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時北京人嘲笑的“光祿寺茶湯”,是怎麼回事?

作者:海峽網絡

清朝史學家章學誠在随筆文集《乙卯劄記》中說,在北京人中流傳着10種可笑的事情,排名第一的是“光祿寺茶湯”。

光祿寺茶湯是什麼來頭,讓京城的人們笑得如此開心?

光祿寺是一種掌管祭祀、朝會、宴鄉酒醴膳羞之事的機構,早在秦朝時就已經設立。在明朝時,皇宮裡沒有設定備辦飲食的禦膳房,皇族成員的日常飲食由光祿寺負責。光祿寺一年耗費了36萬兩銀子,卻沒有讓皇帝吃好。嘉靖皇帝甚至埋怨起來:“今無論祖宗時,兩宮大分盡​省,妃嫔僅十餘,宮中罷宴設二十年矣。朕日用膳品皆下料,無堪​禦​者。”不知道光祿寺給皇帝吃了些什麼,以至于讓他憤怒地說出“下料”這樣的話來。

清朝時北京人嘲笑的“光祿寺茶湯”,是怎麼回事?

嘉靖皇帝

不過,​盡​管光祿寺的夥食不盡人意,卻頗有創新精神。

前面說過,光祿寺要負責祭祀事宜。在古代,祭祀活動的程式非常複雜,讓時間變得極為漫長。為此,光祿寺需要為參加祭祀活動的皇室成員和文武百官準備一些食物充饑。北京位于北方,秋冬季節比較寒冷,這些食物很容易變得冰涼,難以下咽。于是,光祿寺的官員就開動腦筋,發明了一種被稱為“茶湯”的食物。

茶湯做法是:先将秫米、糜子等磨成面粉狀待用,随後将滾燙的開水把秫米面沖成稀糊狀,再加入紅糖、白糖、青紅絲、芝麻、核桃仁、什錦果脯、葡萄幹、京糕條、松子仁等調料,即可食用,這種食物吃起來又香又甜又滑爽,極為可口。

清朝時北京人嘲笑的“光祿寺茶湯”,是怎麼回事?

茶湯

我們可以想象,在天寒地凍的郊外舉行祭祀活動時,當饑寒交迫的皇室成員和文武百官捧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茶湯時,心裡該有多快活呀。

茶湯問世後,受到了皇室成員和文武百官的熱烈歡迎,紛紛點贊。光祿寺的官員受到鼓舞,再接再厲,對茶湯的制作和原材料進行改良。比如,為了提高茶湯的口感和适應更多人的口味,他們使用了更加精美的原材料,原材料的品類也更加豐富。再比如,為了能夠在最短的時間裡沖泡出更多的茶湯,他們研發了一種能裝幾十公斤水的大銅壺和一套特殊的沖泡技巧。

長期以往,茶湯成為光祿寺的招牌食物,廣為人知。

清朝入關後,在内務府下面設立了禦膳房,管理皇帝、後妃及宮中其他皇室成員的飲食、典禮筵宴等。光祿寺依然存在,不過職能、職責有了變化,不再負責皇室成員的飲食,而是主要承擔祭祀活動。

清朝時北京人嘲笑的“光祿寺茶湯”,是怎麼回事?

禦膳房

《清史稿·職官志二》記載:“(光祿寺)​掌​燕勞薦飨,辨品式,​稽​經費。凡祭祀,會太常卿省牲,禮畢,進胙天子,頒胙百執事。蕃使廪饩,具差等以供。”這是說,光祿寺負責慰問軍隊、宗廟祭祀等。等祭祀活動結束後,光祿寺官員向皇帝進獻胙肉,并将胙肉分發給在場的文武百官。

到了清朝,光祿寺還是需要在祭祀活動中為皇室成員和文武百官提供茶湯。可是,光祿寺的官員們變得越來越不負責,采購的原材料經常出現偷工減料、粗制濫造的行為,導緻沖泡出來的茶湯越來越不好吃。皇室成員和文武百官又不能公開埋怨——畢竟在祭祀活動上還有更加難吃的胙肉,隻能在背地裡吐槽光祿寺的茶湯,認為這種食物名不副實、虛有其表,實在是可笑、可笑。

不過,​盡​管光祿寺的茶湯已經淪為笑柄,但這種皇家點心在傳到民間後,受到了老百姓的追捧。在北京、天津等地,茶湯成為老百姓的日常食物。

清朝時北京人嘲笑的“光祿寺茶湯”,是怎麼回事?

清朝嘉慶年間,北京城裡流傳着一首《都門竹枝詞》:“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面茶;涼果糕炸糖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饽饽……”歌詞裡面,全是北京老百姓脍炙人口的名小吃。

1985年,根據老舍原著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上映。在電視劇裡有這樣一幕場景:當齊老太爺到地攤上買兔兒爺時,一個鏡頭轉向了賣茶湯的攤主,他右手提着一個金光锃亮的大銅壺,大銅壺口冒着熱氣,左手拿着一個碗,向齊老太爺吆喝。齊老太爺停了一下,自顧自地走了。

清朝時北京人嘲笑的“光祿寺茶湯”,是怎麼回事?

天津茶湯

2008年,天津著名民俗作家馮骥才在《俗世奇人》中寫了一篇《好嘴楊巴》,講述了一段李鴻章在天津吃楊巴茶湯的趣事。當然,李鴻章究竟有沒有吃楊巴茶湯,我們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