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名人辈出的土墙村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今天给大家讲述的是名人辈出的土墙村。

地理位置

土墙村位于中牟县三官庙镇人民政府西南3公里的豫04公路南侧。村的南边是楼赵村,北边是冉老庄村,东边是蒿家村,西边是张马村。有耕地3195亩,林地600亩。辖8个村民组,420余户、1700余人。主要种植花生、小麦、烟叶,盛产苹果、杏、梨等水果。土墙村多出贤良,在中牟县是远近闻名的文化名村。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名人辈出的土墙村

兵部尚书匾额

村名由来

元代有张姓人家在此建村,村名日张家庄。元代、明代,张家庄的多位张姓子弟入朝为官。因他们为政清廉,家中院落仍为土墙茅舍,村名便被称为土墙张。清乾隆年间“土墙张”简称土墙。

历史脉络

宋代,该地有千佛寺。

元代,张氏从河间府来到该地,后来发展成土墙村。张氏中的张珪曾任兵部尚书。

明代,村内主街西头建有财神庙。土墙村的张孟男曾任户部尚书。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名人辈出的土墙村

元朝古墓

清朝时期,土墙村西部有中牟县三十六坡之一的广种坡,坡西的岗上有千佛寺,每年农历九月九日有庙会。会期一般要唱大戏,前来销售农具、日用品、服饰、食品的商贩较多,成为当地重要的贸易场所,周边各村的男女老少多到此赶会。

民国初期,村中修建土寨,称土墙寨。其寨为椭圆形,东西110丈,南北125丈,主街十字交叉,又分北街、南街。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名人辈出的土墙村

元朝张氏无字碑

改革开放以来,土墙村利用当地沙质土地的条件,加上气候适宜,大量种植优质花生。这里的花生果实色泽鲜艳光亮,籽粒均匀饱满,入口味道香甜,口感好,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1980年之后,村内人口快速增长,先后迁出寨外四周1000余人。

2010年以来,土墙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实行家庭联户代表制度,进一步巩固农村基层廉政建设成果,推行基层民主。在经济发展方面,土墙村抢抓机遇,在村里建成了河南天利混凝土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拥有180、120两条全自动混凝土生产线,在职职工70余人,年生产能力30万立方米以上。同时还建成了一个预制板厂,使土墙村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村庄档案

千佛寺

位于土墙村西南约500米。据传为宋朝时建的一座庞大寺院,约50亩。1952年被拆毁。2005年,重建了前后大殿。

张氏家族墓

位于土墙村北200米处,建于元朝,原宗谱记载面积540亩,坐北向南,地势后高前低,三面环绕土岗,形似簸箕,中间南北走向,两条土埂自然形成东、中、西三个茔区。现墓地东西长330米,南北宽413米,面积185亩。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名人辈出的土墙村

元朝墓室壁画

坟茔前的茔门高大宏伟,深色碧瓦,门楼上书“大元故兵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封清河郡侯溢简肃公茔”22个金色大字。茔内松松柏参天蔽日,花草藤蔓茂盛,碑石林立。

墓冢数量繁多,元代中书平章政事、封蔡国公张珪为其祖父、父立碑。碑一残高1.53米,宽0.63米,中大夫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兼经筵尚师简书碑文:“大元赠亚中大夫河南府路总管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张公之墓”,款署“元统三年秋九月初一日中顺大夫崇禧总管孝孙珪立”;碑二残高1.63米,宽0.64米,中大夫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兼经尚师简书碑文:“大元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侯张公之墓”,款署:元统三年秋九月初一日中顺大夫崇禧总管孝孙珪立。张珪1341年卒,由子鹏翼将其葬入祖茔并立碑,翰林待制吴炳书碑文:大元故太中大夫岳州路总管赠嘉议大夫兵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候谥简肃张公神道,款署至正六年十二月男将仕利用监架阁库管勾鹏翼建。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名人辈出的土墙村

明代石碑一通,下部对称有两圆形穿孔,碑宽2.3米,高0.36米。清代石碑一通,碑高1.44米,宽0.5米。碑文:故孝廉林宗张公配和氏合葬嘉,清圭田碑志,残高2.02米,宽0.76米,部分缺少,字迹清晰。墓前石像已毁,现存元代石旗杆1根和明、清代石香炉3鼎。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名人辈出的土墙村

元朝望柱

元朝建筑的石羊、石狮、石旗杆、文武翁仲、三座茔门等,分别于1958年、1967年两次遭劫被毁,树木被伐,碑石及文物惨遭破坏,石器雕塑也被盗一空。

2011年初,张氏后人捐款,又对张家坟进行修整。

土墙豫剧班

1939年由张凤阁在中牟县土墙村创办。开始张自任班主,后由其叔张振祥接替。成员近30人。先后前来搭班的著名演员有唐喜成(红脸)、桂英(小旦)、钢蛋(丑)、小福(胡子)、松山(二花脸)、兰海棠(旦)、马金亭(黑脸)、纪叶(刀马旦)、小芳(老旦)等。该班经常在中牟县南部农村,以及尉氏、新郑、长葛一带活动。演出剧目有《对花枪》、《南阳关》、《香囊记》、《牛郎织女》等。1948年底,张凤阁被镇压,该班也随之解体。

传说故事

元、明、清时期,土墙村张氏家族中人才辈出,有“祖孙三尚书,后人多英才”之说,成就了一个家族的传奇。

张氏一世张柔(1190-1268年),字德刚,河北定兴河内人。元代名将,自幼善骑射,以豪侠著称,身经大小百余战,战功卓著。率兵首先攻陷金都汴梁(开封),灭金,官至河北东西路都元帅,营建保州。后加荣禄大夫,行工部事,负责大规模建北京城,封蔡国公。

二世张弘范(1238-1281年),字仲畴,张柔第九子。善马槊,颇能为歌诗,可谓文武双全。历任镇国上将军,蒙汉军统帅,亲领兵进攻南宋。元世祖赠予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名人辈出的土墙村

考古发掘

三世张珪(1264-1341年),字均玉,任河南平章期间,迁居中牟县城南街,卒于中牟。历任镇国上将军,元朝建立后任兵部尚书,又由武阶登文阶,任中收平章政事和大司徒,成为辅佐重臣,封蔡国公。

十一世张孟男(1534-1607年),字元嗣,明朝著名清廉之官和才子。31岁时考中进士,历任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南京工部尚书、南京户部尚书等职。幼年聪敏,有胆识。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勤于政事,政绩卓著。去世之后,被朝廷追封为太子太保。

版权声明: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证属证明联系。