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今天給大家講述的是名人輩出的土牆村。
地理位置
土牆村位于中牟縣三官廟鎮人民政府西南3公裡的豫04公路南側。村的南邊是樓趙村,北邊是冉老莊村,東邊是蒿家村,西邊是張馬村。有耕地3195畝,林地600畝。轄8個村民組,420餘戶、1700餘人。主要種植花生、小麥、煙葉,盛産蘋果、杏、梨等水果。土牆村多出賢良,在中牟縣是遠近聞名的文化名村。

兵部尚書匾額
村名由來
元代有張姓人家在此建村,村名日張家莊。元代、明代,張家莊的多位張姓子弟入朝為官。因他們為政清廉,家中院落仍為土牆茅舍,村名便被稱為土牆張。清乾隆年間“土牆張”簡稱土牆。
曆史脈絡
宋代,該地有千佛寺。
元代,張氏從河間府來到該地,後來發展成土牆村。張氏中的張珪曾任兵部尚書。
明代,村内主街西頭建有财神廟。土牆村的張孟男曾任戶部尚書。
元朝古墓
清朝時期,土牆村西部有中牟縣三十六坡之一的廣種坡,坡西的崗上有千佛寺,每年農曆九月九日有廟會。會期一般要唱大戲,前來銷售農具、日用品、服飾、食品的商販較多,成為當地重要的貿易場所,周邊各村的男女老少多到此趕會。
民國初期,村中修建土寨,稱土牆寨。其寨為橢圓形,東西110丈,南北125丈,主街十字交叉,又分北街、南街。
元朝張氏無字碑
改革開放以來,土牆村利用當地沙質土地的條件,加上氣候适宜,大量種植優質花生。這裡的花生果實色澤鮮豔光亮,籽粒均勻飽滿,入口味道香甜,口感好,為市場上的搶手貨。
1980年之後,村内人口快速增長,先後遷出寨外四周1000餘人。
2010年以來,土牆村在黨和政府的上司下,實行家庭聯戶代表制度,進一步鞏固農村基層廉政建設成果,推行基層民主。在經濟發展方面,土牆村搶抓機遇,在村裡建成了河南天利混凝土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00萬元,擁有180、120兩條全自動混凝土生産線,在職職工70餘人,年生産能力30萬立方米以上。同時還建成了一個預制闆廠,使土牆村經濟發展邁上了新台階。
村莊檔案
千佛寺
位于土牆村西南約500米。據傳為宋朝時建的一座龐大寺院,約50畝。1952年被拆毀。2005年,重建了前後大殿。
張氏家族墓
位于土牆村北200米處,建于元朝,原宗譜記載面積540畝,坐北向南,地勢後高前低,三面環繞土崗,形似簸箕,中間南北走向,兩條土埂自然形成東、中、西三個茔區。現墓地東西長330米,南北寬413米,面積185畝。
元朝墓室壁畫
墳茔前的茔門高大宏偉,深色碧瓦,門樓上書“大元故兵部尚書上輕車都尉封清河郡侯溢簡肅公茔”22個金色大字。茔内松松柏參天蔽日,花草藤蔓茂盛,碑石林立。
墓冢數量繁多,元代中書平章政事、封蔡國公張珪為其祖父、父立碑。碑一殘高1.53米,寬0.63米,中大夫奎章閣學士院承制,學士兼經筵尚師簡書碑文:“大元贈亞中大夫河南府路總管輕車都尉追封清河郡侯張公之墓”,款署“元統三年秋九月初一日中順大夫崇禧總管孝孫珪立”;碑二殘高1.63米,寬0.64米,中大夫奎章閣學士院承制,學士兼經尚師簡書碑文:“大元贈嘉議大夫禮部尚書上輕車都尉追封清河郡侯張公之墓”,款署:元統三年秋九月初一日中順大夫崇禧總管孝孫珪立。張珪1341年卒,由子鵬翼将其葬入祖茔并立碑,翰林待制吳炳書碑文:大元故太中大夫嶽州路總管贈嘉議大夫兵部尚書上輕車都尉追封清河郡候谥簡肅張公神道,款署至正六年十二月男将仕利用監架閣庫管勾鵬翼建。
明代石碑一通,下部對稱有兩圓形穿孔,碑寬2.3米,高0.36米。清代石碑一通,碑高1.44米,寬0.5米。碑文:故孝廉林宗張公配和氏合葬嘉,清圭田碑志,殘高2.02米,寬0.76米,部分缺少,字迹清晰。墓前石像已毀,現存元代石旗杆1根和明、清代石香爐3鼎。
元朝望柱
元朝建築的石羊、石獅、石旗杆、文武翁仲、三座茔門等,分别于1958年、1967年兩次遭劫被毀,樹木被伐,碑石及文物慘遭破壞,石器雕塑也被盜一空。
2011年初,張氏後人捐款,又對張家墳進行修整。
土牆豫劇班
1939年由張鳳閣在中牟縣土牆村創辦。開始張自任班主,後由其叔張振祥接替。成員近30人。先後前來搭班的著名演員有唐喜成(紅臉)、桂英(小旦)、鋼蛋(醜)、小福(胡子)、松山(二花臉)、蘭海棠(旦)、馬金亭(黑臉)、紀葉(刀馬旦)、小芳(老旦)等。該班經常在中牟縣南部農村,以及尉氏、新鄭、長葛一帶活動。演出劇目有《對花槍》、《南陽關》、《香囊記》、《牛郎織女》等。1948年底,張鳳閣被鎮壓,該班也随之解體。
傳說故事
元、明、清時期,土牆村張氏家族中人才輩出,有“祖孫三尚書,後人多英才”之說,成就了一個家族的傳奇。
張氏一世張柔(1190-1268年),字德剛,河北定興河内人。元代名将,自幼善騎射,以豪俠著稱,身經大小百餘戰,戰功卓著。率兵首先攻陷金都汴梁(開封),滅金,官至河北東西路都元帥,營建保州。後加榮祿大夫,行工部事,負責大規模建北京城,封蔡國公。
二世張弘範(1238-1281年),字仲疇,張柔第九子。善馬槊,頗能為歌詩,可謂文武雙全。曆任鎮國上将軍,蒙漢軍統帥,親領兵進攻南宋。元世祖贈予銀青榮祿大夫、平章政事。
考古發掘
三世張珪(1264-1341年),字均玉,任河南平章期間,遷居中牟縣城南街,卒于中牟。曆任鎮國上将軍,元朝建立後任兵部尚書,又由武階登文階,任中收平章政事和大司徒,成為輔佐重臣,封蔡國公。
十一世張孟男(1534-1607年),字元嗣,明朝著名清廉之官和才子。31歲時考中進士,曆任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南京工部尚書、南京戶部尚書等職。幼年聰敏,有膽識。為人正直,不畏權勢,勤于政事,政績卓著。去世之後,被朝廷追封為太子太保。
版權聲明:素材來源于網絡,如有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證屬證明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