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鏡報》6月9日報道,俄羅斯一名23歲的媽媽安娜·魯贊金娜(Anna Ruzankina)日前将3歲女兒安娜斯塔西娅(Anastasia)用衣服懸空挂在6樓陽台外作為懲罰,因為女兒不乖,在家裡一直哭鬧。曝光的視訊中,小女孩被挂在陽台外時不斷哭喊“媽媽我很害怕”……

最終由于挂女孩的T恤衣服被扯破,女孩從18多米高的地方摔下去當場不幸身亡,目前這位名為盧贊基娜的媽媽因被控謀殺遭逮捕。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是獨立而鮮活的生命</h1>
許多初為人父母的人甚至許多人當了幾十年的父母,依然不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孩子的生命雖然是父母賦予的,但人生卻是孩子自己的。
就像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就算是一個人的人生重來一次,也必然會活得跟之前不一樣。更何況,孩子的生命雖然是起源于父母給予的細胞,但其生長環境、所見所聞都與父母不一樣,他必然是一個與父母不同而又獨立的生命。父母又有什麼資格,自大到覺得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
我們沒有權利決定孩子的未來,更沒有權利決定孩子的生死。
每一個把屠刀伸向無辜幼童的人,都不應該得到寬恕,不論他是有心還是無意!
讓我們用紀伯倫《先知·論孩子》(冰心 譯)中的一段文字來銘記:
你們的孩子,
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
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
卻不屬于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
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
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
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
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
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為人父母者,最重要的兩點是:一、尊重孩子;二、給予孩子自由。每當我們想拿孩子作為發洩情緒的工具時、甚至把孩子當做交換利益的籌碼時,就想想這段文字。我們生孩子養孩子不是為了從他們身上得到什麼,而是希望體驗陪伴一個新生命長大的過程并且讓孩子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允許孩子哭,是培養情商的第一步</h1>
家長們仔細想想,你家是否也是這樣:
孩子一哭鬧,你就上火?然後他哭得更兇?
孩子一哭鬧,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無條件滿足?然後他下次還用這招?
台灣情緒教育專家楊俐容老師曾說過:“每個生氣情緒的背後,都有一個未能被滿足的願望,或者被阻撓而無法達成的目标。”
誠然,帶孩子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既考驗着我們的耐心、又考驗着我們的體力、有時還考驗着我們的智力。
我們很容易在累了、煩了的時候對孩子失去耐心,忘記他們真的還是很小很小的孩子,進而對他們進行言語暴力甚至身體暴力。
但在做這些傷害孩子的舉動之前,請再多思考一下:你的孩子正在成長中,在經曆各種敏感期、各種叛逆期,而在這每一個階段的成長裡,他也在迷茫,也難以自控,他需要你的引導、了解和包容。
當他在哭鬧時,其實他内心最期盼我們這樣做:
01.接納他
接納孩子不安、接納孩子的害怕,當孩子大哭或者向你大聲呼喊時,你一定要選擇和孩子站在一起,而不是和全世界站在一起與他“為敵”,那他的内心該有多麼地無助!
02.了解他
孩子小,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父母很難及時得知或者說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再加上有的家長缺乏耐心。心一急就大聲吼罵,就導緻孩子的不僅沒法說出當時内心的真實想法,而且以後也越來越不想說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03.告訴他,該怎麼做
孩子每天都會産生很多人生困惑,很多時候孩子哭就是因為沒有辦法自己解決問題而尋求爸爸媽媽的幫助。如果我們不仔細找出孩子的疑惑點和困難點所在,而直接呵斥他或者随口敷衍,那孩子就得不到正确的引導,也學不會如何正确地與他人相處,甚至還會使本身處于自我意識爆發期的孩子,變得更加自我,覺得地球該圍着自己轉。
在育兒和教育都如此内卷的當下,我們的孩子其實沒有幾年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可以擁有,作為孩子的爸爸媽媽,我們又怎會忍心在孩子僅有的一段快樂時光蒙上傷痛的陰影?
試想,如果他連童年都如此不幸,又需要要有一顆怎樣堅強的心才能面對人生接踵而至的一個個考驗:中考、聯考、研究所學生考試、公務員考試、工作、結婚、生子、老去………走完這一生。
願每一個父母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句話永遠銘記在心,并享受陪伴孩子成長的快樂!
本文由硯七母嬰情感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