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曆史上著名的叛将,多數人會想到呂布。
三姓家奴名頭實在響亮,坐實了第一叛将的名号。
“三姓家奴”其實是羅貫中杜撰,細究起來,呂布真正背叛的也就是丁原和董卓兩個人,其後他羽翼已豐,成為天下諸侯之一員,做得了自己的主人。
1400多年後,在明末清初,有這樣一号人物,人稱“活呂布”,周旋于農民軍、大明、大順、大清、吳周等勢力之間,一生投降與反叛的次數達到7次之多,最後還落了個全屍,家族也得到保全,可稱個不大不小奇迹。
此人就是王輔臣。
王輔臣,本姓李,山西大同人,本是明朝一官宦人家仆傭的孩子。他“活呂布”綽号開始來得倒并不算貶義,而是因他長得面孔白皙、長身玉立,酷似呂布畫像。同時他又喜好槍棒,勇武過人,由此得名号“活呂布”。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叛</h1>
其時正值明末天下大亂,王輔臣追随姐夫劉某參加了農民軍。王輔臣好賭,一次在一夜間就輸掉六百兩銀子,姐夫覺得留着他是個禍害,在房中拉弓搭箭想要射殺他,被王輔臣躲過并反殺。
王輔臣随後逃亡,投入大同明軍,在大同總兵姜瓖賬下将領王進朝處效力。
王進朝沒有子嗣,認了王輔臣做幹兒子,從此他就改姓為王。
從農民軍到明軍,此為一叛。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叛</h1>
沒多久,李自成自西安發動東征,黃河流域聞風而向,姜瓖坐鎮重鎮大同,本有機會增援死守甯武關的周遇吉,卻向李自成奉上降書,大同不戰而降。
王輔臣自然也在投降的明軍中,李自成仍然讓姜瓖當大同總兵,王輔臣被劃到姜瓖麾下。
從明軍到大順軍,此為二叛。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叛</h1>
李自成的好景不長,雖然三個半月就拿下北京,卻在42天後又丢了北京。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大順軍連戰連敗,很快退入陝西。
姜瓖見大順失勢,在大同發起叛亂,殺死了大順守将張天琳,舉城投靠清兵,王輔臣亦随之降清。
從順到清,此為三叛。
<h1 class="pgc-h-arrow-right">四叛</h1>
順治六年(1649年),姜瓖又在大同舉旗反清,一度聲勢浩大,逼得多爾衮也不得不親征,更調來滿漢名将重重圍困大同,是為“八王圍大同”。
之前幾次反複,王輔臣還隻是個小人物,真正讓王輔臣聲名鵲起的正是這次。
此時王輔臣已成姜瓖麾下大将,面對八旗勁旅,他毫無懼色,經常經常黃馬白袍,于亂軍中沖突奔馳,十蕩十決,勇猛無俦。
圍城的八旗兵從關外殺到關内,罕逢敵手,遇見王輔臣往來沖殺,竟然無人敢當其鋒芒,紛紛辟易。
王輔臣還有個綽号叫做“馬鹞子”,往往遠遠看到黃馬沖來,還未能看清,清軍就直呼“馬鹞子至矣。”
從清到明,此為四叛。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五叛。</h1>
姜瓖反清雖轟轟烈烈,卻因缺少支援,以孤城抵擋八個多月後,城内彈盡糧絕,姜瓖被手下楊振威等人殺死,大同宣布投降。
多爾衮為了報複,在大同縱兵殺掠,為免一死,王輔臣投降了阿濟格。
以王輔臣與清軍作對時的鋒芒,他本是必死,但此時王輔臣武勇之名已遠播于京城,甚至連北京的滿人都以認識馬鹞子為榮。
盛名之下也有好處,王輔臣被認為是難得的人才而得到赦免,又穿上清軍制服,此為五叛。
<h1 class="pgc-h-arrow-right">六叛</h1>
降清後,已名聲在外的王輔臣頗受重用,先後在順治和洪承疇身邊擔任貼身侍衛,并得到洪保舉當上總兵官。
王輔臣是頗為顯眼的人物,吳三桂正與西軍李定國交戰,急缺人才,看上了王輔臣。于是得到順治準許,授給王輔臣援剿右鎮總兵後調撥到自己麾下。
從此,王輔臣就成為吳三桂手下數一數二的勇将,跟随他出征西南,進入緬甸,擒殺了南明末帝朱由榔。
吳三桂對王輔臣也相當重視,視其如同子侄。吳三桂立下大功後得以鎮守雲南,王輔臣依舊在他賬下效力。
此後王輔臣與吳應麒鬧出過節,牽扯到吳三桂,被吳訓斥,王輔臣心中有氣,走京城的路子自請調離,出任平涼提督,從此專鎮一方。
等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起兵,約請王輔臣共同舉事。起初,王輔臣并沒有答應,還把吳三桂的使者汪士榮和招降書送給了康熙以表忠心。
誰知此後王輔臣與另一員鎮将張勇鬧出沖突,康熙派出經略西北的大學士莫洛又與王輔臣早有過節。王輔臣感覺處處受到掣肘,部下也怨氣沖天,沖突日積月累,王輔臣借糧饷馬比對置設定不公,率兵沖擊八旗軍營,莫洛在沖突中中箭身亡。
朝廷大員被殺,王輔臣就算不想反,也不得不反了,他一不做二不休,聯絡吳三桂,扯起反清大旗。
此為六叛。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七叛</h1>
王輔臣歸順,吳三桂大西,封他為平遠大将軍、陝西東路總管,并助饷銀二十萬兩,還令王屏藩、吳之茂率部北進,援助王輔臣攻取整個隴右。
王輔臣兵勢一時大盛,席卷西北大部,陝甘地區臨近京師,對康熙威脅最大,西北不平,清朝将腹背受敵。
康熙這時形勢其實相當吃緊,四方皆叛,吳三桂飲馬長江,耿精忠 三路出兵,威脅浙江、安徽,清朝兵力捉襟見肘,關外的八旗兵也都被調入内地作戰。
康熙派出多铎之子,定西大将軍多羅貝勒董鄂率軍征讨,但八旗兵圍攻平涼過半年而不能下。康熙憤怒,将董鄂免職,又啟用圖海為撫遠大将軍,總轄滿漢大軍前往平涼。
圖海有勇有謀,好過董鄂許多,又有張勇、孫思克、王進寶等漢将前來輔佐,軍勢大振。他首先攻克城北制高點虎山墩,架起大炮向城内轟擊。城内恐慌,圖海又剿撫并用,派人勸降。圖海圍城27天後,王輔臣終于勢窮糧盡,表示願意歸降,曆時一年零六個月的陝甘之亂才宣告平息。
此為七叛。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死了之避淩遲</h1>
王輔臣投降後,康熙并沒難為他,依然讓他擔任原官,并加太子太保,升為“靖寇将軍”留鎮陝西。
看上去康熙寬宏大量,實際是為形勢所迫,先安撫好王輔臣再秋後算賬。
處于劣勢時,康熙對招降敵方将領不遺餘力,信誓旦旦表示“朕決不食言”,可“昭之日月”。但此一時彼一時,到了康熙二十年,三藩終于被陸續平定,眼看大勢已定,康熙終于不用顧忌降将複叛,這才亮出手腕,以各種理由将投降的叛将逐一查處,定罪處死。
吳三桂勇将馬寶來降,康熙特意下旨,将他押送到京城淩遲處死。
吳三桂女婿夏國相投降,押赴京師斬首。
耿精忠在康熙十八年已投降,第二年被召入京觐見,到京即被革去王爵看押,一年後,耿精忠與曾養性、白顯忠等降将一起被淩遲處死。
廣東的尚之信其實算是被裹挾從叛,并未真正與清軍交戰,并且早就歸順。康熙還是賜他自盡,尚氏宗族尚之節等人都被處斬。
其餘還有吳三桂屬下降将祖澤清父子、貴州提督李本琛等,也都被判淩遲。
輪到王輔臣了,康熙二十年七月,康熙召王輔臣入京觐見。
眼看衆人下場,王輔臣料到入京後兇多吉少,按自己的行為,最少也是個淩遲。
在這點上,王輔臣倒表現出了政治覺悟,他一把火燒掉所有賬目,又把府中銀兩都分給諸将和部下,遣散部屬以免受其牽連,剩下的事就是日夜飲酒。
八月二十九日,王輔臣抵達西安,再也不肯前進,他叮囑手下:朝廷蓄怒已深,豈肯饒我!我已想好,待我喝得極醉,不省人事,你們就困住我手腳,用桑皮紙層層蒙住我的臉,再用冷酒噴在上面,人便立死,與病死無二,然後以暴死報告朝廷,這樣就可保無事,不會連累他人。
當夜,手下依言炮制,王輔臣就此死于睡夢中。
康熙帝聽到王輔臣死訊,默然良久,果然沒有株連他的家人、部屬,僅僅将他兒子王吉貞革職了事。
王輔臣可以說是明末清初這段曆史的代表人物。他的經曆雖然悲劇,卻也可稱傳奇,這正是朝代更替幾十年間,各方勢力角逐之見證。
七降七叛,看起來不可思議,由王輔臣身上折射出的,是當時時局之混亂。王輔臣七度反叛,可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事實上在明末清初幾十年裡,王輔臣的反叛次數雖然首屈一指,但同樣多次改換門庭的人也為數不少。如姜瓖,先叛明再叛順再叛清;金聲桓,先叛流寇再叛明再叛清;白廣恩,先叛流寇再叛明再叛流寇。
熙熙攘攘,投降的路上擁擠不堪。
但或許,這就是最真實的人性。
相比起傳統舊王朝末路,新王朝新興。新勢力摧枯拉朽般橫掃千軍,明君名将雲集,後世史家一片歌功頌德。
由于曆史的原因,從明末到清初這幾十年,被人遺忘的這個角落,這個時期在正史中處境尴尬,反而顯得更加真實,時代的印記投射到到王輔臣身上,就成為七降七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