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 蔣介石下鋪的兄弟為何成了“中原老賊頭”

​ 蔣介石下鋪的兄弟為何成了“中原老賊頭”

張钫,字伯英,号友石。1886年生于河南新安鐵門鎮,辛亥革命元老,著名愛國人士,也是酷愛金石之人。章炳麟曾用古篆為《千唐志齋》題額,尾部跋語說:“新安張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齋,屬章炳麟書之。”

在張钫故居,章炳麟的書法尚不算最牛叉的墨寶,這裡還有康有為題寫的“蟄廬”匾額,康夫子在花園内的“聽香讀畫之室”楹聯也不算牛叉;因為一間卧室内,存放着蔣介石領銜為張钫母親所寫的壽幛。

​ 蔣介石下鋪的兄弟為何成了“中原老賊頭”

在民國初年,張钫是一位不得了的人物,資格上能與之比肩的隻有于右任等少數幾人。張钫幼年素有“神童”之名,他在被私塾以“朽木不可雕也”為題罰寫千字文時,開篇便以“雕朽木者,庸匠也!”起句回擊。

張钫21歲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炮科,他的一個同學,是來自浙江奉化溪口鎮的蔣志清,而蔣志清,就是後來的蔣介石。上學是,蔣住上鋪,張在下鋪。張钫的另一位同學,名叫袁世锜,是袁世凱的族弟。在全校1200名學員中,僅有72人加入了同盟會,而張钫是最早加入者之一(1908年)。

張钫從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畢業後曾到陝西新軍張鳳翔部任職,并于1911年7月同陝西同盟會、哥老會骨幹30餘人在西安大雁塔宣誓反清。四年後又赴天津與郭燕生等人密謀反袁,負責陝豫兩省讨袁軍事組織活動。1918年8月,在陝西三原被推為陝西靖國軍副總司令,兩年後該部被北洋政府收編。

1921年,張钫因父喪自陝西靖國軍歸家守制期間,資助新安縣設立縣志局,續編縣志,又創辦鐵門國小,創辦煤礦公司,開采當地煤礦,一邊搞經濟一邊蟄伏待起。張钫與康有為的相識在吳佩孚的五十大壽宴會,二人大有相見恨晚之慨。

康有為離洛陽赴陝西時,向吳佩孚推薦了張钫,稱其思想靈活、見識超群、知識淵博、值得大用等。當年秋天,康有為在西安講學東歸,再次來到鐵門鎮張家花園,寫下“蟄廬”的匾額和一副楹聯:“丸泥欲封紫氣猶存關令尹;鑿壞可樂灞亭誰識故将軍。”

​ 蔣介石下鋪的兄弟為何成了“中原老賊頭”

這幅對聯,上聯把張钫喻為留老子做下《道德經》的關令尹,視自己若道家老子,下聯比張钫如漢代大将神射李廣,暗示其境況,祝之東山再起。康氏還在這裡留下七言八句《宿鐵門》詩和考證“産碑”的跋文,被刻石鑲嵌于千唐志齋内。

1928年秋,南京政府任張钫為河南省建設廳廳長兼省赈務委員會主席,期間,恰遇1930年河南大旱,豫西地區兵、匪、旱三災并襲,他坐鎮洛陽和開封,周濟蜂擁而至的各地災民,赢得百姓稱贊。

中原大戰時,張钫奉蔣介石命以河南省政府主席、讨逆軍第二十路總指揮的身份瓦解馮玉祥的部隊,剛到孫殿英的部隊就被馮知曉。馮玉祥發電要孫殿英把張钫就地槍決,蔣介石得知後給孫殿英發電報,要10萬大洋贖回張钫。馮玉祥再電,給20萬速速槍決張钫。兩邊擡價,張钫的腦袋迅速漲到60萬,終究蔣介石錢多,保住了張钫,而張钫在馮軍中呼風喚雨,大展手段,拉攏了吉鴻昌、萬選才、劉鎮華各路十萬人馬投蔣,終至馮玉祥一敗塗地。

1930年8月,蔣介石再任張钫為河南省民政廳廳長,原因是張钫所部皆是新撫綠林、刀客之類,難以服衆。張钫把所部改編為陸軍75、76師共6個旅,把這些綠林豪客教育成國家的武裝,他是以被人戲稱為中原老賊頭。

​ 蔣介石下鋪的兄弟為何成了“中原老賊頭”

1933年,張钫駐軍洛陽,委派專人搜購唐代墓志等石刻千餘塊,運至家鄉鐵門蟄廬,修建千唐志齋。千唐志齋所藏志石大多為洛陽北邙所出,盜墓盛行的洛陽北邙,無數權貴墓葬被盜掘一空,而沉重的志石卻流散,棄置于民間田舍,多做洗衣捶布、井沿踏腳和修築石料之用。

張钫先生雖為軍人,卻對金石書畫有特殊愛好,他從1920年起接受知名學者、教育家、新安人王廣慶的建議,通過洛陽碑貼商郭玉堂等廣泛搜求墓志石刻,在蟄廬西隅辟地建齋,鑲嵌儲存。這次大規模搜集,幾乎收藏了北邙出土志石80%以上。

鑲嵌在千唐志齋的1000多方唐代墓志,再現了大唐帝國近300年間的風雲變幻,因墓志多為同時代人撰寫,具有更為可靠的真實性,故它能起到證史、補史、糾史的作用。許多墓志,内容較之“兩唐書”更具體、更細緻、更完備,給後人探索研究唐代社會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第一手資料,被譽為一部“石刻唐書”。

“千唐志齋”還是一座書法藝術的聖殿,有宋代書苑大家米芾的楹聯,有元代趙孟頫的“神道碑”,有明代董其昌的橫披長卷,還有明清之際“神筆王铎”的巨幅中堂,還儲存有王純謙巧奪造化的“指畫”蘭草和鄭闆橋的“風雨陰晴竹姿四态屏”及題詠。

值得一提的是,狄仁傑晚年撰寫的《相州刺史袁公瑜墓志銘》也藏于此。全國唯一的南韓人高玄的墓志銘,僅見的唐代填金墓志銘,同樣也暗隐于此。

1934年六月,千唐志齋營建工程即将完工,适逢張钫母親王太夫人七十大壽,民國政要及地方官員、社會賢達、故交舊友紛至鐵門祝壽,其中最為矚目的是蔣介石領銜為張钫母親所寫壽幛:“張母王太夫人七十壽序”。

​ 蔣介石下鋪的兄弟為何成了“中原老賊頭”

該壽序當年被镌刻複制于石,共兩件,長達兩丈餘,鑲嵌于千唐志齋十一号洞窟壁間,與張子溫墓志銘共置一室,除署名處稍有損毀外,餘皆完好如初。王太夫人晚年居西安張钫公館,每逢壽辰,蔣中正,林森等民國要人必有壽幛送達。

後來,張钫被調任軍事參議院副院長,沒有就職便攜眷移居西安。1942年河南大災時,張钫再次上司組織救災,開辦粥廠,救濟河南逃難到陝西的難民,又解決了難民子女及河南大學遷到西安的師生的吃住問題,他還創辦了一所專門的難民學校,被逃難的河南老鄉譽為“老鄉長”。

1949年後,張钫遷居成都,出任新中國的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和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并1960年起寫下了約30萬字的回憶錄《風雨漫漫四十年》。1966年5月,張钫病逝于北京。

毫無疑問,“千唐志齋”是張钫,這位戎馬一生的沙場軍人,為後人留下的一座金石寶庫。

(内容編輯:吳佳 圖檔來源:網絡)

豫記已開通老家河南微社群,點選正文下方的“相關連結”可進入,豫米們有好玩的事可以在裡面吐槽,也可以和豫小記互動,一起分享老家記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