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代名人地域認定,主要靠曆史上的本人自述、典籍記載以及現有或者出土文物佐證。諸葛亮躬耕地屬于南陽?還是襄陽?還是要靠證據說話,現将兩地的主要證據提供出來,大家自己分析。

一,本人自述
1,南陽:諸葛亮《黃牛廟碑記》第一句就寫到“仆躬耕于南陽之畝”(宜昌博物館)
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家書《與子書》“餘自隆中結構茅廬于卧龍崗下”
2,襄陽:無諸葛亮本人叙述
二,曆史典籍記載
1,南陽:
《三國志》:“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諸葛氏族譜》:諸葛“亮,生于琅琊,遷于南陽,仕于西蜀”
魏晉時期,“亮初亡”,鎮守南陽的季漢故将黃權,在諸葛亮躬耕地舊址,南陽隆中卧龍崗“建庵祭祀”。
西晉惠帝時,曾指令鎮南将軍荊州刺史劉弘與李興一起到諸葛亮故宅祭祀。《祭諸葛丞相文》:“天子命我,于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轼諸葛之故鄉……”
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中州雜俎》記載,隋朝開皇二年《斷石幢》:此地(今平頂山)有諸葛之舊墳墟,在高陽華裡。山下少西有諸葛廟,東金雞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處.蓋孔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陽則自孔明始也
唐朝時期。《諸葛廬碑》(趙均《金石林時地考》)載:諸葛廬“在南陽縣城西南七裡。”
丞相裴度,稱諸葛亮“踠足南陽”“公是時也,躬耕南陽,自比管樂…..時稱卧龍”(成都武侯祠三絕碑),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陳子昂………,都有南陽“隆中”“卧龍崗”“諸葛廬”“卧龍”等詩句(略)
南宋嶽飛北伐,巡視“唐”“鄧”,路過南陽卧龍崗武侯祠,手書《出師表題跋》:“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祠、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嶽飛并識。”
金朝南陽縣令元好問《豐山懷古》:卧龍起隆中。
元初大德二年(1298),南陽監郡馬哈馬拜谒武侯祠時,年久失修,幾為廢墟。遂與少府李君源等倡儀重修,四年(1300)春竣工,“一易而新之”。中殿塑諸葛亮像,旁塑關、張從祀。(元南陽儒學教授王謙《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廟碑》)。至大元年(1308),河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何玮行農至郡,倡議擴建侯祠,東為廟,廟後為學。祠為武侯祠,廟為孔子廟,學為諸葛書院。至正十五年(1355),南陽知府莊某複加修葺。又于諸葛書院建東西齋房各三楹,使武侯祠與諸葛書院渾然一體(元張繼祖《敕賜諸葛書院增修學宮之記》)。
明洪熙元年(1425),知府陳正倫建成正堂三間。宣德元年(1426),又與同知張永、推官司憲、南陽知縣李桓圭續建草廬等,南陽武侯祠又重備大觀(明王直《重修諸葛武侯祠碑記》)。正統年間,知府陳悌再次修葺。(明楊士奇《鼎建諸葛孔明祠碑記》)。弘治八年(1495),河南參政顧福分守南陽,檄知府馬輿、知縣李通重修。(明李東陽《重修諸葛武侯祠堂記》)。正德元年(1506),唐王妃蘇氏命承奉白震修葺武侯祠,堂庑梁楹“撤而新之”(明朱瑾《重修諸葛武侯祠記》)。嘉靖四年(1525),知府楊應奎增修大備(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十五年(1536)二月,知府屠倬再次修茸(明孫哲《重修漢諸葛忠武侯祠之碑》)。
康熙二十一年(1682),南陽鎮總兵柯彩捐俸修葺祠宇(清柯彩《重修武侯祠院碑記》)。康熙三十年(1691),豫撫閻興邦、南陽知府朱磷自捐俸金複建書院,中建講堂,旁建齋舍,其後建“三顧祠”。祠祀武侯,以司馬德操、徐元直陪祀(清彭始抟《重修諸葛書院碑記》)。康熙五十年(1711),知府羅景與南陽鎮總兵楊鑄共議擴建武侯祠,原計劃于樓前隙地“積土為山,疊石成峰”但在施工時于地基中發現前入題詠石刻,内有“卧龍崗十景”。(1712)八月複建成,曆時十四個月有奇(清《重修卧龍崗諸葛廬記》、羅景《重修卧龍崗忠武侯祠記》)此後,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及光緒年間,知縣吳堂、姚眶,任恺,知府顧嘉蘅、傅鳳飓皆有增葺。
2,襄陽
東晉末年襄陽人習鑿齒《漢晉春秋》:亮家于南陽鄧縣襄陽城西二十裡号曰隆中。
郦道元《水經注》:酒水又東徑隆中,曆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禅雲:先帝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
司馬光《資治通鑒》:(諸葛亮)初寓居襄陽隆中。
蘇轼:隐隐龜背起,傳雲古隆中
三,文物佐證。南陽、襄陽都沒有新的出土文物,隻提供雙方現有文物
1,南陽
武侯祠,草廬,諸葛井,三顧橋,卧龍十景,千年古樹,元代以來的碑刻、匾額三百多通。屬于元、明、清文物。
明代襄簡王神道碑,清末“古隆中”石牌坊。屬于明、清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