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平之戰後白起為何不留着趙國俘虜,而是選擇了全部消滅?

長平之戰趙軍慘敗,留下了四十餘萬的俘虜,如何安置這些俘虜,成了擺在秦國面前的一道難題。

眼下的趙軍的四十萬俘虜,每日消耗的軍糧就讓秦國力不從心了。長平之戰勞民傷财,到如今秦軍自己的糧草供給都已經十分緊張,很快就會有缺糧的危險。

長平之戰後白起為何不留着趙國俘虜,而是選擇了全部消滅?

此外,趙國俘虜還是個未知的隐患,是個随時可能爆炸的炸彈。留在軍營裡面肯定行不通,遷到秦國土地充斥其民,很可能導緻互相仇殺和戰亂,甚至有人還有可能暗自和趙國私通。

如果放回趙國,隻要趙王振臂一呼,他們必定能夠被重新招募起來,三年長平大戰秦軍死傷過半,足以窺見趙軍戰力之強悍,如果他們再次被招募起來,必定知恥而後勇,成為秦軍的心腹之患。

事情考慮到這裡,衆人心裡明白,隻有一種方法,才能夠使秦國永絕後患,那就是——殺。

長平之戰後白起為何不留着趙國俘虜,而是選擇了全部消滅?

秦昭襄王雖然殺伐果斷,但是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屠殺四十萬手無寸鐵的俘虜。這種事情一旦做下,雖然能夠極大地震懾敵人,但也無疑會留下千古罵名。于是,秦昭襄王沒有知會白起,便回到秦國了。行前還留下口谕,讓白起便宜行事,全權處理長平的戰俘問題。

王乾茫然了,王翦也迷茫了,司馬梗也心悸了。他們知道秦國的選擇,就是殺掉戰俘;也知道,秦昭襄王是不願意背負這個罵名的。

當時的人對于殺害投降俘虜的事情,都很忌諱。秦昭襄王本人更是不能背負這個壞名聲而引起天下人的公憤,而白起是統帥,是秦軍之中誰也無法逾越的人,這件事隻能由他去做。

下決心殺害四十萬趙軍已然艱難無比,但是還有更加艱難的事情擺在後面,那就是如何動手。要知道,那可是整整四十萬人馬,就是一個個站在那裡任秦軍砍殺,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夠殺完。若是在動手之前被他們察覺而有所防備并奮起反抗,秦軍大營必定會亂作一團。

長平之戰後白起為何不留着趙國俘虜,而是選擇了全部消滅?

于是,白起下令,趁着趙軍還沒有絲毫防備,把他們驅趕到陽谷方向。将40萬名趙國俘虜分為10個大營,讓10個将領分别統領,同時還調撥了20萬名秦軍負責維持治安。

白起為了不引起俘虜的懷疑,還下達了一份假的诏令,讓他們準備好明日接受秦軍的選拔,凡是合格的人,都會被充到秦軍的軍營當中,不合格的人,都會給予路費,遣傳回到趙國。趙軍俘虜感恩涕零,卻不知這份假的诏令背後隐藏了巨大的殺機。

這夜,秦軍将10個大營的俘虜集中驅趕到了一個山谷,繼而分兵堵住谷口。再将無數的山石和點燃的木柴從兩側的山崖上一股腦地砸将下來,等待俘虜們的是如暴雨般砸來的山石和火種。

長平之戰後白起為何不留着趙國俘虜,而是選擇了全部消滅?

此時的趙軍餓得一點力氣都沒有,根本無力反抗,大部分要麼被柴火燒成焦屍,要麼被山石砸破腦袋,甚至被巨石整個兒地從身上碾過去,變成一攤肉餅,偶爾有幾個強壯些掙紮着爬到山上的趙卒,也迅速被山頂的秦軍殺死,并扔回山谷之中。

整整一個晚上,秦軍數十萬大軍都如同瘋子一般殺紅了眼,黑夜見證了人性的醜惡。第二天,天空忽然飄下了瓢潑大雨,似乎是對數十萬亡靈的沉痛哀悼。

唐開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李隆基巡幸至此,還能夠看見漫山遍野白骨森森的景象。為了安撫他們的亡魂,唐玄宗親自緻祭,命高僧設水陸法事七晝夜,超度坑卒亡魂,并将該谷命名為“省冤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