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蓋碗泡白茶,瀝幹與不瀝幹茶湯的差別大嗎?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

作者:小陳茶事
蓋碗泡白茶,瀝幹與不瀝幹茶湯的差別大嗎?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号: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最近的天氣總是陰雨連綿。

整天都有一種潮乎乎、悶乎乎的感覺。

灰蒙蒙的天空伴着降雨,這樣的冬日,讓人郁悶。

每每這種天氣,家家戶戶的陽台上都挂滿了衣服,至少在下雨期間,是難以晾幹的。

還得請出烘幹機等除濕器件,以防衣服長時間待在這樣的天氣下,出現怪味。

細細密密的雨,四面八方飄來,一把小傘似乎打向哪個方位都不對。

蓋碗泡白茶,瀝幹與不瀝幹茶湯的差別大嗎?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

這陰暗的天氣,配上濕漉漉的心情,真是惹得一身煩惱無處發洩。

隻希望這個雨季快點過去。

這雨滴,就像今天要說的沒瀝幹的茶湯,淅淅瀝瀝,前者郁結在心中,後者苦澀在口中。

許多人在使用蓋碗沖泡白茶時,到了出湯總是忽略瀝幹這關鍵的一步。

出湯不僅講究快出水,瀝幹也是影響茶湯風味的因素。

沒有徹底瀝幹的茶湯,最後大多是苦澀難喝的,還降低了茶葉的耐泡度。

蓋碗泡白茶,瀝幹與不瀝幹茶湯的差別大嗎?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

《2》

沒瀝幹,易使湯感過濃、又苦又澀。

之前一位茶齡3個月的茶友反映,自己泡的茶,總是苦苦的,一度懷疑是茶葉的品質有問題。

便讓其拍了茶葉的圖檔過來,是一款2020白牡丹。

仔細觀察後,發現問題或許不在茶葉上,因為這款茶葉的芽頭看上去較為飽滿,白毫豐富。

外觀也是正常的嫩綠色,茶梗短短的,葉片也呈細窄的模樣。

至少從圖檔中看起來,白牡丹的品質不低。

既然不是茶葉自身的問題,大膽猜測或許是茶友沖泡手法不當。

這位茶友也很大方地錄了個沖泡視訊,進而更直覺地發現問題。

視訊中,茶友拿出蓋碗、稱茶、注水一系列步驟下來,并沒有什麼大問題。

直到出湯時,發現了緻使茶湯苦澀的“罪魁禍首”。

蓋碗泡白茶,瀝幹與不瀝幹茶湯的差別大嗎?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

當蓋碗傾斜至90度左右,茶湯呈瀑布狀落進公道杯,大部分茶湯被倒出後,出湯戛然而止。

明顯看到還有斷斷續續的湯水滴落時,茶友就将蓋碗收回茶盤中了。

這不被重視的茶湯,被殘留在蓋碗底部,浸泡着茶葉。

要知道,這就造成了悶泡,是好茶的一生之敵。

内質豐富的茶葉,不僅鮮爽滋味充足,苦澀物質也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态。

而悶泡卻打破了這份甯靜,長時間的浸潤,讓苦澀物質過度析出,火山噴發般洶湧而來。

最後源源不斷地釋放進餘下的茶湯中,口感可想而知,又苦又澀。

喝茶不是熬中藥,湯感太過濃重,對身體沒什麼好處。

好茶在接觸沸水的瞬間,就已經開始釋放營養内質了。

不需要額外的時間加持,那樣隻會“苦”了茶湯,也“苦”了喝茶的人。

蓋碗泡白茶,瀝幹與不瀝幹茶湯的差別大嗎?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

《3》

過量地析出内質,還讓茶葉的耐泡度大打折扣。

2018立秋壽眉餅的沖泡,還記憶猶新。

經過蒸軟、包揉、壓制的白茶餅,風味本就可能較散茶來得更加濃郁。

因為在壓餅過程中,茶葉的細胞壁破裂,其中的細胞液溢出,附着在茶葉表面。

在快出水的沖泡下,茶湯的滋味展現,曼妙無比。

陳化多年的茶餅,溫杯後,蓋子上滿是藥香、陳香。

而第4沖,一般多是茶湯滋味的巅峰。

但壽眉餅将高山茶耐泡的特質,呈現得一覽無遺,檢視葉底,竟然還有部分沒被完全潤濕的葉片。

可見,好茶在快出水的沖泡下,耐泡度多麼驚人。

蓋碗泡白茶,瀝幹與不瀝幹茶湯的差別大嗎?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

反之,沒瀝幹或是悶泡,就做不到這點。

優質的茶葉,就算内質再怎麼富裕,也經不起悶泡的“霍霍”。

一個不注重細節,就毀了茶葉好多溫柔。

好茶的内質,不需要悶泡,接觸沸水的那一刻,就已經帶出足夠的鮮香醇爽。

正常的沖泡,茶葉的内質是一個均勻釋放的狀态。

這樣一來,才能得到适口的茶湯,才能看出一款好茶極佳的耐泡度。

若是蓋碗中有殘留的茶湯,這些湯水一直長時間浸泡着茶葉。

茶葉體内的物質,迅速且過量地釋放進茶湯裡。

這樣在前幾沖的沖泡中,湯感自然會過濃,造成苦澀滋味。

并且,内質在這過程中大量釋放,到了後續,已是精疲力竭,沒有更多的内質支撐茶湯。

便是沒瀝幹,影響了茶葉的耐泡度。

蓋碗泡白茶,瀝幹與不瀝幹茶湯的差別大嗎?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

《4》

正确的出湯姿勢,應該是快出水+瀝幹。

二者在沖泡幹茶時,缺一不可。

快出水,指的是,從注水到大部分茶湯被倒出,這個過程最好控制在7-8秒之間。

短短幾秒的時間,已經讓好茶的内質均勻釋放。

這時候的茶湯滋味,濃淡适宜,符合大多數茶友的口味。

如果用蓋碗泡茶,要做到瀝幹,就是指在蓋碗傾斜到一定角度,茶湯呈瀑布狀倒出後,再停留一段時間,直至一滴不剩。

因為快出水隻是倒出大部分的茶湯,不要立即放下蓋碗。

當還有稀稀拉拉的湯水滴落時,就代表蓋碗内還有“漏網之湯”。

可以先平放蓋碗,接着重複出湯的動作,就會發現還有少量的茶湯流出。

蓋碗泡白茶,瀝幹與不瀝幹茶湯的差別大嗎?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

由于出湯時,茶葉與水都往一個方向傾斜。

大量的茶湯透過蓋碗落進公道杯,但少量的茶湯卻被泡開的茶葉阻擋,留在了蓋碗底部。

難以徹底瀝幹時,就需要手腕的配合,再次翻轉。

或者用力抖動幾下蓋碗,這時每抖一下,就會看到幾滴茶湯滴落。

泡茶,需要耐心。

請别嫌棄瀝幹麻煩,這都是為了保證有一個好的喝茶體驗。

出湯完畢後,無比確定茶湯已經瀝幹,沒有餘湯殘留。

不要由于疏忽了小小的細節,導緻最後的茶湯苦澀,影響後續沖泡次數。

蓋碗泡白茶,瀝幹與不瀝幹茶湯的差別大嗎?一對比,差距就出來了

《5》

細節決定成敗。

一塊石磚的錯位,會導緻樓房的坍塌。

一個蟻穴的存在,會造成千裡之堤的崩陷。

大事,必做于細。

好像、幾乎、大概、等等詞彙都是“差不多先生”的常用語。

不要差不多,瀝幹就是應該做到徹底。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成也細節,敗也細節。

殘留的茶湯,看似微若礫砂,卻大大影響着茶湯的風味。

一沖接着一沖,始終留着苦澀物質超标的餘湯。

實在是辜負了好茶的絕佳風味,破壞品茶心情。

然而,隻要在出湯時稍加注意,就能輕易喝到好茶的風味,何樂而不為呢?

更多關于泡茶的知識

白茶沖泡小知識:茶湯是完全瀝幹好,還是應該留一點在蓋碗裡?

泡茶時,老茶客們常提的悶泡、坐杯、留根、瀝盡,你都了解嗎?

白茶應該怎麼泡?是悶泡,是快出水,還是“前快後慢”?

白茶不能悶泡卻能煮,沖泡時的煮茶和快出水,不沖突嗎?

白茶的耐泡和久泡、悶泡不同,别再搞錯了,喝多了悶泡茶容易傷身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