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沉迷武俠的小夥伴,或多或少都對一個人産生過朦胧的興趣,就是“徐俠客”。
第一次聽到《徐霞客遊記》時,不少人都以為是本武俠小說,心想這位姓徐的俠客到底什麼來頭,為何如此有名,直到在國文書裡看到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才恍然大悟。
深入了解後,發現這本遊記還真的可以當武俠小說來讀,徐霞客也絕對稱得上俠客。

《旅行家徐霞客》連環畫
關于俠,從先秦法家最早提出“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到上世紀80、90年代金古梁武俠小說風靡大江南北,經過二千多年的發展,被賦予了蔚為豐富的精神性解讀,但始終繞不開武,我們首先來看看徐霞客的“武力值”。
01俠之勇武
徐霞客雖說沒有武俠小說中那種蓋世神功,但絕不是瘦弱文人,至少是身體強健、具有超強野外生存能力,實力應該和《荒野求生》中的貝爺有一拼,何以見得呢?
《荒野求生》貝爾
根據《徐霞客遊記》和清初文人錢謙益所著的《徐霞客傳》,他出門旅行通常隻帶一根竹杖、一個鋪蓋,頂多再有一個火把、幾根麻繩,既不置衣服,也不備糧食,能忍饑挨餓很多天,遇見什麼就吃什麼。雖然也會帶奴仆,但仆人常常因為受不了這份苦而半路逃跑,這種時候行李就隻能自己扛了。
就是靠着這樣簡陋的裝備,他一共應付了五次強盜、四次斷糧,以及動不動就跳出來的老虎、難以察覺的毒蛇毒蟲,還有無數次令他險些溺斃的急流、墜落的陡崖、窒息的洞穴等。
《徐霞客》連環畫
稍微細想一下,如此硬核的旅行,沒點武力值絕對無法一次又一次生還。清代的《徐霞客傳》對他的“武力值”曾給出過具體描述:攀峭壁、過叢林,靈活如猿猴,強健如黃牛,常常一走就是幾百裡。這不是現實世界的高手又是什麼?
而在當時人們的眼中,他更是神一樣的存在。徐霞客遊覽到湖南茶陵時,傳說附近有一處險惡的洞穴,是精怪的所在,從未有人敢一探究竟。但徐霞客聽聞後興緻盎然,很快便手舉着火把,脊背擦着岩石,下身伏在水中進了洞。
由于仔細調查了洞中結構和石質地貌,他許久未出洞,村民們一度以為這位勇士被妖怪殺死在了洞中。等他安全爬出洞口時,大家都跪下稱奇,把徐霞客當神仙看。
《典籍裡的中國:徐霞客遊記》
02俠之反叛
縱觀徐霞客的旅程,大緻可以分為兩段,1625年之前,母親在世時,他秉承父母在不遠遊的理念,出遊必有方向和計劃,歸期絕不更改和拖延,少則十幾日,多則數月。
母親離世後,他感到自己也日漸老去,很快開啟了長達四年的深入雲貴的旅行,這是他畢生出遊時間最長的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在這段旅程中,他寫下了《溯江紀源》,大膽地否定了《尚書·禹貢》中認為岷江是長江源頭的說法。
要知道《尚書·禹貢》在古代帝王以及士大夫的眼中,為大禹親筆所寫,并由孔子編纂成冊,是儒家經典中的經典,千百年來後人隻配去了解,絕不能去質疑。
徐霞客此言一出,立即被同代文人視作徹頭徹尾的狂妄之舉。但他堅持自己經由實地考察而來的結果:與岷江同作為長江上源的金沙江,不管流程長度和水流量都遠遠大于岷江,是以岷江并非長江源頭。此外,他還推斷長江源頭應和黃河源頭一樣,同在昆侖山脈。
這一了不起的推斷,在沉寂了二百多年後,被清代學者漸漸接納,從此之後,長江的溯源都沿着青藏高原的昆侖山脈而進行。1977年,終于确定了發源于各拉丹冬雪山的沱沱河是長江的正源。
長江源頭沱沱河
03俠之超脫
要說誰給了徐霞客這麼大的勇氣,那必須是家庭。江陰的徐家是個很有意思的家族,徐霞客的高祖徐經,也是個經曆很特别的人。
不為仕途所累
明弘治年間,徐經因卷入一場會試舞弊案,而被剝奪了功名和終生考試資格,還牽連了友人唐伯虎終生不得參加科考(此舞弊案至今仍無定論),自此徐家開始對仕途心灰意冷。
到了徐霞客這一代,他僅在 15 歲時象征性地去參加了一次童子試,名落孫山後便再也不打算科考,徹底放棄了仕途,但父親不僅沒有責罵他,反而支援他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徐霞客,本名徐弘祖
不為金錢所累
說起徐家,曾經也是江陰數一數二的望族,但到了徐霞客這一代,伴随着明王朝的沒落,開始日漸衰落,并且非常直接地反應在了徐霞客捉襟見肘的旅途上。
崇祯九年(1636年),他九月三十日到杭州,在日記中寫到:該跟朋友再借十兩銀子了。而此時距離他九月十九日離家才過了十天,短短幾日就陷入了借錢的窘境,這種操作很不符合徐霞客計劃性極強的作風,可見旅行經費有多不足。
崇祯十年(1637年),張獻忠軍隊在湖北被擊敗,潰兵和流民遍地,匪患橫行。徐霞客和好友靜聞和尚,經湘江去衡陽時便遭遇了匪盜。
在遊記中他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盜賊的喊殺聲震耳欲聾,火炬和刀劍密密麻麻地襲來。慌亂之下,徐霞客隻好跳江逃走。劫後餘生的他,除了别在頭發上的一枚銀耳勺,再沒有其它财物了。
有人勸他回家,下次再來,但他卻說:我随身帶了一把錘子,死掉的話不妨就地把我埋了,哪裡不能埋我的骨頭呢。對于徐霞客來說,他很清楚已經年屆五十的自己,已經很難有下一次機會旅行了,除了死什麼都不能阻擋他繼續前行,何況隻是丢失錢财。
在遊記中他還多次寫到,自己不飲酒不吃肉,有時候在岩間避雨,就吃橘子當午餐,雖然日日風餐露宿,窮困寥落,吃飯沒有鹽,睡覺連墊的草也沒有,但是“甚樂也”。
徐霞客旅行路線
04俠之無憾
1641年,臨終前的徐霞客,留下一段著名的話,總結了自己的一生:“張骞鑿空,未睹昆侖;唐玄奘、元耶律楚材,銜人主之命,乃得西遊。吾以老布衣,孤筇雙屦,窮流沙,上昆侖,曆西域,題名絕國,與三人而為四,死不恨矣。”
大意是說漢代的張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們都曾遊曆天下,但都是受了皇帝之命,而我是一介平民,并非國家受命,一根拐杖,一雙草鞋,能夠和這三位偉大的人物一樣遊曆天下,雖死無憾。
在反反複複讀過這段話後,讓人不經意聯想到武俠小說《神雕俠侶》中的一個場景:洪七公和歐陽鋒華山之巅比武難分上下,最後兩人彼此一抱,大笑而死。
笑着死,估計是死而無憾的最高境界了,想必徐霞客臨終前寫下這段話的時候,也是如此暢快、澄明。對他來說,當世的功名利祿,後世的或褒或貶,從來都不算什麼,因為這一生,是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的一生,而這恐怕也是人們對俠的終極精神向往。
參考資料:
錢謙益《徐霞客傳》
單讀《徐霞客:400年前,他改變了旅行寫作》
國家人文曆史《30多年不工作,徐霞客旅費從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