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才是涮羊肉!老北京藏在俗世煙火裡的真講究

想要吃一頓老北京特色大餐,除了烤鴨,大概就是涮羊肉了。

尤其天稍有一點寒意,涮羊肉的館子就開始排隊。碰到周末,稍有點名氣的飯店常常是,裡面羊肉涮得熱火朝天,外面隊伍排得熱火朝天。如果問老闆還剩多少桌啊,連老闆都會暗示你——别等了,去别家吃吧,沒個三兩鐘頭怕是等不到。

涮羊肉之于老北京,就像一場入秋的儀式。就像作家肖複興說,“在我們老院裡,那些老街坊常說,立秋之後,就是家裡再窮,哪怕是襪子露出了腳後跟了,也得吃一頓涮羊肉。”

這才是涮羊肉!老北京藏在俗世煙火裡的真講究

老北京“涮羊肉”這一飲食習慣的形成,離不開它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

地理上,這裡自古靠近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交界之地。自北京一路向北,80公裡能到京西草原,300公裡左右能到張家口沽源、張北草原,承德圍場、豐甯壩上;400多公裡到内蒙古赤峰烏蘭布統等等。與草原遊牧區的天然親近,使這裡的飲食也不可避免受到草原民族的影響。而蒙、滿地兩次統治,把都城建在北京,更是強化了這種影響,從自然的、民間的,上升到政治的,自上而下的。而這些,大約就是如今四九城裡老北京吃牛羊肉的曆史背景。

這才是涮羊肉!老北京藏在俗世煙火裡的真講究

《還珠格格》拍攝地 承德木蘭圍場

如今北京的很多地名依然還留着與此相關的印記。北三環的“馬甸”,早年也是北京回民居住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據說,過去的馬甸羊棧林立,是北京最大的羊隻集散地,當地回族多從事羊行。再比如“牛街”,至今,隻要在北京生活個一年半載,總能聽到有人跟你說起這個地方,“想要吃好吃正宗的牛羊肉就得去牛街”。

牛街位于北京舊城西南角,自宋元起,就是回民的聚居地,古老的牛街禮拜寺、中國伊協和中國伊斯蘭經學院都在這附近。有一種說法,說牛街原來并不叫牛街,但因為附近回民做的牛肉過分好吃,是以慢慢被叫成了牛街。早年間這裡聚集了許多家老字号牛羊肉鋪子,到了上世紀90年代,街道改造,各大鋪子歸攏整合,形成了如今的牛街清真牛羊肉市場,位于輸入胡同三号。有意思的是,這輸入胡同的“輸入”原本其實是“熟肉”,回民稱呼所有被宰殺後的牛羊肉為熟肉,後來大概鑒于名字略顯血腥,才改名“輸入胡同”。

這才是涮羊肉!老北京藏在俗世煙火裡的真講究
這才是涮羊肉!老北京藏在俗世煙火裡的真講究
這才是涮羊肉!老北京藏在俗世煙火裡的真講究

如今,牛街牛羊肉市場的供應,幾乎都來自北京東邊、河北廊坊的大廠回族自治縣,剛剛宰殺的牛羊連夜運到城裡,一道關一道關進入市場,到了晚上就進了尋常人家的鍋子。

走在北京城裡,還能常常見到各種牛羊肉專賣(這大概是一道在其它地方并不常見的城市風景),以專賣烏珠穆沁羊、蘇尼特羊、察哈爾羊等為招牌。很多小門店,看似小小一間,實則已經幹了十來年、甚至兩代人。周圍的老北京,日常要是在家涮羊肉,就轉到這些小店裡稱肉現切,順便帶上一罐麻醬、順路再要上一棵白菜之類,回家就能舒舒服服涮上一頓。

這才是涮羊肉!老北京藏在俗世煙火裡的真講究

按道理講,舊時窮人是少能吃得起肉的。

關于涮羊肉的起源,有一種較為可信的說法:涮羊肉這種吃法最初來自蒙古皇室、再到滿清皇室,換句話說是流傳在皇親貴族間的一道美食。據說,直到後來康熙、乾隆辦千叟宴,涮羊肉這道“禦膳美食”才慢慢流傳到了民間。

有影像資料記載的第一家做涮羊肉的館子當是正陽樓(創立于晚清)。《舊都文物略》中曾載:“正陽樓切肉者為專門之技,傳自山西人,其刀法快而薄,片方正。”作為京城八大樓的一員,清末民初出入正陽樓的,既有惇親王奕誴、珍妃之侄著名美食家唐魯孫,也有交際名媛陸小曼,平劇名伶梅蘭芳、餘叔岩,還有文化名人梁實秋、林語堂、郁達夫、老舍、汪曾祺……曹禺在《北京人》裡回憶北京的飯店酒樓及每家的招牌菜時,就曾寫道“正陽樓的涮羊肉、便宜坊的挂爐鴨,同和居的烤饅頭,東興樓的烏魚蛋,緻美齋的燴鴨條……”足可見當時正陽樓涮羊肉的大名。

這才是涮羊肉!老北京藏在俗世煙火裡的真講究

還有一家聲名響當當的涮肉館子就是當年的東來順。

季羨林在日記中多次提到涮羊肉,大多在東來順。1946年,剛從德國歸來的季羨林,輾轉上海、南京,當他回到北平時不禁流下眼淚。“9月21日,九點五十分到北平,我在黑暗中,看到北平的城牆,不知為什麼,忽然流下淚來。”豆漿、燒餅、涮羊肉,都是他的心頭之愛。“9月24日,到大陸銀行領出稿費,到市場去買了個熱水壺,就到東來順去吃飯,羊肉做得真好,心中大樂,真覺得北平是世界上最好的住家的地方了。”4天後,季羨林又請朋友去吃了涮羊肉。“六點我們到東安市場去,我請他們吃涮羊肉,已經十幾年沒有吃了,真可以說是天下絕美。”

這才是涮羊肉!老北京藏在俗世煙火裡的真講究

圖 | 《覺醒年代》

那個年代,東安市場的東來順一樓火鍋又叫“大衆火鍋”、“共和鍋”,不是燒木炭,而是燒煤,中心是火筒,火鍋的鍋口相當個小圓桌,中間用隔闆隔出若幹個單格。鍋底免費,不設闆凳,顧客可以站着吃。由于隔闆是活動的,底湯是共享的,買不起肉片的就可以買燒餅、白菜、粉絲、凍豆腐,就着别人涮羊肉的肉湯解饞。由此,涮羊肉終于走向了“共和”的時代。

據東來順上世紀30年代一些年份的帳面記載,每年入秋後铛爆羊肉、炙子烤羊肉、火鍋涮羊肉開始上市,到正月旺季結束,一個季節銷出的羊肉片均在十萬斤以上。按照羊肉4兩一盤計算,相當于賣出25萬盤。

如今涮羊肉早已成了普通人都吃得起的大衆美食,若是有外地朋友來北京,請着去涮一頓早已不是什麼難事,按北京話講,想要“襯”一點兒就上館子吃,“聚寶源、滿恒記、裕德孚、南門北門……”,若是不想排隊、又是比較親近的朋友也可以上牛羊肉鋪子買好肉,邀到家裡,也能吃個親切溫馨。

這才是涮羊肉!老北京藏在俗世煙火裡的真講究

圖 | @人間瘋胃

這才是涮羊肉!老北京藏在俗世煙火裡的真講究

一個在北京住了十幾年的朋友,形容她眼裡的北京涮羊肉,“就跟你碰到的北京男孩兒一樣,看着粗糙、實則細膩,吃懂了就懂了,吃不明白也不特稀罕誰明白,天生一股窮灑脫。”

的确,初到北方的南方人通常不太能領老北京“平民美食”的情。無論是早點的豆汁、面茶,還是小吃的炸糕、排叉,抑或是羊蠍子、涮羊肉,以及無處不在、既當餡兒又當料的麻醬。第一口下去,除了飽足感,通常吃不出更多優點來。總覺得,這吃的,粗粗糙糙,和早些年北京公共汽車上一口吃掉五個字的報站員一樣,一點不清新爽利,還自帶一副“我就這樣、愛咋咋地”的渾不吝氣質。

這才是涮羊肉!老北京藏在俗世煙火裡的真講究

圖 | @0點5隻鹵蛋

然而,當你走近它(即便最終也未必喜歡),但至少能明白,這種“渾”更像一種保護色,透着皇城根下的生存哲學。在這裡,細膩的真心是需要被隐藏起來的,藏在哪裡好呢?——好像哪兒都不如活色生香的俗世人間、熱氣騰騰的羊肉鍋子。

涮羊肉的講究,都在一般人看不見的地方,比方說蘸料。

可别小瞧了那碗調料,說它是涮羊肉的靈魂、點睛之筆,一點都不過分。用韭菜花、腐乳、麻醬,經過配比而來,調醬時,需要一點一點加溫水澥,澥得稠稀恰當,然後配上蔥末、香菜末,才算合格。更講究一點,還要斟酌一些自制的辣椒油、花椒水、白醋、蝦醬之類,老舍筆下人物說的那句“吃涮羊肉不用鹵蝦油,好吃?”說的就是這蘸料中的講究。

這才是涮羊肉!老北京藏在俗世煙火裡的真講究

雖說大體相似,但京城老牌面的涮肉館還是秉持着各家自有的配方,這也是各家的底氣。要不說,涮肉館要是整出一個火鍋店一樣的自助調料台就顯得“怯”了,因為沒有了老北京涮羊肉館子的精氣神。還有那看似粗鄙的麻醬燒餅,工序講究起來可一點不比江南那些精緻的小點心少……zheì才叫涮羊肉!北京人“大隐隐于俗”的真講究。

這才是涮羊肉!老北京藏在俗世煙火裡的真講究

圖 | @螺蛳粉裡沒有螺蛳

這才是涮羊肉!老北京藏在俗世煙火裡的真講究

圖 | @夢遊少女

立秋之後的一場場雨,好像給北京的秋天加了個速。早起開窗,連吹進來的空氣都開始透出一陣陣的秋涼。

入秋後的第一頓涮羊肉,拉開了這個城市季節的序幕。接下去,便是越冷、越涮,越涮、越熱絡。

顧随先生寫同友人一同涮羊肉時的心情,“少飲能醉醉能狂,此際恨不天雨雪”。相信,對于很多人來說,涮羊肉最美的場景,都莫過于外面冰天雪地,三兩摯友圍坐室内。中間是熱氣熏天的羊肉鍋子,幾個人推杯換盞、各抒心事。外面的世界越蕭索、清冷,越顯得裡面的人間溫暖、讓人流連。彼時望向窗外,好像整個世界又被這口鍋子熏得熱乎乎、暖洋洋。

忽然,好想去涮個羊肉吃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