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戰神白起23*

戰神白起

之長平之戰重創趙國 (23)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64年)起,秦國運用範雎提出的“遠交近攻”的政策,穩定了與相距較遠的齊、楚、趙、燕等國的關系之後,開始籌劃對近鄰的韓、魏兩國再次發起軍事進攻。範雎提出,秦國與南韓邊境犬牙交錯,互相嵌入對方國土,牽制了秦國大量兵力且不易管理,應先攻伐南韓,沿山西臨汾盆地向東進軍,奪取沿途各城,掃清東進後顧之憂,進而繼續向東南方向攻占南韓重鎮野王(今河南沁陽),最終戰略目标直指上黨,在此地将面對頑強的老對手——趙國。

秦昭襄王早欲狠狠打擊趙國,洗雪當年瘀與戰敗之恥,于是欣然同意範雎的戰略計劃,命武安君白起領兵東征。

此時的白起已經近十年未曾帶兵作戰,但雄心未減,接到秦王的軍令後,自然精神為之一振,欲再次縱橫沙場,一展身手,與趙國大軍在戰場上一較高下。

上黨地區自三家分晉以來由韓趙魏三國分别占據,因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自古以來被視為戰略要地,素有“得上黨而望中原”之說,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南韓據有的部分上黨地區,太行山脈自南向北縱貫該地,如韓趙兩國軍隊重兵把守各個山口,則可居高臨下虎視秦國關中腹地,并把秦國東進之門完全封閉,是以,秦國欲進取中原,必須攻取上黨。

白起對東進的路線已經非常熟悉,決定兵分兩路進軍,一路自鹹陽走水路順渭河東下,然後入黃河溯流北上。另一路沿渭河河谷東進,渡過黃河後轉向北推進,兩軍會師于新田(今山西臨汾侯馬市),繼續向東攻擊前進。

白起率領的秦軍攻勢淩厲,所向披靡,南韓軍隊難以抵擋,不斷潰退,秦軍接連攻占南韓陉城(今山西臨汾曲沃縣東北)等九座城邑,斬殺韓軍五萬。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白起又率秦軍控制了太行山要道轵關陉、白陉(50)等重要關隘,派軍隊駐守于山口,防範韓趙軍隊由此西進襲擊秦國。

次年,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白起再率秦軍攻占南韓軍事重鎮野王及魏國懷邑(51)等城邑,封鎖了太行陉,自上黨南端徹底切斷了上黨郡(隸屬于山西省長治市)同南韓本土的全部道路,使得南韓上黨地區分離于南韓國土之外,僅上黨東部與趙魏兩國相連。至此,白起實作了東進戰略的第一步目标,傳回鹹陽複命。

此刻,南韓君主韓桓惠王明白,上黨對于秦國來說是勢在必得,不惜代價。南韓實力有限,無法抵擋白起率領的秦軍虎狼般的進攻,拼死抵抗也是徒勞,不如把上黨拱手讓與秦國,免得再起戰火,犧牲無數南韓軍民的性命。于是,韓王指令上黨郡守馮亭(52)派使者到秦國,提出願割上黨之地求和。

上黨郡守馮亭卻有自己的打算,他知道趙國群眾因為秦人野蠻,秦國刑法嚴酷而不願接受秦國統治,他對下屬說:“我等皆為南韓臣民,豈能将國土獻于敵國?”

下屬問道:“如今韓王已經下令将上黨獻與秦國以求降,我等又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大人卻說不将上黨獻給秦國,不知郡守大人如何考慮?”

(未完待續)

注解:

(50)轵關陉,太行八陉之一,陉,音xíng。太行山中東西向山谷叫陉,著名的有軍都陉、蒲陰陉、飛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關陉等,古稱太行八陉,是古代穿越太行山的八條咽喉通道。

(51)懷邑,治所在今河南武陟縣陽城鄉土城村。

(52)馮亭(? - 公元前260年),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寺莊鎮馮家莊)人,南韓将領,任上黨郡守,長平之戰兵敗陣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