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石河,源出于岷江,自都江堰境域于柳街一株柳处入崇境。经梓潼、廖家、崇平、羊马、江源后,与羊马河、青羊河汇流,历三江而达新津,又汇入岷江。
黑石河之得名,与张道陵传教有关。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为汉初张良后裔。张良助刘邦夺了天下后,虽被封为留侯,但却无意官场。所以功成身退后,便去寻仙访道。张道陵自幼聪明绝顶,饱读经书,二十多岁即被人称为大儒。在他二十五岁时,被郡守以“贤良”推荐至朝廷 ,后经严格考试,被朝廷委任为江州(今重庆)令。张道陵虽于官场顺风顺水,但他慕其先祖高风,于做官也不感兴趣。于是辞官离任,到处寻访长寿之道。在他108岁时,来到了江原的鹤鸣山(今大邑),并在此创建了正一道。他将天下分为二十四治,派弟子四处传道。当然,他自己也不闲着。
据说,他传道的地点在黑石河两岸。由于传道之时还要画符,所以他也忙得不亦乐乎。他在黑石河边夜以继日地挥笔鬼画,所以一河清水也被他画符的墨水染黑。天长日久,以致河底的石头也渐渐变黑。石既如此,人们便呼之为黑石河了。
张道陵的桃符不管是否有用,但相信他的出发点还是救人于水火。若是如此,还算得上宅心仁厚。
黑石河,世代灌溉着两岸上下的数万亩良田。但也因时有壅堵、决堤而废了两岸的农时。更有因抢水之故而导致上游都江堰人的封堵。当此之时,黑石河两岸便丰年成荒,两岸之民,除了呼天抢地,便就只有听天由命、等米下锅了。清时有《黑石江大水吟》一诗记洪水猛涨事。诗中记诉,只要都江堰灌口之地“惊涛骇浪响如雷,划然劈波沧江路”,黑石河即会“片时千丈洪波注”,而沿岸“龟梁巨石经百年,浪卷有如摧枯树”,于是河之两岸,“可怜一带美田畴,嘉禾尽淹沙石布”,且“沿江民屋没鲛宫,更有漂流洲上住”。这是洪水带来的灾难。
明朝万历年间,杨伯高出任崇庆州知州时,黑石河已因江涨沙漂,河道壅堵多年,其沿岸东阡西陌,也尽成荒芜。往年虽有疏通令下,然而上流都江堰境内豪绅悍民强力阻扰,致使田尽干涸,地尽抛荒。沿岸之民,一筹莫展。杨伯高一到任,闻之拍案而起。他先是沿河踏勘,与乡人同谋共规。然后募夫筹粮,编筐积石。其后手执布政司命令,亲率数千百姓,直往黑石河上游,强行疏淘。都江堰豪绅悍民见崇庆州新任知州如此强势,虽心有不甘,也只能望而兴叹。
杨伯高于江边亲督监工,淘沙筑堤。夙兴夜寐,经一个多月,黑石河再被疏通。干涸之地又成良田,枯草之处再见禾苗。黑石河的这次维修,惠及其后许多年。以致崇庆州百姓,对杨伯高是感恩戴德。先是勒石纪功,再是铸铁像立庙以祀。
杨伯高之事,对后之治崇庆州者,有很大的示范作用。清崇庆州知州李象昺即言:“贤牧杨伯高,疏河足为师。”清光绪时,申辚为崇庆州知州。黑石河再因决堤而致“水涸,近河农田岌岌势将不获播种”。申辚不但冒暑督修,而且还捐俸八百金,建成数里长之防波堤以堵塞缺口。时人为感念申辚之恩,将此堤呼为申公堤。
水清,民会受其惠;官清,民会感其德。
千年以来,水落又潮涨,官来又吏往。黑石河,也成一面镜子。有人照,满面荣光;有人照,汗出如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