的生平和作品,當然他們的人生故事遠比我說的更要豐富,作品也比我說的更有趣,希望大家可以多多的了解我們的文化,如果你對哪位文學方面的名人有興趣可以留言,我們一起聊一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