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争最終的指揮者是秦王和趙王,毫無疑問趙王的水準是遠遠落後于秦昭襄王的,是以失敗是必然會發生的,前線的将領并不可能扭轉大局。就像嶽飛再厲害,也逃不過十二道金牌給調回去。秦強趙弱的情況下,趙王想要取勝,必須聯合其他諸侯國來共同攻擊秦國,結果趙王愣是把其他諸侯提議合作給拒絕了。至于後來的事情,秦國并沒有一鼓作氣把趙國給滅了。随後發生的事情就是毛遂自薦和信陵君竊救趙,從楚國和魏國借兵愣是把秦軍又給從邯鄲打回去了。其次,廉頗那種不出戰的打法是不行的,即使沒有秦國的離間計,趙國也堅持不下去,每天糧食的消耗趙國已經沒有家底了,再這樣下去趙國士兵都得嘩變了,韓信應該會清楚這一點。

是以我覺得韓信會主動出擊,但不是全部出動去決戰,而是派出小股機動部隊想方設法打劫秦軍糧道,因為秦國是屬于遠征,糧食運輸非常重要,這是秦國的七寸,而韓信使陰招能力太強了,騙天騙地騙鬼神的,派幾個間諜到秦軍裡面造個謠。再者,韓信本來也是謀戰派的,長平之戰後期幾乎是明牌了,任你計謀通天都不可能扭轉乾坤,最多就是輸的不至于那麼慘。長平之戰要扭轉乾坤,隻有靠硬剛以少勝多。我想周遊史,都隻有一個人可以辦到。項羽,巨鹿一站,5萬人硬剛王離20萬人,且徹底打垮王離。
别扯什麼諸侯聯軍,諸侯聯軍至少都是項羽幹趴了秦軍,沖出來撿便宜的。長平之戰雙方人數大概是45萬比60萬,但考慮到白起也是殺神,是以即使項羽親至,勝負估計也是55開。有人說項羽垓下就不行了,但要知道那時候他是已經斷糧了。巨鹿隻用了三天的糧食,長平之戰趙軍不可能三天的糧食都沒有撒。另外,在十多年前,有說廉頗的保守戰法一樣很拙劣,在流幹趙國自己的血。這種說法不算多,有點标新立異的意思。但漸漸的,這種說法越來越多,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
然而認可這種說法的人們,似乎也提不出一個更好的,能夠絕對完勝白起的戰法。他們隻是說,趙括沖出去決戰并非不可取。然而有這麼幾個問題...四十六天的包圍戰裡,趙軍居然隻突圍了四五次,多數趙軍不是戰死,而是餓死或坑死,難道在這四十六天裡,被包圍的趙軍竟然找不到和秦軍白刃戰的機會?即使韓信去,趙國也沒有機會赢,趙國國力差秦國太多了,趙國為什麼決戰?因為耗不起了,就在自己門口打都耗不起,秦國大老遠來還能維持補給線。
在那個時候這麼遠的距離能維持補給,足以說明秦國國力之盛到了一個怎樣的地步,這國力差距我覺得足有一倍以上了吧?韓信來一樣的,你上面不給你糧草,不給你後勤,你帶着這些人也沒法。當然承認白起履曆光鮮。人家從一個小兵做起,打起仗來百戰百勝,一步步做到了秦國的大良造,武将夢寐以求的最高官職,也算是人生赢家。有人做過統計,白起一生殺敵能達到200w,不知道真假。但是,同為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将,為什麼白起、王翦擅長攻擊,而李牧廉頗擅長防禦?戰争背後是經濟啊,打仗也很考驗後勤的,糧草兵馬缺一不可。
可以說白起取得如此成就,和秦國的國力強盛息息相關。就像為啥趙王會同意趙括出擊,還不是因為趙國缺糧?如果趙國糧草充沛,想要決戰的就會是白起了。總有人以為長平之戰時趙國已經沒糧了,事實上并沒有史料能證明長平時趙國缺糧,趙國借糧是長平之後邯鄲保衛戰的事情了,說趙國長平沒糧的都是被地攤文學和大秦帝國誤導的。反倒是秦國,剛發生大饑荒,補給線又長,根本耗不下去,是以才使反間計換掉廉頗避免跟趙國再耗下去。
最後,韓信不會拖到這種情況再去打一場不能勝的戰役。孫子兵法說先勝而後求戰,指的是先取得必勝的态勢和條件然後才去作戰。參考韓信打項羽,項羽上司的是一支精銳楚軍,正面作戰能力爆表,靠沖擊力就能沖垮劉邦五十六萬大軍。韓信提出迂回作戰,先吃掉魏趙齊等國,形成絕對的優勢再求取正面決戰。是以韓信在,大機率不會發生長平之戰決戰,政策極有可能是廉頗正面頂住秦軍,韓信一面合縱六國伐秦,一面率領一隻偏師迂回機動,打秦國其他地方,調動秦軍,尋機殲滅秦軍有生力量,形成優勢後再領諸國聯軍決戰。當然大前提是趙王别幫倒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