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黑石河:張道陵傳教畫符染黑的一條河

作者:肖俊講壇

黑石河,源出于岷江,自都江堰境域于柳街一株柳處入崇境。經梓潼、廖家、崇平、羊馬、江源後,與羊馬河、青羊河彙流,曆三江而達新津,又彙入岷江。

黑石河之得名,與張道陵傳教有關。張道陵,江蘇豐縣人,為漢初張良後裔。張良助劉邦奪了天下後,雖被封為留侯,但卻無意官場。是以功成身退後,便去尋仙訪道。張道陵自幼聰明絕頂,飽讀經書,二十多歲即被人稱為大儒。在他二十五歲時,被郡守以“賢良”推薦至朝廷 ,後經嚴格考試,被朝廷委任為江州(今重慶)令。張道陵雖于官場順風順水,但他慕其先祖高風,于做官也不感興趣。于是辭官離任,到處尋訪長壽之道。在他108歲時,來到了江原的鶴鳴山(今大邑),并在此建立了正一道。他将天下分為二十四治,派弟子四處傳道。當然,他自己也不閑着。

據說,他傳道的地點在黑石河兩岸。由于傳道之時還要畫符,是以他也忙得不亦樂乎。他在黑石河邊夜以繼日地揮筆鬼畫,是以一河清水也被他畫符的墨水染黑。天長日久,以緻河底的石頭也漸漸變黑。石既如此,人們便呼之為黑石河了。

張道陵的桃符不管是否有用,但相信他的出發點還是救人于水火。若是如此,還算得上宅心仁厚。

黑石河,世代灌溉着兩岸上下的數萬畝良田。但也因時有壅堵、決堤而廢了兩岸的農時。更有因搶水之故而導緻上遊都江堰人的封堵。當此之時,黑石河兩岸便豐年成荒,兩岸之民,除了呼天搶地,便就隻有聽天由命、等米下鍋了。清時有《黑石江大水吟》一詩記洪水猛漲事。詩中記訴,隻要都江堰灌口之地“驚濤駭浪響如雷,劃然劈波滄江路”,黑石河即會“片時千丈洪波注”,而沿岸“龜梁巨石經百年,浪卷有如摧枯樹”,于是河之兩岸,“可憐一帶美田疇,嘉禾盡淹沙石布”,且“沿江民屋沒鲛宮,更有漂流洲上住”。這是洪水帶來的災難。

明朝萬曆年間,楊伯高出任崇慶州知州時,黑石河已因江漲沙漂,河道壅堵多年,其沿岸東阡西陌,也盡成荒蕪。往年雖有疏通令下,然而上流都江堰境内豪紳悍民強力阻擾,緻使田盡幹涸,地盡抛荒。沿岸之民,一籌莫展。楊伯高一到任,聞之拍案而起。他先是沿河踏勘,與鄉人同謀共規。然後募夫籌糧,編筐積石。其後手執布政司指令,親率數千百姓,直往黑石河上遊,強行疏淘。都江堰豪紳悍民見崇慶州新任知州如此強勢,雖心有不甘,也隻能望而興歎。

楊伯高于江邊親督監工,淘沙築堤。夙興夜寐,經一個多月,黑石河再被疏通。幹涸之地又成良田,枯草之處再見禾苗。黑石河的這次維修,惠及其後許多年。以緻崇慶州百姓,對楊伯高是感恩戴德。先是勒石紀功,再是鑄鐵像立廟以祀。

楊伯高之事,對後之治崇慶州者,有很大的示範作用。清崇慶州知州李象昺即言:“賢牧楊伯高,疏河足為師。”清光緒時,申辚為崇慶州知州。黑石河再因決堤而緻“水涸,近河農田岌岌勢将不獲播種”。申辚不但冒暑督修,而且還捐俸八百金,建成數裡長之防波堤以堵塞缺口。時人為感念申辚之恩,将此堤呼為申公堤。

水清,民會受其惠;官清,民會感其德。

千年以來,水落又潮漲,官來又吏往。黑石河,也成一面鏡子。有人照,滿面榮光;有人照,汗出如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