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甘陝總督王輔臣的死,總有人說,看上去還有活得空間,在電視劇《康熙王朝》裡,王輔臣的結局是在康熙面前痛哭,受封受賞,真正的曆史是殘酷的,王輔臣在進京見康熙皇帝的路上自殺了。有人問,難道他真的沒有别的選擇嗎?
諸位别急,我們一分析就能知道。
事情是這樣的,王輔臣本來是因為吳三桂造反而被康熙派到甘肅去平叛的,可是事情并沒有随他願。他因為受到陝西經略莫洛欺壓,陷入死地,造成部隊嘩變,在無奈的情況下叛清。

從平叛到反叛,王輔臣命運的戲劇性轉折讓康熙急壞了。陝西是戰略要地,叛軍向南可與四川叛軍會合,向北可挺進中原,長驅直入帝都北京,而此刻的北京城,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平叛吳三桂上,大清朝坐在了油鍋上。
電視劇裡,康熙急的團團轉,大清無論如何也應付不了王輔臣、吳三桂等衆多叛軍同時反叛,王輔臣的選擇,對于大清朝來講可謂是生死攸關。
康熙派王輔臣的兒子王繼貞去王輔臣營中,臨行還叮囑他:“你不要害怕,朕知你父忠貞,決不至于做出謀反的事。大概是經略莫洛不善于調解和撫慰,才有平涼兵嘩變,脅迫你父不得不從叛。你馬上就回去,宣布朕的指令,你父無罪,殺經略莫洛,罪在衆人。你父應竭力限制部下,破賊立功,朕赦免一切罪過,決不食言!”
電視劇裡,康熙給王輔臣親筆寫了一封信,曆史上确有其事。而且這封信的内容,堪稱是情真意濃,言辭切切:“去冬吳逆叛變,所在人心懷疑觀望,實在不少。你獨首創忠義,揭舉逆劄,擒捕逆使,差遣你子王繼貞馳奏。朕召見你子,當面詢問情況,愈知你忠誠純正笃厚,果然不負朕,知前疾風勁草,于此一現!其後,你奏請進京觐見,面陳方略。聯整以你一向忠誠,深為倚信,而且邊疆要地,正需你彈壓,是以以未讓你來京。經略莫洛奏請率你入蜀。朕以為你與莫洛和衷共帝濟,彼此毫無嫌疑,故命你同往再建功勳。直到此次兵變之後,面詢你子,始知莫洛對你心懷私隙,頗有猜嫌,緻有今日經之事。這是朕知人不明,使你變遭意外,不能申訴忠貞,責任在于朕,你有何罪……”
這封信别說王輔臣,就是不相幹的人看了也怪感動的。千古一帝,這番情真意切、深明大義的給一個臣子寫信,王輔臣抵禦不了這份誠懇。史書記載,皇帝敕書一到,王輔臣就率領衆将“恭設香案,跪聽宣讀”,向北京的方向,長哭不已。
貌似君臣一心讨伐賊寇,讓大清江山度過了劫難。那王輔臣在清除了反叛後,接到了康熙的聖旨,讓他赴京。在進京的路上,他為什麼選擇了自殺呢?他是否還有其他的選擇?細看曆史,王輔臣的不像自殺的自殺,既是無奈,也是成本效益最高的死法。
第一、在王輔臣身上,康熙皇帝投入了真感情,他的背叛,讓康熙真的傷了心。三年前,王輔臣準備離京前往甘肅平涼上任,康熙舍不得他走,是真舍不得,硬是留他到上元節,陪康熙看完燈才放王輔臣走。
臨出發,康熙突然看見禦座邊上的一座蟠龍豹尾槍,這杆槍是順治留給康熙的,每次外出,康熙都挂在馬前。康熙把這把槍賜給了王輔臣,康熙告訴王輔臣,持此槍鎮平涼,見到此槍就像見到康熙一樣,康熙想到留給王輔臣的這杆槍,就好比見到王輔臣一樣。康熙話音還沒有落,王輔臣已經淚如雨下,聖恩深重,他當時不知道做什麼才能報答康熙的愛重之意。
諸位想想,就算是江湖上的兄弟,小弟傷害了大哥的感情,有幾個能做到和好如初的?如果不是自欺欺人,結局一定是嫌隙叢生。
第二、王輔臣的背叛,把康熙放到了油鍋上。王輔臣當時反叛,還帶動了甘陝一帶的其他勢力也跟着反了。這個檔口,康熙已經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平叛了。康熙即使是找到王輔臣的兒子,想通過他的兒子對王輔臣進行安撫,可是大家别忘了,康熙皇帝在派王輔臣兒子去軍中安撫的同時,也派了一支隊伍整裝待發。可見,康熙除了安撫,不可能沒有預案。當康熙調兵遣将排兵布陣時,一定想到,隻要兩軍對陣,那就是你死我活。康熙顯然在潛意識裡,已經把王輔臣當成了敵對勢力。叛軍平叛了,康熙皇帝雖然免于下油鍋的命運,但是,哪個皇帝不想着防患于未然,哪個不是睚眦必報?
第三、秋後算賬,是一種必然。曆史上,有功之臣都隻能和皇帝共苦而不能同甘,何況是反叛過的總督?
當王輔臣的歸降大清的捷報傳到北京,康熙頓時松了一口氣,宣布将王輔臣官複原職,加太子太保,提升為“靖冠将軍”,命他“立功贖罪”,部下将吏也一律赦免。
王輔臣的反叛讓康熙有驚無險地度過了這一難關。其實,在康熙皇帝的内心還是上演了一場地震。
王輔臣終于是歸降大清了,至此,康熙就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吳三桂身上了。
吳三桂死後,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盛夏,正當清軍如潮水般把昆明城團團包圍的時刻,王輔臣突然接到康熙的诏書,命他入京“陛見”。
王輔臣是個聰明人,或者說是無奈的聰明。他知道,兔死狗烹的時候到了。他不想連累對他有恩的圖海,不想連累總督、巡撫和随他征戰的部下。
于是,在一個涕淚交加的飯局上。他交代手下的人,等他喝得極醉,已經不省人事,捆住他的手腳,用一張一張沾水的濕紙蒙着他的臉,直到他沒有呼吸。這樣的暴斃,沒有自殺的痕迹。這種死法,保全了皇帝的臉面,丹書史冊上,康熙不必背負一個枉殺降軍将領的惡名,王輔臣家人和部下的富貴也都保住了。
以上分析,無不說明王輔臣的死是必然。而且,其他降清将領的下場,也驗證了王輔臣的政治正确。不到半年時間,從清朝反叛後又歸降的李本琛、江義、彭時亨、譚天秘等均被淩遲處死。
康熙“赦免一切罪過,決不食言”的莊嚴許諾言猶在耳,轉眼就是一場殘酷的血洗,康熙的道德信條,顯然也是靠不住的。在皇權至上的年代,保持皇位的穩定是最大的道德,在此之上不再有什麼别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