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論語史鑒:天府四相之:張道陵

作者:冬晖學堂

第十八篇第5章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狂:狾(zhì)犬也。從犬,㞷(huáng)聲。㞷指草木奮發而生,段玉裁注:“妄生猶怒生也。”犬㞷結合,意為狗超出常度的癫瘋狀态,即發狂。

狂的原義就是指狗發瘋,延伸指人精神失常,如明代張溥(pǔ)的《五人墓碑記》:“而又有剪發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

狂也延伸指輕狂、放縱,狂妄,如《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幼而狂。”

也有一說,狂從犬從往,即狗朝目标物疾速奔行。人跑為“走”,馬跑為“馳”,狗跑為“狂”; 人群齊跑為“奔”,馬群齊跑為“驟”,狗群齊跑為“飙”。

狗跑為狂,繼而延伸出猛烈、洶湧等意,如李白的《司馬将軍歌》:“狂風吹古月。”

狂也通“诳”,欺騙之意。如《莊子·逍遙遊》:“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楚狂即楚國狂人。

論語史鑒:天府四相之:張道陵

接輿:即陸通,字接輿,春秋時代楚國著名的隐士。平時“躬耕以食”,因對當時社會不滿,剪去頭發,佯狂不仕,是以也被人們稱為稱楚狂接輿。

接輿平時依靠自己耕種來養活自己,他喜歡發表各種大而無當的言論,聲稱在遙遠的姑射之山上居住着神仙,這些神仙不需要吃五谷,能夠吸風飲露、騰雲駕霧,保障老百姓每年都有好收成,這些言論引起了當時人肩吾和連叔的争議。

接輿也曾唱着歌從孔子的車前走過,諷刺孔子的積極從政。楚昭王聽說接輿很有才能,派使者帶着百镒黃金、車馬二驷去聘請他為官,治理江南,但被接輿拒絕,使者隻得把禮物丢棄在接輿的家門口。

通妻從市來曰:“先生少而為義,豈老違之哉?門外車迹何深也!妾事先生窮耕以自食,親織以為衣,食飽衣煖,其樂自足矣!不如去之。”

論語史鑒:天府四相之:張道陵

接輿帶上妻子兩人最後隐居在峨眉山,以蘆柑、韭菜為食,養性山林,淡泊人生,直至死去。接輿夫婦在後來被道教尊為大仙,“天府四相”中的“天機内相”就是指接輿。

東晉詩人陶淵明有“悟已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之句,就是借用的“接輿歌鳳”的典故。在《莊子·人間世》也有關于接輿的記載。

還有韓愈《芍藥歌》:“花前醉倒歌者誰,楚狂小子韓退之。”李白有“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之句。

論語史鑒:天府四相之:張道陵

現代民主人士柳亞子亦有詩《有懷章太炎鄒丹威兩先生獄中》:“泣麟悲鳳佯狂客,搏虎屠龍革命軍”。

後人常用 “接輿而鳳” 比喻政治腐敗無望,表示隐避、傲世;用“楚狂”泛稱狂放不羁的人;用“鳳德”稱譽美好的品德。此外,還有 “楚路高歌”、“楚人鳳”、“接輿狂” 、“鳳衰”等說法,其意義雖有不同,但都源于“楚狂歌鳳”。

妫姓陸氏、接氏人均認他為始祖。

論語史鑒:天府四相之:張道陵

鳳:此處指孔子。

何德之衰:如何會如此沮喪、落魄呢?

追:遂也,甲骨文從止(腳)從弓,會持弓追擊之意。後逐漸演化成從辶從。

追的本義是追趕。如賈誼的《過秦論》:“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漂橹。”追也泛指在後面趕、随從,如“一言既出,驷馬難追。”

追也指探尋、尋求,努力達到某種目的,如“追名逐利”、“追根問底”。

追也引申為回溯過去,補做過去的事。如諸葛亮的《出師表》:“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意為:過去的不能挽回彌補,未來的還是能趕得上的。

論語史鑒:天府四相之:張道陵

全文了解為:

楚國狂人接輿唱着歌經過孔子身旁說:“鳳鳥啊,鳳鳥!為什麼你看上去如此沮喪落魄呢?過去的不用說了,未來還可以把握。算了吧,算了吧,現今從政的人實在太懈怠了。”孔子下車,想要和他說話。他急忙躲開,孔子不得和他說話。

了解本文的重點是“德衰”和“殆而”。曆代先賢們都把“德衰”之“德”了解為道德之“德”,這是很難說得通的。

論語史鑒:天府四相之:張道陵

比如朱熹注曰:“接輿以比孔子,而譏其不能隐為‘德衰’也。”楊伯峻把“何德之衰”了解為:“怎麼這麼倒黴?”錢穆和李澤厚都了解為“德行衰弱”,讓人覺得不知所雲。

本文的“德衰”應該了解為:“失魂落魄的樣子”。德也可以指一個人的精神面貌,一個人頹廢、沮喪的時候,可以稱之為“德衰”,如“年老德衰”。

先賢們都把“殆”了解為“危殆”,他們把“今之從政者殆而”了解為“當今的從政者很危險”,這顯然是不符合當時的語境的,難道接輿考慮到孔子的人身安全,而勸孔子隐退的嗎?

“今之從政者”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一群人呢?孔子曾評價過:“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意為:如今的從政者,都是些心胸狹窄,見識淺陋的無能之輩,哪裡稱得上“士”?他們喜弄權而不作為,有驕人之色而無敬業之心,百廢待興而不知理,位尊權重而渎其職,他們不配為伍!

論語史鑒:天府四相之:張道陵

天府四相之張道陵

我們經常聽說的“天師”一詞源于《莊子》,意思是合乎天然之道的老師,是黃帝對老師岐伯的尊稱。

後來,道教創始人,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啟用了這個稱号,後續繼承他衣缽的傳人後代,也繼承天師的稱号,除此之外還有少數道教開宗立派的人物,也被尊稱為天師,道教有四大天師的說法。

論語史鑒:天府四相之:張道陵

"四大天師"之名最早見于《西遊記》,分别是張道陵、葛玄、薩守堅、許遜(許旌陽),為玉皇殿前的四位天神。

除了天師,還有天相,天府有“四相”,他們是通明天宮淩霄寶殿輔佐玉皇上帝的四大宰相,分别為:

1,泰玄上相,張諱道陵(即正一教主),2,玉清上相尹諱喜字公度(即樓觀教主),3,天樞使相許諱遜(即淨明教主),4,天機内相陸諱通(即接輿真人)

張道陵,字輔漢,原名張陵,東漢豐縣(今江蘇徐州豐縣)人。道教創始人。因其最初創立的五鬥米道又稱天師道,故又稱張天師。

論語史鑒:天府四相之:張道陵

張陵相傳為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第八世孫,父親叫張大順,好神仙之術,自稱“桐柏真人”,生下兒子,即取名為“陵”,希望将來能追随先祖,遠離塵世,登陵成仙。

張道陵自幼聰慧過人,七歲便讀通《道德經》。為太學書生時,博通《五經》,天文地理、河洛谶緯之書無不通曉,從其學者千餘人。

張道陵常歎息所讀之書無法解決生死問題,于是棄儒改學長生之道。26歲時曾官拜江州(今重慶)令,但不久就辭官隐居到洛陽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中,精思學道。

論語史鑒:天府四相之:張道陵

漢章帝、漢和帝先後征召其為太傅、冀縣侯等職,均辭。之後張道陵開始雲遊名山大川、訪道求仙。先是南遊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後與弟子王長、趙升一起渡江南下到了江西貴溪縣雲錦山。

雲錦山山清水秀,景色清幽,為古仙人栖息之所,張道陵就在山上結廬而居,并築壇煉丹。傳說三年後神丹成,龍虎出現,故此山又稱龍虎山。

張道陵60歲時,進入蜀地,關于張道陵入蜀的原因,一是“聞蜀人多純厚,易于教化,且多名山”,對創教有利;二是“聞巴蜀疹氣危害人體,百姓為病疫災厄所困”,他想用符、丹為人治病。

入川後,他先居陽平山,後住鶴鳴山,還到了西城山、葛潰山、秦中山、昌利山、湧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精思煉志。

論語史鑒:天府四相之:張道陵

永和六年(141年),張道陵著作道書24篇,自稱“太清玄元”,收徒設教,建立道教基層組織。奉其道者,須納五鬥米,時稱“五鬥米道”。

相傳漢順帝漢安元年(142)正月十五日,太上老君降臨蜀地,傳授張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囑其掃除妖魔,救護生民。張道陵就此創立了道教,尊老子為教祖,以“道”為最高信仰。

永壽二年(156),張道陵升仙而去,時年123歲。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因老子之故冊贈張道陵為“太師”。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為“三天扶教大法師”。

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冊贈“正一靖應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靖應顯佑真君”。

元成宗加封“正一沖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明崇祯皇帝加贈“六合無窮高明上帝”。正一派稱祖天師、泰玄上相、大聖降魔護道天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