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記者來在宣威市闆橋街道永安村看到,千畝馬鈴薯基地裡一台台收獲機正在緊張采收,一袋袋分裝好的鮮薯密密麻麻堆滿了地塊,勞工們有的忙着分撿鮮薯、有的正在裝貨……

  機械化收獲
宣威市農業農村局生産股股長鄒連俄介紹:“宣威永安千畝早春馬鈴薯良繁基地通過國家統計局宣威調查隊大田實收實測,最高單産5067公斤,平均畝産4473.6公斤,創曆史新高。這個成績是采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種植,配套肥一體化和全程機械化生産的結果。”
宣威是雲南省重要的旱糧生産基地縣市,每年糧播面積260萬畝左右,其中種植馬鈴薯在90萬畝左右。然而,近年來由于受品種退化、土壤肥力減少、過量施用化肥等不利因素影響,馬鈴薯産量下降和品質退化。2020年,該市緊緊圍繞“建設雲南現代農業強市” 的目标定位,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攬,以産業興旺和打造有機食品牌為重點,着力在産業轉型更新、推進高品質發展上下功夫,在壯大新主體、搭建新平台、打造新品牌上花氣力,精心建構農業發展體系、生産體系和營銷體系,提速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
  人工分級
在馬鈴薯産業發展上,該市緊緊圍繞獲得國家區域性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縣的機遇,引進馬鈴薯種植企業,推廣品種新、新種植技術、新的營銷模式。
宣威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國家馬鈴薯産業技術體系曲靖綜合試驗站站長展康介紹:“宣威市馬鈴薯單産創曆史新高,這是采取高标準農田建設與國家級區域性馬鈴薯良繁基地相結合,通過土地流轉、成立專業合作社,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專業化生産企業連片種植,推廣應用“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全程機械化”新模式的結果,減少了化肥用量、減輕了面源污染,有效解決了馬鈴薯生産中冬春幹旱缺水和精準施肥難題,實作農産品提質增效、企業增收、農民增收緻富。” 
宣威市農業農村局生産股股長鄒連俄介紹:“今年,宣威市永安千畝國家級區域性馬鈴薯良繁基地種植的馬鈴薯品種主要有‘大葉V7’、‘大豐10号’、 ‘蒙薯6号’,采用覆膜覆土栽培、水肥一體化施肥,無人機為馬鈴薯植保‘保駕護航’。種植實行‘五個統一’,即‘統一規劃、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營銷,統一入股、統一赢利’,‘兩分’即‘分戶結算、分戶受益’。一年種植早薯和秋薯兩季,早薯種植提早節令在1月中下旬就種植,較傳統種植時間提前40-50天,秋薯7月1日開始種植,11月收獲,實作一年兩季種植,增加了淡季産量,提高了産值。”
  裝車
永安村黨總支書記、主任周強介紹:“永安村有土壤、氣候等資源優勢,非常适宜馬鈴薯生長。為發展好馬鈴薯這一優勢産業,經過考察,村裡引進河北承德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碩高蔬菜種植有限公司,集中流轉土地1000畝,成立“雲龍專業合作社”,把群衆流轉的土地租給企業經營。今年種植的1000畝早馬鈴薯品質好、産量高。有了今年的種植經驗,明年計劃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5000畝。”
在收獲馬鈴薯現場,碩高蔬菜種植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利平介紹:“基地的馬鈴薯生産從栽種到收獲全程采取機械化操作,管理很規範,在基地打工的普通勞工點工的每天100元,計件一天可拿到150元左右,裝卸工每天可掙500-600元,多勞多得。企業化生産馬鈴薯一年種植兩季,畝産量8噸左右,今年每噸的銷售價格是1400-1500元,畝産值超過1萬元。基地種植的馬鈴薯都是就地分級裝袋,經銷商直接來基地拉走,産品在國内銷往成都、重慶、拉薩、長沙等全國30多個城市,國外銷往越南、寮國、緬甸這3個國家。”
  銷售
通過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引進公司,推廣應用“良種+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全程機械化”新模式,宣威馬鈴薯産業發展迎來了廣闊的發展前景。據悉,永安村借力高标準農田建設,完善水電路等基地設施,引進現代農業企業發展高效農業、現代農業、觀光農業,建設田園綜合體,實作了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企業增效、農民增收。
記者:沈良斌、通訊員:徐興映、耿家帥
編輯:浦亞青
責編:符開紅
監制:耿成榕
總監制:周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