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要在贊美某一種水果的時候,我們總會慣用水果之王來稱贊它們的食用價值。比如水果之王、水果之皇、水果皇後等高端詞彙。一般人聽到這些贊美詞之後總會被這些水果的價值所吸引,然而結果卻讓人大失所望,并每個人的口味不一樣,即便是高端的水果也無法滿足所有人的味蕾。
就拿水果之王的榴蓮來說吧,許多人對于榴蓮的看法就是臭得難以下咽,即便榴蓮被說成是頂得上3隻老母雞的營養,也很難讓一些人接受。話題扯得有點遠了,那麼我們來了解一下今天筆者要跟大家介紹的這種水果,它素有“果中聖品”的美譽,它果實表面上的一層特殊東西可以作白糖代用品,果實藥食兩用價值非常高,但現實生活中卻出現了個怪相,農民所種植的這些水果經常出現賣不動的尴尬局面。

此時正是冬季,在農村地區在冬季成熟的水果并不多,除了南方的柑橘之外,北方最多的就是柿子。在過去幾年,筆者經常在網絡新聞上看到柿子滞銷的報道,當時很納悶為何這麼好吃的水果會經常滞銷,後來才得知柿子在從糧食的角色轉變為水果的過程中失敗了,導緻柿子至今隻是小衆水果,上不了大台面。
柿子難道真的沒市場嗎?價值不高嗎?其實不然的,柿子在我國種植了2千多年,曾是我國勞苦人民的救命糧食,賴以生存的作物。柿子不僅能夠充饑,它還是一種營養價值十分豐富的水果,在藥用領域也有很高的價值。從營養價值方面來看,柿子一直以來都被譽為“果中聖品”,成熟的柿子富含多種營養元素,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10多倍,食用柿果比食用蘋果對心髒更為有益。
一般我們吃柿子都是剝了皮之後享受它的果肉。老人說柿子皮不能吃,因為柿子皮很澀,實際上并非如此,柿子皮含有一種鞣酸,如果吃多了可能會造成胃柿石。這友善知識可能很多人都比較清楚,而柿子還有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小知識,那就是剛采摘的柿子表皮會有一層白霜,老人告訴筆者,這一層的白霜可是好東西,它可以用來作白糖的代用品。
柿子是食用其實衆人皆知,而柿子的藥用就了解不多了。在醫藥上,柿子能止血潤便,緩和痔疾腫痛,降血壓。柿餅可以潤脾補胃,潤肺止血。明朝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到,“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氣甲,性澀而能收,故有健脾、澀腸、治嗽、止血之功”。
那麼從藥用、食用上去了解柿子,這種水果絕對是有很高經濟價值的,可為何近年來卻經常聽到柿子賣不動、滞銷的新聞呢。筆者認為整個社會對柿子的需求并不大,首先作為水果,柿子也是小衆水果,入藥的話,柿子的替代品很多,一般作為食療食材比較常見。另外柿子品種不斷推陳出新,老舊品種口感不如新品種,那麼滞銷也就是常見現象了。
對此你們怎麼看着柿子經常滞銷的情況呢?你們當地柿子行情如何呢?歡迎留言說說你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