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多少人曾把徐霞客误当成过徐侠客?这个可以有

当年沉迷武侠的小伙伴,或多或少都对一个人产生过朦胧的兴趣,就是“徐侠客”。

第一次听到《徐霞客游记》时,不少人都以为是本武侠小说,心想这位姓徐的侠客到底什么来头,为何如此有名,直到在语文书里看到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才恍然大悟。

深入了解后,发现这本游记还真的可以当武侠小说来读,徐霞客也绝对称得上侠客。

多少人曾把徐霞客误当成过徐侠客?这个可以有

《旅行家徐霞客》连环画

关于侠,从先秦法家最早提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到上世纪80、90年代金古梁武侠小说风靡大江南北,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被赋予了蔚为丰富的精神性解读,但始终绕不开武,我们首先来看看徐霞客的“武力值”。

01侠之勇武

徐霞客虽说没有武侠小说中那种盖世神功,但绝不是瘦弱文人,至少是身体强健、具有超强野外生存能力,实力应该和《荒野求生》中的贝爷有一拼,何以见得呢?

多少人曾把徐霞客误当成过徐侠客?这个可以有

《荒野求生》贝尔

根据《徐霞客游记》和清初文人钱谦益所著的《徐霞客传》,他出门旅行通常只带一根竹杖、一个铺盖,顶多再有一个火把、几根麻绳,既不置衣服,也不备粮食,能忍饥挨饿很多天,遇见什么就吃什么。虽然也会带奴仆,但仆人常常因为受不了这份苦而半路逃跑,这种时候行李就只能自己扛了。

就是靠着这样简陋的装备,他一共应付了五次强盗、四次断粮,以及动不动就跳出来的老虎、难以察觉的毒蛇毒虫,还有无数次令他险些溺毙的急流、坠落的陡崖、窒息的洞穴等。

多少人曾把徐霞客误当成过徐侠客?这个可以有

《徐霞客》连环画

稍微细想一下,如此硬核的旅行,没点武力值绝对无法一次又一次生还。清代的《徐霞客传》对他的“武力值”曾给出过具体描述:攀峭壁、过丛林,敏捷如猿猴,强健如黄牛,常常一走就是几百里。这不是现实世界的高手又是什么?

而在当时人们的眼中,他更是神一样的存在。徐霞客游览到湖南茶陵时,传说附近有一处险恶的洞穴,是精怪的所在,从未有人敢一探究竟。但徐霞客听闻后兴致盎然,很快便手举着火把,脊背擦着岩石,下身伏在水中进了洞。

由于仔细调查了洞中结构和石质地貌,他许久未出洞,村民们一度以为这位勇士被妖怪杀死在了洞中。等他安全爬出洞口时,大家都跪下称奇,把徐霞客当神仙看。

多少人曾把徐霞客误当成过徐侠客?这个可以有

《典籍里的中国:徐霞客游记》

02侠之反叛

纵观徐霞客的旅程,大致可以分为两段,1625年之前,母亲在世时,他秉承父母在不远游的理念,出游必有方向和计划,归期绝不更改和拖延,少则十几日,多则数月。

母亲离世后,他感到自己也日渐老去,很快开启了长达四年的深入云贵的旅行,这是他毕生出游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这段旅程中,他写下了《溯江纪源》,大胆地否定了《尚书·禹贡》中认为岷江是长江源头的说法。

多少人曾把徐霞客误当成过徐侠客?这个可以有

要知道《尚书·禹贡》在古代帝王以及士大夫的眼中,为大禹亲笔所写,并由孔子编纂成册,是儒家经典中的经典,千百年来后人只配去理解,绝不能去质疑。

徐霞客此言一出,立即被同代文人视作彻头彻尾的狂妄之举。但他坚持自己经由实地考察而来的结果:与岷江同作为长江上源的金沙江,不管流程长度和水流量都远远大于岷江,因此岷江并非长江源头。此外,他还推断长江源头应和黄河源头一样,同在昆仑山脉。

这一了不起的推断,在沉寂了二百多年后,被清代学者渐渐接纳,从此之后,长江的溯源都沿着青藏高原的昆仑山脉而进行。1977年,终于确定了发源于各拉丹冬雪山的沱沱河是长江的正源。

多少人曾把徐霞客误当成过徐侠客?这个可以有

长江源头沱沱河

03侠之超脱

要说谁给了徐霞客这么大的勇气,那必须是家庭。江阴的徐家是个很有意思的家族,徐霞客的高祖徐经,也是个经历很特别的人。

不为仕途所累

明弘治年间,徐经因卷入一场会试舞弊案,而被剥夺了功名和终生考试资格,还牵连了友人唐伯虎终生不得参加科考(此舞弊案至今仍无定论),自此徐家开始对仕途心灰意冷。

到了徐霞客这一代,他仅在 15 岁时象征性地去参加了一次童子试,名落孙山后便再也不打算科考,彻底放弃了仕途,但父亲不仅没有责骂他,反而支持他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多少人曾把徐霞客误当成过徐侠客?这个可以有

徐霞客,本名徐弘祖

不为金钱所累

说起徐家,曾经也是江阴数一数二的望族,但到了徐霞客这一代,伴随着明王朝的没落,开始日渐衰落,并且非常直接地反应在了徐霞客捉襟见肘的旅途上。

崇祯九年(1636年),他九月三十日到杭州,在日记中写到:该跟朋友再借十两银子了。而此时距离他九月十九日离家才过了十天,短短几日就陷入了借钱的窘境,这种操作很不符合徐霞客计划性极强的作风,可见旅行经费有多不足。

崇祯十年(1637年),张献忠军队在湖北被击败,溃兵和流民遍地,匪患横行。徐霞客和好友静闻和尚,经湘江去衡阳时便遭遇了匪盗。

多少人曾把徐霞客误当成过徐侠客?这个可以有

在游记中他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盗贼的喊杀声震耳欲聋,火炬和刀剑密密麻麻地袭来。慌乱之下,徐霞客只好跳江逃走。劫后余生的他,除了别在头发上的一枚银耳勺,再没有其它财物了。

有人劝他回家,下次再来,但他却说:我随身带了一把锤子,死掉的话不妨就地把我埋了,哪里不能埋我的骨头呢。对于徐霞客来说,他很清楚已经年届五十的自己,已经很难有下一次机会旅行了,除了死什么都不能阻挡他继续前行,何况只是丢失钱财。

在游记中他还多次写到,自己不饮酒不吃肉,有时候在岩间避雨,就吃橘子当午餐,虽然日日风餐露宿,穷困寥落,吃饭没有盐,睡觉连垫的草也没有,但是“甚乐也”。

多少人曾把徐霞客误当成过徐侠客?这个可以有

徐霞客旅行路线

04侠之无憾

1641年,临终前的徐霞客,留下一段著名的话,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元耶律楚材,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流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与三人而为四,死不恨矣。”

大意是说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但都是受了皇帝之命,而我是一介平民,并非国家受命,一根拐杖,一双草鞋,能够和这三位伟大的人物一样游历天下,虽死无憾。

在反反复复读过这段话后,让人不经意联想到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的一个场景:洪七公和欧阳锋华山之巅比武难分上下,最后两人彼此一抱,大笑而死。

笑着死,估计是死而无憾的最高境界了,想必徐霞客临终前写下这段话的时候,也是如此畅快、澄明。对他来说,当世的功名利禄,后世的或褒或贬,从来都不算什么,因为这一生,是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的一生,而这恐怕也是人们对侠的终极精神向往。

多少人曾把徐霞客误当成过徐侠客?这个可以有

参考资料:

钱谦益《徐霞客传》

单读《徐霞客:400年前,他改变了旅行写作》

国家人文历史《30多年不工作,徐霞客旅费从哪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